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立平
摘要:作業完成的成效與學生的學科思維、歷史素養、綜合能力等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在新時期雙減政策的指導下,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已經刻不容緩。如何讓作業內容更具價值的同時,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成為了老師思考的主要問題。本文主要以雙減為背景,對歷史作業的設計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雙減視野;初中歷史;作業設計
前言:雙減背景下,老師在進行歷史作業設計時,需要實現減負和增效的有機融合,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完善學生的學科素養。老師要認識到當前歷史作業內容和形式的局限性,通過客觀分析并總結傳統作業觀的問題,以減輕學生學習壓力為目標,對歷史作業的設計觀念進行創新、對作業設計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優化,讓學生能夠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實現歷史學科素養和學習能力的完善和發展。
一、堅持發展原則,科學作業內容
作業是整個教學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老師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文字符號。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為了讓學生能夠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素質與能力的全面發展,老師需要在設計作業的時候堅持先進教育理念的指導,確保作業的科學性[1]。首先,老師需要立足于學生的歷史基礎、認知能力、思維水平等,對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進行綜合把控,在此基礎上進行作業內容和形式的設計,以此確保作業能夠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其次,老師需要基于雙減政策的教育要求,根據單元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合理編排。在設計的過程中,老師需要以參考答案的開放性和爭議性、作業結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題目難度的有序性和循序漸進性等作為考量的標準,通過從多個維度對歷史作業的設計進行宏觀把控,以此確保作業契合學生的認知基礎,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思維和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老師還需要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體現個性化特征,通過分層次設計作業內容、把控作業難度,挖掘并培養學生的潛能,以此促進不同能力基礎的學生獲得發展。
二、多元作業形式,引導學生探究
雙減政策不僅要求老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需要對作業的深度進行拓展,還需要對作業的形式進行創新。一方面,多元形式的歷史作業能夠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歷史學科的魅力。另一方面,多元化的作業能夠對學生的多方面能力進行綜合考察,從而讓學生的素質素養和學習能力獲得協同發展。這是新時期作業設計的根本方向。
比如,在學完《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之后,老師可以布置閱讀類的作業,讓學生結合本單元所學習的歷史知識,進行相關文字的閱讀和影視作品的觀看,讓學生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對文字和畫面作出分析,從中提煉出相應的歷史知識,以此作為客觀分析歷史事件的重要參考依據。例如,老師可以推薦學生觀看《空戰英豪》《漫長的婚約》《西線無戰事》等電影,讓學生以簡短的觀后感的形式對影視劇中獲取到的歷史知識進行總結。除此之外,老師還可以設計實踐類型的作業,在尊重學生心理特點和學習習慣的基礎上,讓學生以組為單位就一戰期間不同國家的情況進行情境劇的排演,并按照國家的類別進行舞臺表演。老師通過這樣具有靈活性的作業設計,能夠讓學生在沉浸式觀看和體驗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歷史就在身邊”,從而實現教學成果的鞏固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把控作業數量,秉承適度原則
雙減強調的是對作業負擔的減輕,這就需要老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要適當減少作業的數量。精簡作業不是讓老師隨意減少作業的數量,而是對作業進行濃縮和提煉。老師可以對一個單元內的歷史知識進行整合,或者將幾個單元之間的聯系進行強調,圍繞主題進行作業的設計,讓每一道題都有設計的必要[2]。值得注意的是,老師需要堅持質量第一,數量其次的先后順序,在不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基礎上,對作業的數量進行把控,從而達成減負提質的根本目標。
比如,在學完《冷戰和美蘇對峙的世界》之后,不難發現,本單元的內容主要由冷戰格局的形成,二戰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亞非拉國家的發展變化這幾部分知識構成。對此,老師可以讓學生結合這些章節的內容,繪制一份思維導圖,在導圖中梳理出本單元相關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除此之外,老師還可以讓學生就本單元的內容進行故事的編撰,通過以歷史事件的發展脈絡為依據,編寫一個能夠將各章節知識點串聯起來的故事。老師通過這樣頗具趣味性的作業設計,能夠讓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得到充分調動,讓學生的知識結構也更加清晰。
四、平衡難易程度,滿足學生需求
提高作業的質量,是雙減政策的核心要求。基于這一要求,老師在設計歷史作業的時候可以采取分層作業的方式,讓作業既能照顧基礎薄弱、能力有限的學生,又能滿足基礎牢固、能力完善的學生,從而讓學生都能夠在原有基礎上獲得能力和思維的發展,以此契合學生的認知發展需求。
比如,在學完《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之后,老師可以設計出難易分明的作業:(1)各資本主義國家制度的特點有哪些?(2)資本主義國家制度確立前后有什么差別?(3)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對國家的發展產生了哪些作用?第一個問題能夠從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難度相對而言較低;后兩個問題需要學生聯系資本主義國家的前后不同時期的發展進行梳理,對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和總結概括能力要求較高。老師可以將后面兩個問題設置為選做題,完成后面兩個問題的學生予以一定的加分獎勵,以此激勵學生能夠勇敢挑戰,以此鍛煉并提高學生的歷史探究能力和學習能力。
結束語:
在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踐行和雙減政策的貫徹實施過程中,初中歷史老師要對自己的教育理念進行革新,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優化,對現有的作業內容進行創新,通過立足于學生當前階段的歷史基礎和認知發展規律,將單元整體作為作業設計的依據,能夠幫助學生在復習鞏固教材內容的同時,讓學生的歷史知識體系更加清晰化結構化,讓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夠從教材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去,從而為學生今后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云飛,肖龍海,黃勇,陳靜亦.中學歷史高質量作業體系的建構:價值、形態與實施[J].教育科學論壇,2022(10):11-15.
[2]林立雄.初中歷史核心素養下的作業設計現狀分析及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2(09):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