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摘 要:小學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奠基性課程,主要包含字詞、語法、語言應用、閱讀以及習作五大模塊,其中尤以習作最具素養要求性和促成性。教師在開展日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對習作教學予以高度的重視,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寫作熱情,為學生提供專業的指導,使其逐步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谶@一認識,筆者將圍繞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習作教學一題撰文并提出一些看法,以資諸位參閱。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教學策略
引言:
事實表明,高質量習作課的構建能有效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所以習作總是被稱為語文教學中的半壁江山,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提升也是廣大語文教師所奮力追求的目標。而身為時代發展背景下的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本著將學生培養成為寫作的人才,努力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拿出為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教學態度,尋找構建高質量習作課的教學策略,加深學生對習作課的喜愛,讓學生感受到習作的樂趣,使學生面對習作題能做到妙筆生花,達到提升學生習作水平,增強學生習作興趣,使學生面對習作活動有積極參與的意愿,再以合適的點撥,達到優化小學語文習作課教學效果的目的。以下則是筆者依據自身從事小學語文教師這份職業的教學實踐經驗,對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質量習作課所提出的幾點建議[1]。
一、應用信息技術,激發創作欲望
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小學語文教師,要了解信息技術的作用,結合習作教學的內容,應用信息技術創建與之相關的形象畫面,以恰當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使學生將心中所想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感受到文字的作用,從而指導學生對作文內容進行整理,優化學生的習作水平,完成構建小學語文高質量習作課的任務[2]。
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習作:二十年后的家鄉》時,在初始學習階段,筆者從單元主題出發,為學生閱讀效率著想,應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的課文內容,幫助學生回憶不同的課文是通過哪些景物或事物抒發感情的,讓學生初步認識了借景抒情的作用。接著,就課題內容對學生提問:“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對一名游子而言,有什么意義呢?”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應用信息技術展示了筆者家鄉的民居、交通、景色等二十年前后的對比,讓學生能受到強烈的視覺沖擊,并板書課題,再次對學生提問:“你們認為自己的家鄉二十年后會變成什么樣子呢?能不能用文字的形式規劃家鄉未來發展的藍圖?”從而對學生明確交代了習作任務,讓學生對家鄉展開大膽想象,并以文字敘述。之后,對學生的習作結果進行點評,對學生強調了在習作中分段敘述的重要性,把自己想要表述的重點內容寫得具體一些,但又不要讓人感覺瑣碎。最后,做整體活動總結,組織學生交流了這堂課的創作收獲。這樣,通過將信息技術和習作教學的內容進行有機融合,以形象的畫面使學生的學習狀態集中到了課堂,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欲望,進而在合適的指導下使學生的習作水平得以優化,順利完成了小學語文高質量習作課的構建。
二、加強師生互動,實現自主學習
教師在課堂當中具有引導者的作用,教師的引導需要與學生之間保持良性溝通,在加強教師與學生聯系的基礎上,使教師能夠及時改善傳統的教學方法,并幫助學生理解學科知識,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從而消除學生對于習作教學活動的恐懼以及畏難心理。對于小學階段的語文習作教學來說,實際上是為了引導學生對相關內容進行探索[3]。教師難以直接替代學生進行寫作,需要在確保教師和學生共同交流和相互探討的基礎上達到良性互動的目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能夠在自主練習的過程中,切實保障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實效性。
例如,教師可以以隨堂練習的形式,讓學生結合相關主題遣詞造句,不僅能夠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擴展,還可以基于趣味性和生動性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使其能夠將多種不同的學科知識進行聯系,在拓展學生思維意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質量。不僅如此,還應加大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力度,使其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作用下,獲得更加優良的習作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三、重視基于課文資源的續寫和仿寫訓練
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對課文的熟悉,安排一些針對課文的續寫和仿寫任務讓學生來完成。這種寫作練習雖然并非完全意義上的原創訓練,但卻同時考查了學生對課文的閱讀理解和自身的繼續創作能力,同時也滿足了學生結合個人學習感受進行自我展現的主觀訴求,必然可以取得相對良好的訓練效果。
比如對于《少年閏土》這一課,課文在“我”和閏土分別之后就結束了,學生們在學習之后肯定對于二人未來能否再次相見感到好奇。那么教師就可以安排學生在原文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想象和對文中兩個角色的理解續寫一到兩個段落,寫出他們日后再次相逢時的場景和彼此會說的話。
四、深入挖掘生活素材
“藝術來源于生活”,寫作本身也是一種藝術創作形式,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無一不是立足于深刻的生活觀察和體驗而被創作出來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結合具體的寫作話題來將學生們所熟悉的人、事、物代入到課堂場景的構建中,讓學生認識到日常生活和習作任務之間的血肉聯系,從而激發學生真正的創作靈感與熱情。
例如對于十分經典的“母愛”題材的寫作訓練,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互相介紹一下自己的媽媽,分享一些自己和媽媽之間發生的難忘的事情;而后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具體的問題,讓學生結合相應的場景產生真實的聯想,如:“最近一次過生日時,媽媽送給了你什么禮物?又對你說了哪些話?”“你有沒有被媽媽誤解過?如果有的話,是因為什么事?后來又是怎樣化解的?”等等。
結束語
總之,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肩負起培養學生習作能力的責任,以構建高質量習作課為目標,不斷創新出更多的教學策略,發揮學生學習習作知識的主觀能動性,發揮自身在課堂中的引導作用,不斷優化學生的習作能力水平,為學生綜合語文能力的提升增添助力。
參考文獻:
[1]潘芳菲.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概述[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20(11):48.
[2]鮮玉峰.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0(44):169.
[3]周影影.提高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索[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0(1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