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利賓
摘 要: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教學是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手段,是高職院校推進“三全育人”向縱深發展的重要驅動,是建設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重要抓手。圍繞課程建設目標和實施主體,分析高職院校當前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教學存在的問題,找到切實可行的實施策略,提升育人實效。
關鍵詞:課程思政;融入;目標;主體
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實現寓價值觀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建設目標。圍繞課程思政建設目標,各地各院校開展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分批建設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圍繞課程思政改革進行系列培訓以及專項教學能力比賽,充分發揮教育主體作用,引導廣大專業課教師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全過程,推動課程思政向縱深發展。
一、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教學的目標和實施主體分析
目標是行動的方向,課程思政建設具體目標給課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方向和路線指導,充分認識和客觀分析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目標,是實施課程思政,發揮專業課育人功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前提和基礎,同時,實踐的主體決定著課程思政改革是否能順利推進,作為主體的廣大教育者必須充分認識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才能激發內生動力,保障課程思政建設實現預定目標。
(一)目標設計和支撐方面存在不足
課程思政融入專業教學大多著重單個項目或者模塊的思政設計,缺乏整體目標設計。比如某一類課程、某一單元或者某一課時中既融入社會主義價值觀、又融入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還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中思政元素不斷涌現,教學活動豐富充實,但是多為碎片化、高頻次植入且相互之間不連接。抑或課程思政融入目標缺乏有力支撐物,既缺乏“點—線—面”系統支撐結構,又缺失“教—學—做”的整體支撐效果,極容易沖淡課程思政所彰顯的主導目標與價值體現。課程思政融入專業教學不在于多主題和高頻次,在于恰當聚焦某一個或者兩個代表性主題目標,組織學生深入學習與深度思考,并在慣習層面上進行行動喚醒和情感滲透。
(二)實施過程缺乏主體意識
廣大專業課教師是實施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作為發揮主導作用的教育主體,雖然知道直接從思想政治理論內容或者學科專業發展史提取移植思政元素,但是調查發現部分專業課教師缺少對育人元素的深度開發和重新設計,導致與教學內容兩張皮,難以與本課程教學目標以及知識內在邏輯相匹配,在專業課講授時,涉及思政元素部分顯得不自然不協調,教學組織形式多采用直接灌輸、道德說教抑或分離內容,流于形式的“貼標簽”等顯性表達,沒有營造如春在花、如鹽溶水的隱形感染,長期機械化的植入方式引起學生逆反情緒,難以達到潤物無聲和春風化雨的育人效果。
二、基于目標和主體的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教學的策略
(一)統籌確定目標,堅持目標導向
一是從課程思政的專業性出發,堅持價值引領。結合職業院校專業課工作任務體系,探索其特色的課程思政元素,尤其注重課程背后的哲學審視和價值觀塑造,形成知識—能力—素養的目標路徑以及素養逐層遞增的思政進階設計。讓學生從知識或者實物認知入手,通過思維轉換形成較強的判斷、辨別、運用能力,在不斷實踐的基礎上做到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形成根植于內心的專業理想、價值信念以及情感認同,在此過程中形成主動探究、積極思考的個人學習品質以及專業成長內驅,最終衍生到課堂思政的行動領域,形成學生慣習。二是從課程思政的結構性出發,堅持價值協同。從課程思政內容體系看,不同類型職業教育課程有不同的價值蘊含、思維方法、學習規律。要立足于專業與專業群的內涵建設,以全局觀和滿盤棋的戰略高度建立條塊化、有邏輯的課程思政大概念,避免低水平、重復性、碎片化、零亂化,抑或是無組織、無思路的課程思政建設。從課程思政工作體系看,可以先采用一專業一課程類別、一專業群一跨專業類別或者不同通識課程不同學科門類、不同合作形式(校企合作、現代師徒制等)的示范試點,再有計劃、分批次地布點實施、跟蹤成效、迭代管理和歸納總結,以更好更快地優化課程思政的工作體系,營造課程思政協同的生態圈層和文化氛圍。三是從課程思政的無形性出發,堅持價值驅動。提煉專業課程背后隱藏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尋找適合國家需要、社會倡導、文化傳承、職業精神的課程思政主題,將其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各種具體化、生動化的有效教學載體。從無形基因到有形載體,從顯性課堂到隱形滲入,遵循教育規律、學生身心規律以及思政教育規律,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知識學習和社會實踐中自然融入理想信念和精神指引。
(二)強化主體思維,發揮實施主體作用
一是提升教育者的主動性。教師是課程思政的主力軍,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思政觀、課程觀、專業觀和學科觀,激發教師能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的內生驅動。教師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樹立多角色意識,將自己化身為學生思維建構的輔助者,技能學習的資源提供者,疑惑交流的對話者,討論碰撞的參與者,困難受挫的鼓勵者以及自身專業發展的行動研究者。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守各種角色規范,使自己的行為符合自己所承擔角色的要求,符合課程思政的客觀標準,教師成為研究者是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實現主體回歸的必然路徑。二是提高被教育者的主動性。相較于一般課程,思政課程更多關注個體的精神成長、生命交往以及學習體驗。關注人是課程教學的使命,培養人是課程教學的目標追求,發展人是課程教育教學的終極追尋。課程思政在追求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的現實目標中,尋求和探索人的最高價值,最終達成人的多方面和諧發展,實現人的自由狀態。讓學生在各類課程思政的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實現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三是提質學校主場的主動性。課程思政融入專業教學不單單是教師和學生的課堂革命,需要學校領導班子建立組織機構、制度激勵和運行機制,分層負責,發揮集體智慧。學校是領導統籌,教務處是協調主抓,學院是主體落實,教師是具體實施,馬克思主義學院是協同配合。各部門各施其職,密切配合,有效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深入開展,促進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有效融合,提高學校思政工作整體水平,形成課程思政改革熱烈氛圍。
參考文獻:
[1]王德炎,謝今.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的思考[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9(12).
[2]李輝,王丹.內生育德: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遵循.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
[3]沈壯海.在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中理解和推進課程思政[J]. 教育研究, 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