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啟艷
摘 要:“行知課堂”倡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形式,以生為本,使每個學生在積極生動的實踐探索中,先行后知。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比如部分教師對小組合作缺乏正確認識,過分注重形式、看重課堂氣氛,卻忽視了實質性的知識傳授等,制約了英語教學的效果。文章主要探討其存在的問題及相應的對策,以推動我校英語教學改革順利進行,英語教學質量再上新臺階。
關鍵詞:小學英語 小組合作 問題 對策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張事情是怎樣做的,學生就應該怎樣學;學生是怎樣學的,教師就應該怎樣教,教學做合一。南軒小學秉承這一理念,構建“行知課堂”課堂教學模式,先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再在同伴和老師的幫助下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從而獲得新的認知。
“行知課堂”倡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形式,以生為本,使每個學生在積極生動的實踐探索中,先行后知。經過幾個月的課改,在課堂探索與實踐中我們看到由于對合作學習的認識、組織、操作不當,往往導致合作學習表面化,形式化,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將自己注意到的英語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總結如下:
一是形而不作,合而無序。學生僅僅坐在一起,并沒有按老師設定的目標實行。最近我聽舒老師執教新標準英語三起四下Module9Unit 1 Did he live in New York?一課。課上舒老師設計讓學生自己嘗試提出問題,但四年級學生還缺乏自主學習,歸納提問的能力,老師只能一次性拋給學生四個問題:Where did Dalong go?What did he do?Did he travel by plane?What did he do last week?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導學單。
二是合而不明,作而無效。在英語課上有時可以看到,教師還沒有交代完合作的事項和內容,學生就迫不及待地開始自由討論。例如,公開課I made a kite上,教師在引導學生看完Daming制作風箏的視頻后,布置任務“How to make a kite?”教師將學生分小組制作風箏,并英文解釋,但學生的注意力早就被風箏所吸引,根本無暇顧及教師的提示,到最后是一群學生說著中文,做著風箏,成了一堂英語課里的手工勞動課。這就造成表面上是看似熱鬧,而學生卻沒有掌握和鞏固已學知識,沒有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也常見到有些老師給學生發布完“下面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指令后就放任自流,不指導,不監控學生的活動。這樣的合作給人一種作秀的感覺,背離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初衷。
那么怎樣才能克服以上問題,優化小學英語小組合作學習,增強小組合作的實效性呢?這就需要把握合作學習的內涵,理解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和運用方法,只有這樣才可以得心應手的把合作學習的理念運用到小學英語教學中去。
一、優化小組結構、優勢互補、相互促進。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每一個成員都參與學習的過程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在合作小組的劃分上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學生學習水平、學習習慣、個性特點等等多個方面,以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為基本標準,引導學生合理分工、科學分配,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能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幫助。同時,教師還需要充分掌握學生合作情況,深入挖掘學生的優點,在內容和任務制定過程中考慮學生的認知情況,合作參與情況,適當的監督和指導,讓小組成員之間在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基礎上良性發展。
二、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設計合理的任務。
在英語“行知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作為課堂學習主體的觀念已經深得老師的認可。 采用一切可行的辦法,運用切實有效的手段,喚醒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意識,增強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度,已經成為打造高效課堂的重要切入點。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會思考下列問題:(1)本節課的具體目標是什么(2)怎樣根據目標設計相應的任務(3)教師講授、單干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分配。? 要使課堂討論交流有價值、有創新、有突破、有發現,教師務必精心設計問題,精選合作內容,提出富有價值的、明確的要求,做到問題有指向、有梯度、可操作,并留給足夠的操作時間和思維空間。? 把現實生活作為課堂學習素材的來源,立足于當堂具體的學習內容,選擇適合的切入點,不失時機地引入生活中各種類型的材料,形成課堂上自由且熟悉的氛圍,引發學生主動參與。例如,我在開展新標準英語六下 Unit 1 Best wishes to you一單元的學習時,立足學生即將畢業的生活實際,在學生學習了Activity2之后,通過視頻展示同學三年一起學習,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體育比賽,文藝演出等等畫面。然后我布置合作任務:“Well,Write a goodbye message to your friend.”學生聯系剛學的用語,積極參與,“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friend?”“What did you do together?”“What good wishes will you give?”學生參與度高,討論熱烈有效,寫出的goodbye message富有真情實感,充分表達了同窗三年的深情厚誼。
三、小組組織有序,教師適時調控。
課堂上要精心組織討論,讓學生在新知識的生長點處討論;在知識的重難點處討論;在探求結果不確定處討論;在新舊知識發生碰撞處討論。為了使小組合作真正體現參與、合作、競爭、交往等現代意識,教師應給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小組每個成員在問題情境中,積極主動參與,樂于合作,使人人有事可干,有話可說,有意見可發表,有疑難共同解決,呈現出一個良好的合作氛圍。教師要善于鼓勵,要關注每一個組員的活動,對組員的發言適時地給予鼓勵性的評價。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理念。它不僅關注知識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讓我們循著陶行知先生教育的足跡,真正走進新課程,樹立為學生多方面主動發展服務的教學立足點,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為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提供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小組活動中積極參與學習,實現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質量的互動,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