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 要:學校校本課程體系的建設不僅是對國家課程的有益補充,更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同時還有利于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銀川市第二中學在實踐探索中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建構了以人文素養課程、生涯發展課程、社會參與課程、創新競賽課程、國際融合課程和體育藝術課程為內容的六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并在課程評價、教學創新和教師培養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為完善三級課程管理提供了實踐智慧。
關鍵詞:核心素養;課程建設;校本課程體系;實施路徑
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的基礎,課程建設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校辦學的質量。《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明確指出:“要完善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制度,注重發揮課程在推動高中多樣化發展中的作用[1]?!睆捻攲釉O計的角度,新的課程結構由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這三部分組成,其中選修課程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統籌規劃開設。這為國家課程校本化打開了缺口、留下了接口。核心素養時代,如何進一步完善校本課程的建設,依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以銀川市第二中學(以下簡稱“銀川二中”)校本課程體系建設為例,探索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校本課程體系建設的路徑,為完善三級課程管理提供實踐智慧。
一、核心素養背景下校本課程體系建設的意義
1.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的有益補充
普通高中的任務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必修課程由國家根據學生全面發展而設置,選擇性必修課由國家根據學生個性發展和升學需要而設置,而由學校開發設置的選修課程,立足于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需求,是國家課程的有益補充[2]。
2.實施校本課程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學校的課程結構和形態要進行調整和完善,要構建不同的課程內容和教育組織模式,發展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的綜合素養和能力。校本課程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方面有特殊的作用,為此,銀川二中圍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設計并建設校本課程體系,以期為時代新人適應未來社會和發展奠定基礎。
3.完善的校本課程體系有利于學校辦學特色的發展
囿于高考指揮棒的作用,普通高中在辦學思想、教育教學管理方法等方面大同小異,多數學校缺乏鮮明的辦學特色。而學校的辦學特色,是通過課程建設集中體現的。銀川二中從在必修課程中實施“導學案教學法”到“校本課程體系建設”,就是要通過完善課程設計,改變師生的實踐樣態,提高學校品質,逐漸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
二、六位一體的校本課程體系
1.課程目標
銀川二中在六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具體、具有特色的育人目標:培養胸懷大志、腳踏實地、自主發展,具有科學精神、人文情懷、國際視野的時代新人。結合育人目標,學校明確了促進學生個性成長、教師專業發展和學校特色形成的校本課程總目標。
一是促進學生成長(特別是個性成長),學生既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又需要獨特的個性以適應多元化的社會。人與生俱來是一個豐富的生命體,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稟賦[3]。教育的個性化是世界各國共同追求的目標,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引擎和動力。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就在于提高課程的適應性,促進學生的個性成長[3]。在過去的很多年,教育往往立足于社會的普遍要求,更多地追求學生的全面發展,相對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就是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搭建平臺。
二是促進教師發展,教師的專業發展包括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能力等方面的發展,通過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強化教師的敬業精神,完善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等,從而使教師的專業素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使校本課程開發與教師專業發展走上一條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路徑[4]。
三是促進學校特色的形成,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是學校特色的最終體現,教師發展(特別是專業發展)是學校形成特色的基礎[5]。學生全面成長(特別是個性成長)、教師發展(特別是專業發展)、學校特色形成等三個方面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依存,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出發點和歸宿。
2.課程結構
為了發展和培養當代學生的核心素養,形成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的校本課程體系,依托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學校建成了“六位一體,層層深入”的校本課程體系:“人文素養課程、生涯發展課程、社會參與課程、創新競賽課程、國際融合課程和體育藝術課程”六類課程,每一類課程又分為三個發展層級(如表1)。
人文素養課程主要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文化底蘊。強調能學習了解文學、藝術、歷史、科學等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拓展視野,豐富精神世界,發展成為有豐厚的文化積淀、追求真善美的人,如“中國古典神話故事欣賞”“民國大師風采”等。
生涯發展課程主要是通過正確認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并不斷進行調試,學會學習,學會生活,管理好情緒,形成積極樂觀的心理品格,了解生涯理論,并結合個人興趣與特長,做好生涯規劃,努力使自身價值實現最大化,如“中學生領導力”“阿德陪你逛大學”等。
