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龍 陳天鑫 王運祥 朱瑜琪
[摘要]穴位注射療法是常用中醫適宜技術之一,憑借其“簡、便、效、廉”的特點在骨科疾病的防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眾多學者圍繞穴位注射療法治療肩周炎進行了廣泛研究。本文在CNKI、WanFang、CBM、VIP和PubMed等數據庫中檢索2011—2021年發表的關于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的相關文獻。對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的理論依據、臨床應用概況、穴位選擇規律及用藥特點等方面進行歸納總結。發現穴位注射療法在減輕疼痛和改善肩功能方面效果顯著,且具有治療費用低、安全性高以及復發率低等優點,穴位注射常與中醫推拿、針刺、中藥、針刀等療法聯用以治療肩周炎,眾多研究也表明穴位注射可與其他療法產生協同作用提高臨床療效。但目前研究在穴位注射療法治療肩周炎的作用機制、穴位選擇及藥物使用類別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關鍵詞]穴位注射;肩周炎;肩痹;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24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22)12-0037-04
肩周炎是指由多種因素所導致的肩關節周圍軟組織退行性病變和慢性無菌性炎癥,其主要癥狀表現為肩關節周圍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肩關節僵硬以及肩關節周圍相關肌肉萎縮,嚴重者可導致生活無法自理[1-2]。該病具有起病慢、病程長的特點,發病年齡以40~70歲為主,50歲左右最為頻發,女性發病率略高于男性[3]。肩周炎又被稱為“肩凝癥”“漏肩風”“凍結肩”“五十肩”等,中醫學將肩周炎歸屬于“肩痹”“痹癥”范疇[4-5]。穴位注射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將液體制劑注射到相關腧穴中的一種治療方法,注射時“針”的針刺作用和藥物作用可對機體產生雙重刺激,在穴效和藥效的作用下達到調節人體功能和治療疾病的效果[6-7]。穴位注射療法在骨科臨床中應用廣泛,已是治療肩周炎的重要治法之一,現將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理論依據
1.1中醫理論依據
中醫學中并無明確記載“肩周炎”這一命名,但對肩周炎的研究有著悠久歷史,晉代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中便有“肩胛周痹”的相關記載,將其癥狀概括為“肩痛不可舉,引缺盆痛”,并對相關治療方法進行介紹[8]。關于肩周炎病因病機,《諸病源候論》中記載:“痹者,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成痹......由人體虛,腠理開,故受風邪也[9],《太平圣惠方》中有“夫勞倦之人,表里多虛,血氣衰弱......隨其所感,而眾痹生焉”的相關論述,說明體虛而導致風寒濕等邪氣乘虛而入是該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10]。另外,肩部受外傷后局部瘀血阻滯、經行不暢,進而發生經脈痹阻,也可引發本病[11]。肩周炎總的病因病機可概括為在體虛、外邪侵襲以及外傷等因素影響下,使得肩部經脈痹阻,進而導致“不通則痛”,故其治法當以疏經通絡、祛邪止痛為主[12]。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對特定穴位進行刺激,進行注射操作時使穴位“得氣”可達到通經活絡,祛邪止痛的效果,而藥物的注入可使穴位受到更加持久的刺激。有學者認為在對穴位進行藥物注射后,該藥物的藥理效應得以迅速增強,并稱之為藥物歸穴現象[13],這也使藥效得以更好發揮,達到“通則不痛”。
1.2西醫理論依據
肩周炎病因至今不清,一般認為肱二頭肌肌腱炎、岡上肌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各種原因導致的肩部長期無法活動、肩袖損傷、內分泌紊亂以及慢性勞損等是引發肩周炎的重要因素[14]。由于肩周炎患者在活動肩關節時會感到肩部劇烈疼痛,常導致患者不敢進行肩部運動,肩關節長期不動又導致肩周軟組織粘連進一步加重,這便形成了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惡性循環[15]。所以在肩周炎的治療上,積極地減輕疼痛和改善肩關節的活動度尤為重要。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常選用的西藥注射劑主要包括局麻藥、激素和B族維生素,中藥注射劑中具有祛風活血止痛作用的復方當歸注射液、正清風痛寧注射液以及丹川注射液也常被使用[16-17]。將這些藥物注射于肩關節周圍穴位中,能有效止痛、抗無菌性炎癥、營養神經、解除組織粘連和改善肩關節活動度。
