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偉琴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主題閱讀教學法,可以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并且主題式閱讀可以有效擴大學生的閱讀量,讓學生在多篇文本的輔助下展開獨立思考,加強學生的思考能力、閱讀能力及核心素養。在新的教學背景下,主題閱讀教學法逐漸映入小學教育工作者的眼簾,將這一教學法引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可有效提高效率及學生的能力。所以教師應及時創新教育理念,正確審視主題閱讀,發揮其應用價值。
關鍵詞: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學科主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其中閱讀占據了語文學科教學內容的很大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時代的發展,閱讀教學方式也在發生變化,主題閱讀教學方式應運而生。相較于傳統的單篇閱讀教學模式,主題閱讀教學優勢更顯著,擁有更多未知的、值得探索的空間。
一、主題閱讀特點及作用
主題閱讀即將單元內相同主旨的文章整合在一起,構建板塊式閱讀結構,主要以文章中心思想為基礎,同時牽帶課外閱讀材料,達到有機結合目的。主題閱讀必須以本單元材料為主,不能按照個人意愿來改動文本次序和內容。這種教學模式符合小學生的學習需求,能針對性訓練學生思維,增強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主題閱讀設計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教師要根據全體學生特點,貼合教材,架構一體化閱讀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在開展主題閱讀活動時,教師要關注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閱讀技能;并且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創建良好的情境,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自主閱讀,形成探究意識。最后,主題閱讀在某種程度上還能讓教師優化課題結構設計,把控整個教學環節,保證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
二、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策略
(一)整合課程資源,調動興趣
客觀來說,主題閱讀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間有較為緊密的聯系,可以有效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且,現行的語文教材就是很好的主題閱讀載體。在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都是以主題形式展現的。例如親情主題、自然主題、愛國主題等。所以,在教育工作中,教師可以以教材資源為基礎,對不同主題加以合理整合,奠定教學基調,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及閱讀意識。小學生有著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特點,因此教師在開展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活動時,應當結合閱讀活動內容,做好教學活動設計工作,為學生營造出濃郁的閱讀環境,以此來激發學生閱讀主動性。借助主題式閱讀教學活動,能夠實現對教育內容的有效延伸,為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奠定基礎,如在開展主題式教育活動中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利用信息技術將相關素材提供給學生,便于學生在閱讀與理解時加深對作者思想情感的認識,從而主動參與閱讀活動。在日常教育中教師應當關注學生的興趣發展情況,以培養學生閱讀潛能為主,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主動參與閱讀活動。想要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就需要做好積累與學習工作,延伸自身知識層次,加強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在提升閱讀質量與效率的基礎上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加深對閱讀主題的理解,學習文章中的寫作技巧與方法,逐漸提升自身語文能力。
例如,在講解《大自然的聲音》這篇文章時,教師就可結合教學目錄,分析本單元除本篇文章外,與其相關的《父親、樹林和鳥》以及《帶刺的朋友》。這兩篇文章都是以自然為主題的文本信息,在講解類似主題文章時,教師便可站在自然角度上,帶領學生展開探討,鼓勵學生在多篇文本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與美麗,并激發學生產生保護自然,要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在語文教學中,升華學生的個人思想,提高教育價值。
(二)創建主題情景,引導探討
相較于常規語文閱讀教學來說,主題閱讀最大的特點在于具有一個核心,是以單元主題為關鍵的拓展式閱讀。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到所教授課文本身,也要關注到其所處的單元,了解不同文本之間的聯系,營造更加真實、更加貼合于主題的情景。以此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講解《圓明園的毀滅》這篇文章時,教師可提前借助網絡技術,為學生下載與圓明園相關的素材。例如,毀滅前后的視頻介紹和圖片介紹。利用直觀的信息,帶給學生視覺沖擊,讓學生在鮮明對比的狀態下,產生強烈的愛國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基于這一前提,教師可以趁熱打鐵,繼續為學生介紹與之相關的其它文本信息。例如頤和園的介紹文本、長城文化遺產的相關表述。為學生展示這些文化遺產在修建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與挑戰、耗費的財力與物力,利用直觀的數據與文字,間接告知學生修復文化遺產有多么的困難,讓學生感受到文化遺產的寶貴。
(三)優化教學方式,提升效率
主題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只單純的以教材為主,根據教材主題對學生實施教育指導,而是需要適當地展開教學優化與教學拓展,明確教材之外的其他課文主題。
選擇一個閱讀主題,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教師需要選文,然后根據文本性質選題,還需要與學生展開詳細的交流,兩者達成共識后,方可推進主題閱讀。相較于傳統教學方法來說,主題閱讀呈現出全新的狀態。無論是師生之間的關系,學生在課堂上所處的地位,還是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法,都與以往有所不同。對于師生而言是一個新的機遇,但同時也是較大的挑戰。在課堂上,教師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功能,能夠對主題式閱讀教學法形成正確的理解掌握,進而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輔助。
例如,在三年級第四單元,一共收錄了三篇文章。分別為《總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以及《不會叫的狗》,三篇文章主題都是童話故事。當小學生進入到三年級之后,自身對于童話會形成一定的理解,也有能夠挖掘童話內涵、感受童話情感的能力。但是對于人物情感的分析和人物形象的解讀,卻會存在一定的吃力狀態。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幾篇文章放到一起,綜合講解。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以及文本的相互比對下,加深學生的體會,調動學生的思想,從而有效深化學生的掌握理解。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是以特定板塊為主,以單元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挖掘主題內涵,改變傳統閱讀教學模式的缺陷,能有效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強.小學語文主題閱讀的價值及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09).
[2]陳洪潔.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教學模式初探[J].新課程,2016(12).
[3]馬貞仁.試論如何改進小學語文主題閱讀的教學方法[J].學周刊,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