社會參與課程主要是在幫助學生接觸和了解自身所生活的環境,包括人文環境、自然環境,更多的是校園之外的社會環境。通過讓學生接觸和了解自身生活的環境,使學生具備相應的社會知識,自覺參與社會體驗和服務,能夠處理人與自然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并逐漸形成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如“走進二中”“神奇的寧夏”等。
創新競賽課程主要是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科學知識,完善自己的學科知識儲備,在學習和運用科學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行為等科學精神,如“數學建模與MATLAB軟件”“生活中的數學”等。
國際融合課程主要是通過了解、積累一定的多元文化知識,開闊視野,形成國際思維,遵守國際規則,并積極參加各項國際研學活動,學會與不同國家的人交流、溝通,如“趣談英美節日文化”“看美劇學英語”等。
藝術體育課程主要是通過形式多樣的課程、活動等,為學生呈現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的魅力,激發學生對于某些課程、活動的興趣。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行動力,腳踏實地,自主發展的潛力,形成獨立樂觀的個性,如“足球基本傳球戰術與邊路進攻基礎配合”“電影里的心理學”等。
三、校本課程體系的實施路徑
1.建立“課程——教材——教學——評價”一體化課程實施路徑
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研究,學校和學生同時參與,共同開發和制定基本的教與學的素材,作為課程實施的依據。教材內容的選擇和組織緊密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選取具有正能量、能發揮積極引領作用的內容,體現學科特點、課程目標要求,符合學生的一般認知規律與成長需求,能對教學方法進行指導。教材內容的選擇和組織還要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有效性,促進學生思考,有利于教師專業發展,有利于傳遞學校的辦學理念,營造學校的特色文化[6]。
以生涯校本課為例,基于學校的校本課程體系,學校組建了由分管德育的副校長牽頭,德育工作處、團委、心理健康教師等為主體的生涯規劃校本課程教育團隊,認真研究生涯規劃相關理論和各地區先進經驗,確立了“銀川二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體系”(12345:1支隊伍,2個陣地,3門課程,4大活動,5個關鍵點),具體如下(如表2):
依照課程體系,各部門分工合作。心理教師負責生涯必修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初步制訂了包含興趣愛好、性格趨向、能力特長、價值追求四個方面的自我探索課程和涉及職業、專業、社會等幾大方面的外部世界探索,目前已經在高一年級探索實施。德育工作處和年級組負責必選活動的組織實施,四大主題活動引導學生更深層次的探索,自我整合。目前學校已經開展了“遇見未知自己——自我探索報告”和“走進繽紛世界——生涯職業探索”主題活動。自我探索報告是自我探索的整合,而生涯職業探索是探索結果的實踐,學校結合學生的探索結果,開發家長資源,以生涯短課程形式,組織學生在機關、企業等領域參觀、實踐,在深度體驗中檢驗自我探索的可行性,同時也呈現了課程體系的實效性,起到了課程評價的作用。而評價結果又反過來指導修正學校的生涯課程體系,從而形成了一個從課程體系開發——教材研發——教學實施——課程評價——課程體系開發的一體化過程。
2.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統和保障機制
銀川二中的校本課程開發主要依托教師,學校最大限度地給予教師資源、經費等支持,創造機會讓教師外出參加學術交流,以此激發教師開發與實施校本課程的積極性。高校教育院所支持舉辦的課程學術研討會、經驗交流會等對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銀川二中在校本課程體系建設中積極爭取到了寧夏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支持,使校本課程的研發建立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之上。寧夏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對課題組成員進行了課程理論方面的培訓,對課程體系的層次提出了指導性建議。同時,學校也積極與區、市教考研機構溝通,爭取專家支持。在保障機制方面,銀川二中完善了校本課程的管理系統,成立了學校課程體系建設團隊,制定了《銀川二中校本課程方案》,完善了《銀川二中課程審議制度》等政策文件,開展校本培訓,指導教師編寫《課程大綱》,對課程實施過程進行監測。
3.加強校本課程教師培養與培訓
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資源是教師,教師對校本課程的理解與參與是校本課程順利實施的前提,決定著課程實施的最終走向。隨著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校本課程體系的建設,我們從教師的課程專業意識、課程能力等方面進行了培訓。培訓以全校性講座和集體備課兩種形式進行。
在每學期開學初的校本培訓中,學校主管教學教研的副校長以講座的形式,從學校校本課程開設的現狀、建設校本課程體系的背景、校本體系的框架及校本課程標準等各方面給教師進行了講解,讓教師既明白“為什么”,又知道“怎么做”。在講座中,以特級教師為例,讓教師充分認識到,一位有課程專業意識的教師會帶領學生走進學科的殿堂,更能帶領學生學會學習、開闊思維,引導學生克服困難,最終走向更高遠、更廣闊的人生殿堂。而這種能力要求教師不僅能熟練掌握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課程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而且對課程的專業知識技能的重要性和價值、學生心理特征、教育環境等有深刻的了解和研究。
教師的課程能力培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學校努力給教師搭建平臺、提供資源,引導教師“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發展”。同時不斷完善學校集體備課制度,發揮各級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以備課活動為平臺,課程開發人講思路,教師集體討論、共同打磨,形成了良好的研究、學習風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寧,巢宗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
[3]王淑芬.校本課程建設的困境和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8(6).
[4]肖炬元.校本課程開發與教師專業發展[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6).
[5]張燕.論校本課程文化構建[D].河南大學,2010.
[6]秦建國.推進校本課程建設,打造特色教育品牌[J].基礎教育參考,2019(3).
課題項目:寧夏第五屆基礎教育教學課題研究“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銀川二中校本課程設置和教學實施的研究”(JXKT-ZH—05-015)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