2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
2.1單用穴位注射療法
魏潔等[18]研究表明穴位注射療法在改善凍結期肩周炎患者關節活動度和減輕患者疼痛方面效果顯著,且比普通針刺更具優勢。夏毅等[19]發現穴位注射療法治療重癥肩周炎療效明顯優于傳統針刺療法,穴位注射療法在減輕患者肩部疼痛方面比傳統針刺療法更具優勢,且治療費用更加低廉。俞冬生等[20]觀察“合谷刺”穴位注射療法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并將其與推拿結合超短波療法進行比較,研究顯示穴位注射療法治愈率更高,并且在減少治療次數和降低治療費用方面更具優勢。2.2聯用穴位注射療法2.2.1穴位注射聯合中醫推拿療法中醫推拿療法治療肩周炎安全方便,能有效改善關節活動度,但存在治療時間長,止痛效果較差等不足,臨床上中醫推拿療法常與穴位注射療法聯合治療肩周炎。魏向陽[21]用穴位注射聯合中醫推拿的療法對肩周炎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聯合療法療效顯著,經治療后患者VAS評分、血清NO和GM-CSF水平均較之前有明顯改善。張海東[22]研究發現穴位注射聯合中醫推拿療法在緩解患者肩部疼痛及改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方面更具優勢,并發現兩種療法聯合運用能顯著提高療效。紀清楚等[23]發現穴位注射聯合推拿療法治療肩周炎的療效優于單純穴位注射療法,在降低患者肩部疼痛方面效果更佳。2.2.2穴位注射聯合針刺療法穴位注射和針刺療法均可起到刺激穴位和疏通經絡的作用,兩種療法常聯合使用以治療肩周炎。陳達鑫等[24]發現鹿瓜多肽注射液穴位注射聯合肩三針針刺治療原發性肩周炎,能改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和減輕關節疼痛,療效優于單獨進行肩三針針刺治療,李瑩瑩[25]觀察穴位注射聯合滯留針療法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并與傳統針刺療法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聯合療法比傳統針刺療法療效更佳,隨訪30d后發現聯合治療組復發率更低。曾志華等[26]發現穴位注射聯用針刺療法治療肩周炎具有療效顯著、復發率低的特點,認為穴位注射和針刺療法聯用可產生多重效應,提高療效,是治療肩周炎的一種有效方法。韓永亮等[27]發現穴位注射和筋針聯合應用,在降低患者VAS評分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評分上相較于單一的筋針療法更具優勢。董善京等[28]研究發現透刺針法與穴位注射聯合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顯著,聯合療法治療后肩周炎復發率明顯低于單用透刺針法。
2.2.3穴位注射聯合中藥療法陳漢鑫等[29]以穴位注射聯合口服筋骨膠囊治療肩周炎,發現在降低患者VAS評分、緩解患者肩關節周圍疼痛及恢復肌力方面,聯合療法優于單用穴位注射療法,陳氏認為穴位注射和中藥口服聯合應用可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胡華輝等[30]對穴位注射聯合中藥內服外敷治療肩周炎的療效進行觀察,結果顯示穴位注射聯合中藥內服外敷治療肩周炎療效確切,該療法具有很好的改善肩關節活動度及緩解疼痛的效果。朱梅景等[31]運用穴位注射聯合中藥外敷對肩周炎患者進行治療,發現兩種療法聯合應用有很好的改善局部循環、止痛和促進機體康復的作用。許振華[32]認為穴位注射療法聯合中藥內服,具有治療方法簡單、患者痛苦小、顯著縮短病程以及無明顯不良反應的特點。2.2.4穴位注射聯合針刀療法針刀療法集局部微創手術作用和針刺治療作用為一體,憑借其療效好,毒副作用小的優點,日漸成為治療肩周炎的重要手段之一[33]。臨床上,穴位注射常與針刀療法聯合運用于肩周炎的治療。陳培泉等[34]將肩周炎患者隨機分為松穴組和刀松組,松穴組運用穴位注射聯合小針刀松解療法,刀松組單用小針刀療法,結果顯示松穴組總有效率高于刀松組,認為穴位注射聯合針刀療法可有效改善肩周炎患者肩關節功能,并能夠明顯緩解肩部疼痛,且見效快、安全性好。黃駿等[35]應用肩三針穴位注射聯合小針刀松解配合手法治療肩周炎,發現該療法能快速緩解肩周疼痛,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且該療法具有簡便易學,安全性好的特點。2.2.5穴位注射聯合其他療法除了聯合推拿、針刺、中藥以及針刀等治療方法外,穴位注射也可與其他療法聯合使用。