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芬
摘 要:本文著力探究如何提高學生課堂專注力,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力。小學生天真活潑、愛玩好動,專注力持續的時間不長。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缺乏自制能力,上課時十分容易走神、做小動作,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因此,培養學生的專注力對于課堂教學來說至關重要。
關鍵詞:課堂,專注力,注意力,氛圍,激趣
一個人能集中注意力專注做一件事,會事半功倍。通過教學的實踐經驗總結,很多老師開始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融入專注力元素,不斷摸索學習、創造,課堂效果顯著。課堂教學的效果一直以來是一線教師關注的問題,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希望學生們喜歡我的課堂,希望他們能夠學好文化知識,不僅僅是學會語文知識,也能在美術,數學,體育等學科中發揮出好的成績。希望學生用自己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在學生遇到困難和問題時學生能自主學習,不能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灌輸。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都要積極參與,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討論,通過討論等學習方式,激發學生主動進行探索。
一、喜歡老師,老師的課就會變得有趣。
“愛上學”和“愛學習”是兩件事,但是前者是后者的一個大好機會,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學習上的成就感沒那么快建立,“喜歡老師”“學校好玩”是愛上上學的最大動力。
要讓學生喜歡上老師,首先,在與學生交流時要使用恰當的語氣,避免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學生是敏感脆弱的,在交流過程中要用信任、尊重、商量、贊賞、鼓勵的語氣,讓學生感受到他是被信任的,被尊重的,也是有優點的也讓學生建立自信。人們都說好學生是夸出來的,當學生被表揚時,說話的聲音都更響亮,信心倍增;其次,眼神交流時要以真誠為前提,保持積極的表情,一般情況下,積極的表情可以使別人覺得放松、沒有威脅。消極的表情只會讓學生產生畏懼心理,造成心理壓力。
人類本質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賞識。老師要關注學生成長的每一點進步,幫助學生發現自己、肯定自己,“好學生是夸出來的”。清代學者顏元也說過:“數子一過,不如獎子一長。”這都是講贊揚欣賞的激勵效用。贊賞是廉價的,也是無價的。同學的掌聲,老師的贊揚,小小的獎品,都是學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課堂上采用多種表揚方式:或用贊許的口吻——“你說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豐富!”;或用親切的動作——拍拍肩膀,輕輕一點頭,微微一笑每節課筆者盡量多贊賞學生,不光贊賞一個兩個,而是贊賞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虛偽的應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
二、培養學生做事的完整性,持之以恒,養成習慣。
一個人經常在固定的時間做同類事,做得多了,就成了習慣,習慣了的事情就會不由自主地去做。中國教育鼻祖孔子對從小養成習慣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釋:“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堅不可摧。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養成一種壞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清它的債務。
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健康人格,而培養健康人格應從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入手。小學生是養成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我們在教育實踐中,就要以多種有效的方式來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細節抓起,從現在做起,每天都要發生的也是在著手培養的事情,上課,聽課,師生互動,完成作業,檢查作業,基本上大部分同學已經能很好完成,專注力還可以,因為如果沒有認真聽課的話,也不會完成作業了。
三、盡可能使學生對自己的勞動產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的事做起來就快,就有很好的專注力,也是很好培養專注力的方法。師生應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賴、互相 合作,只有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師生之間才能形成互動、交流的對話平臺,學生才能輕松愉快、活潑熱情、興致盎然地發揮想象力,以最佳狀態進入語文學習,煥發出語文課堂獨有的活力。比如在組詞、造句的時候,我就會盡量融入現在學生喜歡的動畫片,游戲等元素,男學生上課比女學生好動,男學生喜歡太空,機器人等,我就會加入這些元素,讓男學生對課堂產生興趣,進而專注學習聽課。語文課堂要體現人文性的特點。營造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氣氛是課改的一項重要任務。
四、利用學生的好勝心,里造成一種競賽的氣氛。
這樣使學生對沒有興趣的事產生間接興趣。競賽中可以組織學生分組比賽,也可以強調學生自己和自己比。組織學生分組比賽,不僅可以利用學生享受勝利的心里提高學生專注力,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加強學生的團隊精神,經常搞小型競賽,使學生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是注意力的主人,享受勝利的歡呼;
讓學生自己和自己比,激發了學生的緊迫感和效率感,促使平時懶散的人也緊張起來,學完了,干完了,一個個眉飛色舞,洋洋得意!學生們都趕緊自己還有潛力可以挖,自己還能更優秀,也極大的鍛煉了專注力。
五、讓學生感到好聽。
用好聽的故事來吸引學生,小學生喜歡故事,大學生一樣喜歡故事,故事有幾個魅力:一是人本能的喜歡聽故事,并還喜歡講述、參與到故事中來;二是能耐心聽完故事的人,往往對日常生活以外的事物有很很大興趣;三是人對說理“反感”,對故事友好。用講故事的方式記憶知識,學生能專注于故事中,故事有完整性,不容易被遺忘。美國哈佛大學進化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認為,我們之所以喜歡聽故事,是因為故事是社會群體中,個體學習建立和發展人際關系的一種重要工具。用聽故事的方法獲取知識和發展人際關系其實是人類進化的一種優勢:用故事的方式記憶知識,對智力水平依賴程度低,不容易被遺忘,這在遠古時代是最高效的,在現代也是最省力的方式;用講故事的方法發展人際關系,傳播信息是成本最低的方法。對學生而言,他們喜歡從故事中獲取知識,也喜歡會講故事的老師。
參考文獻
1、蒙臺梭利:《有吸收力的心靈》,高潮、薛杰譯,中國發展出2006。
2、于春祥:《發現高效課堂密碼》,山東文藝出版社,2011。
3、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譯林出版社,2013。
4、嚴育洪:《怎樣教書不累人》,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6。84FD1F7B-10CA-48F5-B4BD-8A446B8D99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