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坤
摘 要: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新時代教育越來越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力求全面發揮出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優勢。課堂是學生的課堂,這意味著學生的參與和體驗至關重要。唯有讓學生主宰課堂,才能有力推進學生的參與式學習,促進學生整體學習質量的提升。小學數學教學中,參與式學習的落實可以引領學生進入到對新知識的探究過程之中,逐漸形成對知識的個體化認知和感悟,真正實現對知識的有效內化。基于此,本文從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問題討論、鞏固歸納四個方向出發,對如何將參與式學習落到實處展開了實踐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參與式學習;課堂教學
教育的不斷發展,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教學中,學生大多處于一個被動學習的狀態,學習積極性不足,學習效果不佳。尤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甚至會產生畏難情緒,對整個學科充滿抗拒。為解決這些問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體驗挖掘、探索新知識的樂趣,并從中不斷增強自信心。因此。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基本學情和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環節,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參與欲望,進而為參與式學習的落實創造基本條件。
一、創設情境,激發參與興趣
相較于其它學科而言,數學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這也是數學課堂中學生參與積極性不足的原因所在。但是,這并意味著該問題無法得到解決,若能改善課堂氛圍,為大家創設相應情境,必然能夠激發學生參與興趣,將大家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由興趣產生的推力,能夠改變小學生對數學學科的看法,也可以讓大家在參與式學習中重新認識數學學科,了解數學學科的本質,這對于建立長效的參與興趣具有重要作用。
以《可能性》的教學為例,該課重點是讓學生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為了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我決定以情境進行引入,為大家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具體教學中,我先帶大家玩了一個“摸球”小游戲。這一階段,我出示一個盒子,并告訴大家盒子中有4個紅色小球和1個藍色小球,然后邀請一位學生從中摸出一個球。在摸球之前,大家要先猜一猜他有可能摸到什么顏色的球?小游戲讓大家得出每個人上臺都有可能摸出紅色或者藍色兩種顏色中的其中一個,而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會更大。這時,我提出:“有人能摸出黑球嗎?”遂得到了大家的否定。在此基礎上,大家順利進入到清靜之中,并對新知識的學習產生了興趣。隨后,我進一步延續游戲,以小組形式引領大家一起探究新知。這一階段,學生積極性十足地參與到學習中,并結合實踐要求進行摸球實驗,并通過對摸球情況的統計得出了數量跟可能性之間的關系,初步體驗到了事件發生了可能性。
二、自主探究,推進實踐參與
參與式學習的主體是學生,這意味著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給予大家更多自主探究額的機會,推薦實踐參與的發生。通過自主探究的過程,學生可以實現“被動”向“主動”的轉化,體驗知識在腦海中逐漸成型的過程,這對于小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提高課堂參與效果都可以產生積極影響。我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欲望,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層次學生情況安排不同學習任務,借任務一步步推進學生展開實踐參與。在這一基礎上所展開的教學,可以改變學生以往的學習方式,使他們在自主探究中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
以《組合圖形的面積》的教學為例,考慮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過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所以在組合圖形面積的學習上,我給予了大家充分的自主權,也希望能夠借此落實參與式學習,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為了確保學生能夠找到自主探究的方向,我提前設計了如下學習任務:
任務一:認識組合圖形,總結組合圖形的特點。
任務二:結合課本,思考求出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
任務三:找出或者畫出一個組合圖形,再嘗試求出它的面積。
跟隨該任務,學生開始循序漸進參與到對新知識的探索中,每解決一個問題,都能夠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在給予學生足夠時間參與課程學習的基礎上,我還安排了一場分享會,邀請學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并由此結合學生探究情況展開了針對性的教學指導,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
三、問題討論,促進思維發展
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的高低與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息息相關。問題具有激疑引思的作用,若能在課堂中投入問題,再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動討論,必然能夠打破傳統課堂“教師講,學生聽”的弊端,使學生抓住學習的學習與思考的主動權。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學生能夠快速進入到參與式學習狀態中,且小組之間會顯現出理解與認知上的差異性,繼而產生思維上的碰撞。這一基礎上,學生不僅可以在自主思考與探究的基礎上對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還可以在互相討論中促進思維發展。
以《分數除法》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理解其算理,我非常重視參與式學習的落實。所以,我在上課后先將學生進行分組,接著向各個小組分發了一張問題卡,問題卡中涉及內容有:分數除法意義的探究與討論;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化簡比和求比值等。各小組拿到問題卡后,我要求各小組學生跟隨問題展開討論,由此引領大家參與到了對新知識的合作探究之中。在各小組進行問題討論的階段,我并未旁觀,而是積極投入到各小組進行調動,確保了大家都能夠真正參與到對問題的討論與解決之中。通過這一階段的觀察,我也發現大多數學生都變得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盡管有時候會出現不同的意見,但最終都能夠在共同討論中得出正確結果。顯然,以小組為單位的問題討論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性,更促進了學生間的思維發展,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四、鞏固歸納,深化學習效果
參與式學習不僅僅體現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還可以在課程知識的鞏固歸納階段產生不可忽視的效果。在引領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的階段,大家會經歷一個查漏補缺的過程,參與到對所學知識的進一步探索之中,獲得更加深度的認知和感悟。將鞏固歸納階段交給學生,既確切落實了參與性學習,更通過學生的參與深化了學習效果。同時,在鞏固與歸納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全面、充分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從而使之后的學習與練習更有針對性,促使學生個體的發展。
以《圓錐的體積》的教學為例,在課程最后階段,為了讓大家了解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我讓學生回顧所學知識,指導大家建立思維導圖,讓學生參與到了這場鞏固與歸納的學習活動中。顯然,大家在結合教材歸納知識的過程中,會經歷一個再次回顧和參與的過程,從而更清晰了解到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達到查漏補缺的效果。在最終的成果展示階段,我以自我推薦和點名兩種形式讓大家分享自己的鞏固歸納的過程和結果,展示自己所繪制的思維導圖,由此進一步深化了全體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通過此過程,大家回憶了圓錐體以及的推導過程,著重理解和掌握了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并深化了對圓錐體體積公式的記憶深度,為靈活計算和解決圓錐體積問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參與式學習是契合當前教育發展的一種有效方式,既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還可以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習效果獲得有效提升。所以,針對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教師應積極對其進行創新和優化,要以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為目標,落實針對性引領策略,使小學生大膽參與到課堂之中,獲得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上的雙重提升。
參考文獻
[1]蘇彩霞.淺談小學數學課堂促進學生“參與式學習”的教學策略[J].新課程,2022(21):210-211.
[2]王正蘭,陳翡.參與式學習在小學班級管理課程中的運用策略分析[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03):157-158.
[3]戴亞囡.小學數學“參與式學習”的教學實踐研究[J].山西教育(教學),2022(0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