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虎
正值花季的中學生是一個“復雜體”,經常出現成熟冷靜與幼稚浮躁、自我表現與自我封閉的行為矛盾;他們看起來特立獨行,甚至有些固執,心理卻十分敏感脆弱;他們趕上了科技與信息快速發展的年代,網絡和電子產品方便了生活與學習,但也容易讓他們沉迷其中;他們有著青春期學生的共性特點,又帶著自身獨特的時代元素,在教育和成長中,他們更呼吁平等、公平、獨立和個性化……班主任要善于走進花季學生的內心,聽懂他們的“花語”。
做好學生的人生引路人。他們不喜歡高高在上、喋喋不休的說教與訓導,喜歡坦誠、不做作、亦師亦友的班主任。我從不忌諱自己的挫折與失敗,用自身經歷讓學生明白在恰當的時間做恰當的事,將來才不會后悔;學生遇到親子矛盾時,我既會以一個“70后”面對的中年職業困境、財務危機、親子代溝等讓他們理解父母的不易,又會對“00后”渴望自由與獨立給予最大的理解。學生感到迷茫時,班主任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去解決、去引導,而不是一味地責怪與謾罵,推卸責任或是逃避問題。
所有學生要一碗水端平。對成績好、表現好的學生,班主任可以喜愛,但不可偏愛,尤其在違紀時要一視同仁,保持公平。一次課上,一位同學向教師大聲哭訴:“你偏心,我不服!”教師很無辜,不知自己哪里沒有處理好引發了學生的不滿。細究之下才知道,學生覺得教師批評他和批評好學生的語氣有別,批評好學生時語氣緩和,批評自己時語氣急促,這對于敏感、較真的青春期孩子來說就是一種不平等、不公平。教師要“細嗅薔薇”,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同時也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長處,引導他們發揮優勢,實現個人發展和成長。
當眾給足面子,私底下說個透。班級管理要有藝術性,面對突發矛盾,是當眾批評還是過后開導?一般來說,我會當眾給足學生面子,私底下再和他們講透道理。青春期學生自尊心極強,在全班同學尤其是異性面前,公然批評只會加重他們的逆反與抗拒。私下,老師要就事論事,把學生當成朋友,這樣既有利于班級管理,又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事情解決前謹慎告訴家長,解決后必須告訴家長。不可否認,學生的錯誤思想和行為與不當的家庭教育有很大關系。學生在學校犯錯,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在學校處理妥當,再告知家長全部情況,了解家長的看法,安撫家長的情緒。孩子在學校的一些小事,往往會成為親子矛盾的導火索,如果教師在處理妥當前直接告訴家長,甚至動不動就把家長叫到學校耳提面命,教育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告訴孩子生活是需要勇氣的。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名初三學生因為玩撲克牌被班主任請家長,怒不可遏的媽媽在教學樓的走廊上當眾扇了孩子兩個耳光,孩子默默呆立了兩分鐘,然后縱身跳下了五樓。青春期學生心理敏感、脆弱,有時情緒會不受控,這都是正常現象,教師和家長要尊重成長的自然規律,學會與青春期學生相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人迷失了自己,甚至失去了生活的勇氣,我告訴學生,直面生活中的困難是最勇敢、最值得稱贊的事情。教師要給學生適時、恰當的關愛,讓他們學會勇敢地生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走進青春期學生的內心并不難,班主任要知曉他們的發育特點,熟知每個人的獨特性格,學會換位思考,有張有弛地滿足他們的需求,營造公平、友愛、尊重的班級氛圍。當然,方法也要因人而異,或直截了當,或拐彎抹角,但總要直達心扉,聽懂這些花季學生的“花語”。
責任編輯:曹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