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朝紅
摘 要:在現階段的教育環境中,隨著新課程改革工作的進一步推進,初中體育與健康學科的教學工作也在進一步細化。因此,初中體育教師也在教育部門的相關政策要求下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工作,以此使得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掌握相關體育運動技能的同時,也能夠形成終身運動的理念,從而使其能夠全面發展。基于此,本文對于新課程背景下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工作進行相關探討,以期能夠為相關人士提供借鑒,從而促進初中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教學;體育與健康
引言:
初中階段學生面臨著較大的升學壓力,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將重心放在了文化課學習方面,對于體育學科沒有充分的認知,也不能意識到其對于學生日后發展的促進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結合新課程改革工作的相關要求,要進一步更新教學關鍵,轉變教學模式,從而使得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能夠和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同頻。同時,教師還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從而促進學生發展。
一、新課程背景下初中體育與健康課堂的教學目標
新課程背景下,對于初中體育與健康教育工作的沖擊第一個就是教學目標。傳統教育模式下,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師的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對于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培養沒有一定的重視,導致教學工作的開展有一定的局限。但新課程背景下,對于學生發展方面,強調的是多維發展。因此,在教學目標設置方面,教師就要立足于這一點進行教學目標的設計,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得到較好培養,也使得社會和其他教師能夠提高對于體育與健康教學工作的重視程度[1]。
二、新課程背景下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策略
(一)創新教學設計,提升學習興趣
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工作要想打破傳統教育的弊端,首先是要進行創新。關于這一點的落實,教師在備課階段,就可對于教學流程進行針對性的設計,使其各個教學環節之間有較強的銜接性。同時,教師還可在教學中有效落實先進的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模式,使得學生能夠體會到體育與健康這門學科的魅力,從而使得學生能夠提高學習興趣,與教師進行積極互動,使得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工作呈現出較好的效果,為學生日后發展提供較大主力。
例如,在進行八年級《田徑》部分知識教學時,教師在導入環節,可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蘇炳添,劉翔等比賽視頻,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在具體的過程中,教師可引入兩人三足的游戲,引導學生感受田徑運動正確的發力點。之后,教師可進行詳細的動作講解,使得學生掌握正確的運動要領,體會到運動的魅力,從而使得新課程背景下的體育與健康教學工作能夠向前發展。
(二)因材施教,激發課堂活力
初中階段學生的性格正在逐步形成中,具有明顯的差異性。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明確學生的特性,基于此,進行教學方案的設計,從而能夠創設出活躍的課堂氛圍,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地影響。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能夠使得學生能夠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找到自己的學習節奏[2]。
例如,在進行九年級《羽毛球》教學時,除了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之外,還要引導學生明白在羽毛球運動中受傷后的急救常識。羽毛球運動對于運動者的力量和速度要求極高。教師在進行教學中,可先對于羽毛球運動的要領進行詳細講解,然后針對運動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可讓其對于基礎動作進行練習,對于運動能力中等的學生,教師可讓其和同伴進行相關運動,對于運動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讓其進行較難動作的練習。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注意健康知識在此過程中的滲透,使得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工作的目標得到較好實現。
(三)完善教學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在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工作中,教學評價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學評價工作的有效落實,能夠使得教師和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自身在教學活動中的不足。但是,新課程背景下,初中體育與健康學科教師就要對于自身教學評價方式進行優化和完善,要注重學生在這一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可以采用生生評價,師生互評等方式,完成教學評價工作的目標,從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完善初中階段的教學工作。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課程背景下,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需要教師不斷進行優化,完善。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進行相關的教學工作,能夠使得初中階段的學生加深對于體育與健康學科教學工作的認知,使得學生能夠在教學之中與教師進行積極互動與完善,從而不斷使得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工作能夠與學生形成較高的契合度。另外,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工作,教師還需要根據教育部門的相關要求和體育與健康教學工作面臨的挑戰,針對性地制定教學方案,從而使得學生在掌握較好運動技能的同時,促進其不斷發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 張海艷. 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探究[J]. 知識文庫, 2018(11).12.
[2] 蔡杰. 基于新課程背景下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探究[J]. 百科論壇電子雜志,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