孫飛[36]研究顯示臭氧水關節腔沖洗配合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能夠緩解肩關節疼痛,改善肩關節活動度,促進肩關節功能恢復。葉志敏等[37]對穴位注射聯用無針型針灸按摩儀治療肩周炎的療效進行臨床觀察研究,并與推拿療法進行比較,顯示聯合療法在改善肩關節活動度和減輕疼痛方面更具優勢。劉兆豐等[12]認為穴位注射結合運動療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簡便易行、療效確切。肖冬等[38]發現甲鈷胺等藥物穴位注射配合熨燙及功能鍛煉治療肩周炎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傳統針刺配合熨燙及功能鍛煉治療,且未發現不良反應。
3穴位選擇規律及用藥特點
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選穴以肩關節周圍的阿是穴、手三陽經穴和經外奇穴為主,常以疼痛感明顯的位置作為阿是穴定位依據,即“以痛為腧”。選穴原則以近部選穴為主,常用穴位有肩貞、肩前、肩髃等;也可在辨證論治基礎上,結合經絡循行特點及穴位功效主治進行遠部選穴,常用穴位有外關、合谷、陽陵泉等。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用藥以局麻藥、激素、B族維生素和具有祛風止痛、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藥液體制劑為主,藥物使用劑量普遍較小,眾多臨床觀察發現其藥效發揮較為迅速。
4總結與展望
綜上所述,穴位注射可單獨運用于肩周炎的治療,也可與中醫推拿、針刺、中藥內服外用、針刀松解等療法聯合應用,無論是單用還是與其他療法聯用,都能取得不錯的療效。多數研究結論是聯合療法在改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緩解疼痛、縮短病程、降低復發率、減少副作用等方面較單一療法更具優勢。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療效確切,且具有療效顯著、安全可靠、操作簡便、復發率低以及治療費用低廉等諸多優勢。
但是,目前穴位注射療法治療肩周炎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1在已有的研究報道中缺少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機制的相關試驗研究;2證據等級偏低,目前缺少多中心、大樣本量的隨機對照試驗研究,且多數研究進行時間較短,未能進行長期觀察;3穴位的選擇上多依據經驗,缺少對不同證型肩周炎的選穴研究,目前未形成統一的選穴方案;4藥物選擇上缺乏統一性,未形成相應的量化指標,且多數藥物的說明書上并未明確標注可用于穴位注射;5在對聯合療法研究時,缺少對本病不同發展階段所對應的最佳治療組合的研究;6在臨床療效評價方面,以觀察臨床癥狀變化為主,缺乏客觀的理化指標,且療效評價標準不夠統一。穴位注射療法在肩周炎的治療上療效顯著且有諸多優勢,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這些不足之處或可作為未來研究的重點和方向,以尋求最優的治療方案來指導臨床實踐,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Divya B,George A.Basic science of adhesive capsulitis[J]. Tech Shoulder Surg,20l1,12(4):126-129.
[2]Franz A,Klose M,Beitzel K.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frozen shoulder[J]. Der Unfallchirurg,2019,122(12): 934-940.
[3]Bhargav D,Murrell GAC.Basic science of adhesive capsulitis[J].Techniques in Shoulder & Elbow Surgery, 2011,12(4):126-129.
[4]張樹昆,楊建萍.肩部三步拔伸法治療肩周炎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6,6(11):66-68,78.
[5]孟醒,修文萃,胡翔昱,等.針灸治療肩周炎臨床研究證據圖J.中國針灸,2022,42(2):227-230,236.
[6]朱瑜琪,王金榮.穴位注射療法研究現狀及展望中醫臨床研究,2014,6(10):6-9.
[7]劉紅梅,楊帆,王竹,等.穴位注射在支氣管哮喘治療中的應用.河南中醫,2021,41(2):310-314.
[8]季玲琳,華宇,李瑛,等.齊刺肌筋膜扳機點配合溫針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療效觀察叮.上海針灸雜志,2017,36(1):85-89.
