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菲菲?游曉功?仇冰潔
摘 要: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職院校安全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健康中國視域下,加強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塑造其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了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提出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從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預防干預四個方面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措施,以期為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鑒。
關鍵詞:健康中國 心理健康教育 改革
課 題:本文系2021年泰安市社會科學重點課題“健康中國視域下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1-ZD-030)的研究成果。
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研究健康中國視域下的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有利于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研究,能夠有效推進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增強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實踐性、系統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概況
(一)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高職院校學生的健康心理狀態是指學生的認知水平符合相應的心理年齡,具有積極、樂觀、穩定的情緒,能自我調適情緒,能適應環境變化,能客觀公正的自我評價,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熱愛生活,勇于追求人生價值,具有符合自身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
(二)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根據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顯示,高職院校學生整體心理健康狀況良好,部分學生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況,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焦慮、厭學情緒、人際困擾等問題。
1.不同程度的焦慮
高職院校的部分學生經歷了高考失利,不得已進入高職院校學習,他們有強烈的挫敗感,常常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自我束縛。他們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知,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缺乏準確的定位,有的盲目追求目標、不切實際;有的能力有限,限制了未來的發展,導致他們心理壓力增大。特別是那些即將畢業的學生,由于他們的學歷在社會競爭中沒有優勢,所以他們對未來職業發展感到迷茫,進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
2.厭學情緒
相對于高校學生來講,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基礎知識不扎實,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他們面對繁重的學習壓力時,往往力不從心,從而喪失自信。特別是對于成績一直不好的學生,他們對學習產生了抵觸情緒,久而久之就會對自身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3.人際困擾
高職院校學生正處于由青少年向成人過渡的階段,他們的心理、生理都發生著快速變化。他們個性鮮明,向往獨立和實現自我價值。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但是因為閱歷尚淺,在社交中缺乏經驗,往往對自我的認識存在偏差,難以客觀理性地對自己進行定位。同時,他們缺乏團隊合作精神和大局意識,會產生孤獨無助、困惑、迷惘等情緒。部分學生因為不能及時調整情緒而意志消沉、不思進取,最終厭棄校園生活,虛度光陰。
二、當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非常重視,并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等相關課程。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學生主體的完整性得到體現,學生個體的差異性也得到顧及,因此,這方面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內容、教師專業能力和素養、家校共育等方面還存在著如下問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不夠完善
大多數高職院校只在上學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下學期不開設或較少開設相關課程。有些高職院校課時多時聘請校內外兼職心理教師來緩解教學壓力,甚至允許非心理學、非教育學相關專業的教師講授心理健康課程。這樣很難達到課程應有的效果,并導致師資隊伍不穩定,教學質量參差不齊。
(二)心理健康實踐活動缺乏連續性
目前,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實踐活動大多局限于學生心理社團在校內開展的小型活動,這些活動存在活動范圍較小、活動形式單一等問題。學校沒有相關的政策或者文件要求心理健康實踐活動貫穿學生學習生涯的全過程,缺乏戰略性的發展規劃,沒有形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相關活動體系。這必將導致高職院校缺乏開展實踐活動的連續性,達不到預期效果。
(三)心理咨詢服務工作落實不到位
心理咨詢對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心理咨詢服務存在工作落實不到位的情況。
一方面,高職院校的心理咨詢活動比較少,即使有的院校設立了心理咨詢室,但是利用率不高。學生怕泄露個人隱私,導致有問題羞于向老師求助,很多學生不愿意主動走進心理咨詢室,這就增大了心理咨詢工作的難度。
另一方面,咨詢師隊伍并未達到《綱要》中關于師資的要求。不少高職院校心理咨詢師表示,面對心理評估、咨詢、危機干預以及學生心理檔案管理等諸多工作,頗感力不從心。
(四)家校共育配合不到位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社會的配合。雖然大多數高職院校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性,注重加強與家長的雙向溝通,做到信息共享,提升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和介入效果,但是在具體落實過程中缺乏實效,沒有達到學校和家庭雙向的、完善的、科學有效的管理教育的效果。
三、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措施
(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體系
1.規范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學全過程,規范課程學時設置,面向全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實現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覆蓋。
2.建設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
建設一支高標準、嚴要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形成以專職教師骨干為主、兼職教師為輔、專兼職教師互相配合的教育局面。調動全校教師的積極性,將行政管理人員、教師、輔導員等全部納入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積極進行教育培訓,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
3.融合心理教育與專業教育
在各學科教育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充分利用專業教育的育人陣地,將心理教育與專業人才培養相結合,尋找契合點并開展健康教育活動,使心理健康教育變得更加高效、可行。
(二)開展心理健康實踐活動
1.開展線下多樣化、多層次的心理健康實踐活動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動,例如,“心理劇”“525心理健康節”等多樣式的主題活動,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染力。引導學生參與活動,讓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培養學生心理調節能力,加大學生對自身心理健康的關注度,使學生自主地進行心理自助、互助。
2.開展線上心理健康宣傳活動
廣泛利用新媒體平臺,如學校官網、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發布知識性與趣味性融合、思想性與服務性相輔的心理健康知識,引導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
3.構建家校共育教育網絡
增強家校聯系,獲取家長支持,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加強信息互通,凝聚家長的力量,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共同創建良好的育人氛圍。
(三)提供心理咨詢服務
一方面,升級改造心理咨詢室、心理測評室、積極心理體驗中心等硬件設施,優化心理咨詢環境;另一方面,構建合理的心理健康咨詢服務體系,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詢服務,促進咨詢與輔導、教育的融合,引導學生既能自助也能助人。
創新咨詢形式,開展“互聯網+”心理咨詢。借助網絡優勢,消除學生“病恥感”,幫助學生解決因不好意思預約、擔心同學異樣眼光而放棄咨詢等現實問題。
(四)加強心理危機預防干預
建立完善個人—班級—院系—學校的心理危機預警防控體系,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做好備案,注重特殊時期的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不斷提高心理危機的預防與干預水平,一旦發現問題能夠快速反應,并通過校醫院直通精神衛生專業機構轉介的綠色通道,及時將疑似有嚴重心理疾病或者精神疾病的學生送到專業機構接受治療。
健康中國視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高職院校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開發學生心理潛能,減少其心理疾病的發生,保障其身心健康 。
參考文獻:
[1]俞國良.高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制觀:體系建設探微[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7).
[2]孫國勝,薛春艷.生命教育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1).
[3]康童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山西青年,2021(10).
(作者單位:泰山護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