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雨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落實,學校對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小學生在練習數學題過程中會出現很多錯題,我們作為教師要做的就是如何讓學生根據這些錯題進行歸因和反思,這樣不僅能夠合理利用錯題,還能防止學生再次發生這種錯誤。
關鍵詞:小學數學;錯題成因分析;具體策略探析
作為教師我們要想有效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能力,就要將錯題分析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并幫助學生分析錯題成因,并對癥下藥,以此提升學生解題的正確率。學生在練習數學題的過程中出現錯題的情況是非常正常的,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利于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所以教師要做的就是,如何根據學生的錯題情況制定合理的錯題分析策略,幫助學生進行錯題歸因和鞏固數學知識,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錯題訓練,讓學生可以在分析錯題錯因和實際解決辦法的基礎上,提升數學學習自信。
一、小學生出現錯題的原因分析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情幫助他們分析錯題錯因。在幫助學生分析錯題成因方面,教師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比如有些學生是因為數學知識較難理解,所以對于數學題也不感興趣,甚至對于解答數學題具有畏難心理,這樣就導致學生的數學思維意識不夠靈活,他們在解答數學問題時就會出現一些錯誤。有些學生是由于學過就忘,不會結合之前學過的數學知識解答數學問題,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不足,導致學生會在解答一些簡單的數學題目時也會出錯。
例如,有些教師是因為粗心或者審題不認真的原因導致數學題目解答錯誤。有些教師在計算簡單的數學除法時,會因為粗心將最終結果算錯。比如“540÷5”,正確結果應為108,但是許多學生卻誤把結果計算為180。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主要原因是學生的思維定式,他們在計算過程中沒有意識到“第二位數不夠除”,導致學生出現計算錯誤。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可以集中分析學生的錯題錯因,并在之后的課堂習題訓練過程中,集中為學生出示相似的數學題目,讓學生通過計算類似題目,提升習題計算正確率。還有些學生是在解題的過程中對于知識點的應有不夠熟練,對于一些知識點的應用條件不理解導致的。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結合學生錯題為學生詳細講解知識點,以典型錯題分析提升學生對于題目中條件的敏感度,讓學生自己總結錯題中都運用了哪些數學知識點,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提升學生數學自信。
二、具體策略研究
(一)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準確度
在小學數學中的數學知識相對來說,是比較基礎且細碎的知識點,所以很多數學知識點的使用是具有一定的限制條件的。但是由于一些學生的粗心大意,他們往往因為條件對應不上而造成數學題目錯誤。所以教師要針對這些情況,并利用小學生的真實錯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以此提升學生對于數學知識點的理解準確度。
例如,針對大部分學生的出現的錯題,教師可以適當減緩講課進度,并通過剖析學生的易錯點來進行教學,并引導學生通過知識總結、異同點辨析等手段來幫助學生深度理解數學知識點的具體應用條件。
(二)以錯題為主體,引導反思錯誤
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玩一些新數學知識之后,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和消化知識。然后駕駛可以通過隨堂檢測的方式讓學生記性習題訓練,并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探討分析錯題。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探討的方式,將學生合理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小組內既要有優等生也要有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讓他們可以做到優勢互補、互相進步,提升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對于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錯誤糾正,往往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在小學階段數學教師面臨的一個難題,只有制定好一個正確的教學策略,才能讓數學課堂變得更加高效,讓學生在以后的數學學習中更加順利,培養學生一個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例如,在小學數學習題練習中,沒有良好習慣的學生往往會犯同一樣錯誤,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也會變的困難,尤其是對于正在建立數學觀念的小學生而言,所以培養一個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教師也應該引導學生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如,在考試的過程中,學生的優柔寡斷不但不能提高題目的正確率,而且還會浪費做題的時間,所以教師應該積極的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可以在做題中變的冷靜、細心。最后,培養學生整理錯題的習慣,利用錯題成為引導學生再次探究的資源,引起學生對數學的探究欲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綜上所述,作為數學教師我們要意識到數學錯題對于提升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性,還要認識到研究學生錯題錯因和糾正策略的重要性。只有正確利用錯題進行教學,才能幫助學生正確糾正錯誤,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自信,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滬平.小學數學錯題成因及分析解決策略[J].啟迪與智慧(中),2021(04):37.
[2]頡梅軍.小學數學錯題成因分析及糾錯策略[J].小學生(下旬刊),2021(01):30.
[3]諸月艷.追根溯源 順錯思措——小學數學錯題成因分析及解決策略研究[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2(07):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