[9]周肅陵,安建原.《傷寒雜病論》方藥辨治肩周炎探析[J].中國民間療法,2021,29(17):23-24.
[10]李文倩.改良圓利針結合穴位注射治療粘連期肩周炎寒濕證的臨床療效觀察[J]長沙:湖南中醫藥大學,2020:12-17.
[11]詹紅生,劉獻祥.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J].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310-314.
[12]劉兆豐,程紅,李軍,等.穴位注射結合運動療法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J].中醫臨床研究,2019,11(22):35-36.
[13]陳軍德,李武.藥物歸穴現象與經絡的作用機制中國針灸,2002,22(10):667-669.
[14]于連賀.針刺陽陵泉配合隨咳進針法治療肩周炎急性期的臨床療效觀察D].長春:長春中醫藥大學,2021:14-18.
[15]徐艷.松肩解粘六步手法聯合動態電干擾治療粘連期肩周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9,26(1):130-132.
[16]陳自主.穴位注射復方當歸注射液聯合功能鍛煉治療肩周炎的療效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15,34(5):93.
[17]馮美楷,陳世琳.正清風痛寧穴位注射結合丹川注射液關節腔注射治療粘連性肩周炎26例J.中醫藥導報,2017,23(4):98-100.
[18]魏潔,崔耀輝.穴位注射對肩周炎凍結期功能改善的影響.長治醫學院學報,2015,29(4):302-303.
[19]夏毅,尤柱.穴位注射治療重癥肩周炎的療效觀察[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6,41(8):1081-1083.
[20]俞冬生,張道宗.“合谷刺”穴位注射法治療肩周炎45例臨床觀察.中醫藥臨床雜志,2014,26(8)826-827.
[21]魏向陽.中醫推拿聯合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的效果評價.河南醫學研究,2018,27(9):1570-1572.
[22]張海東.聯合應用中醫推拿和藥物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效果分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17(8):178-180.
[23]紀清楚,張蕓,王自景.中醫推拿聯合藥物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35):40-41.
[24]陳達鑫,陳臻,吳曉鵬.鹿瓜多肽注射液穴位注射聯合肩三針針刺治療原發性凍結肩臨床研究[J].中國合理用藥探索,2020,17(8):33-36.
[25]李瑩瑩.滯動針療法配合水針治療風寒濕型肩周炎的臨床研究[D].長春:長春中醫藥大學,2019:21-22.
[26]曾志華,陳康,曾明慧.透刺針法加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療效分析[J].重慶醫學,2011,40(36):3699-3700.
[27]韓永亮,孫瑋琦,霍尚飛.當歸注射液穴位注射聯合筋針療法治療肩周炎42例[J].中醫研究,2017,30(8):56-58.
[28]董善京,周柏仁.透刺針法加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的效果觀察[J].臨床研究,2016,24(2):100-101.
[29]陳漢鑫,呂朝暉.筋骨膠囊聯合丹紅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的療效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7,23(17):92-94.
[30]胡華輝,潘寧芳,黃小龍,等.標本兼治法治療肩周炎60例[J].陜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9(5):64-65.
[31]朱梅景,宋之林.穴位注射配合外敷藥治療肩周炎65例[J].中醫臨床研究,2015,5(17):72-73.
[32]許振華.水針療法聯合中藥內服治療肩周炎86例[J].中醫外治雜志,2014,23(4):60.
[33]蔣香玉,粟勝勇,黃小珍,等.針刀治療肩周炎機制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21(1):162-164.
[34]陳培泉,周雪霞.小針刀松解聯合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J].遼寧醫學雜志,2021,35(4):46-48.
[35]黃駿,顧明紅,朱嬋,等.肩三針穴位注射聯合小針刀松解配合手法治療肩周炎的療效[J].上海醫學,2018,41(4):234-236.
[36]孫飛.臭氧水關節腔沖洗配合穴位注射治療肩周炎34例[J].中醫正骨,2016,28(10):67-68.
[37]葉志敏,池紅井,楊靜茹,等.無針型針灸按摩儀加穴位注射治療急性肩周炎臨床療效觀察[J].河北醫學,2015,21(2):328-330.
[38]肖冬,于瑛.甲鈷胺穴位注射配合熨燙及功能鍛煉治療肩周炎療效分析[J].寧夏醫學雜志,2017,39(11):1030-1032.
(收稿日期:202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