李文輝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信息化教學在國內中小學校得到了大力推廣,信息技術也成為了一種新型教學輔助工具,與傳統教學方式進行互補,共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但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較差,農村學校信息化教學水平與城鎮學校存在不小的差距,阻礙了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基于此,本文以“互聯網+鄉村教育”模式為背景,從端正網絡教育新思維、培育網絡教學新隊伍、創新網絡教育新模式、完善網絡基礎新設施四個方面,對農村學校信息化教學的開展與應用進行探討,希望能對廣大師生有所幫助。
關鍵詞:互聯網+鄉村教育;農村學校;信息化教學
近些年,伴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中國教育模式發生了時移俗易的變化,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不僅僅改變了教育方式,而且還改變了現代人的教育觀念,如今的課堂正逐步向著數字化、智能化的方向邁進。教師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信息技術手段,有利于將互聯網與學習進行有機結合,改變課堂現狀,打造高效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更高效地完成學習。然而農村地區由于經濟水平相對較差,學校教育資金匱乏,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不高等原因,導致農村學校的信息化教學開展與應用受到阻礙。因此,在農村學校實現“互聯網+鄉村教育”模式下的信息化教學,已經成為我國教育事業建設中的重要任務。
一、端正網絡教育新思維
要提升農村學校信息化教學水平,首先就要端正農村教師的網絡教育思維,讓農村教師充分認識到應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教學的重要性。部分農村教師由于習慣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愿意花費時間去學習信息化教學手段,他們認為學習這些既浪費了自身的閑暇時間,其本身也過于復雜,增加了學習難度。農村教師自身對信息化教學的不理解與不支持使得信息化教學進程開展得愈發緩慢。當地教育部門應該多多宣傳信息化教學相較于傳統教學的優勢,讓農村學校及教師們了解信息化教學的實施方法和應用技巧等,轉變自身態度,端正網絡教育新思維。農村學校還可以通過校園文化來宣傳信息化教學的意義,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教師的思想,讓他們了解信息化教學的價值與方法,形成自主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的意識。
二、培育網絡教學新隊伍
教師是教學的實施人,是知識的傳播者,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校的信息化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受教育情況。農村學校要重視培育網絡教學新隊伍,要多為教師們提供培訓機會,通過培訓與學習來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學水平。培訓是提升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學校在安排培訓內容時必須具備完整性與層次性,滿足不同水平教師的需要。學校還可通過網絡建立一個互聯網學習平臺,教師們可以隨時隨地在平臺上進行視頻學習,遇到不懂得技術時,可以同事之間互相探討交流,共同進步,逐步培育出一支優秀的網絡教學隊伍。
三、創新網絡教育新模式
在傳統的農村教學課堂中,不少學生仍然采取“死記硬背”的方法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較為被動,在課堂上不具備自主性和積極性。產生上述問題的主要因素是農村老師無法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仍然習慣使用老式教學方法來面對學生。然而由于學生們課業壓力較大,老師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很容易使學生出現焦躁心態和逆反心理,因此根本就無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農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將內容局限于課本知識內容,卻忽視了擴大學生的綜合知識面,教師主要讓學生通過重復記憶和書寫來理解教材內容,學生完全不能將知識點和實際素材聯系起來,盡管學生這樣能夠記住一定的知識點,可是卻無法提高綜合素養,很不利于學生未來的學業發展。在“互聯網+鄉村教育”模式下,農村老師們要創新網絡教育新模式,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多媒體設備對教學設計及內容進行革新,通過應用多姿多彩的視頻、圖片等工具來展示教學內容,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農村教師們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學習平臺,使農村孩子們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也能享受到名師教育,進一步實現教育公平。
四、完善網絡基礎新設施
農村學校地處經濟不發達的農村,相較于城市地區經濟水平落后許多,農村學校并不能擁有足夠的教育資金來購置多媒體設備,許多教師盡管掌握了許多先進的信息化教學手段,但苦于沒有設備進行實施。要提高農村學校的信息化教學水平,必須依托于完善的信息化教學設備,這不僅是提升農村學校信息化教學水平的一大前提,也是推動農村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因素,相關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完善網絡基礎新設施。
曾經課本與三尺講臺的時代,到如今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的時代、全信息化覆蓋的時代,無不昭示著人類文明在進化、社會在進步。時代還在繼續發展前進,農村學校必須緊隨時代潮流,運用好信息化教學,不斷改進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培養出更多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楊志梅.互聯網+背景下鄉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實踐研究[J].小學教學參考, 2019(24):2.
[2]黎洪妹.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構建信息化教學體系[J].師道:教研,2019(3):1.
[3]黃常躍.教育信息化助推鄉村小學發展的作用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 20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