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麗娜





[摘要]目的評估綜合護理干預對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及對提高其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納入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醫院的6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30,提供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n=30,提供綜合護理干預),評價兩組冠心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CSMS)、心理狀態評分、西雅圖心絞痛量表(SAQ)、Kolcaba舒適狀況量表(GCQ)、服務滿意度。結果護理前,觀察組與對照組的CSMS、心理狀態評分、SAQ、GCQ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CSMS、SAQ、GCQ高于對照組,心理狀態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服務滿意度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改善心理狀態,提高自我管理行為、舒適度、生活質量,促進護患和諧,值得推廣。
[關鍵詞]冠心病;心律失常;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22)11-0139-04
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多發病、常見病[1],往往會因心肌缺血而誘發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律失常是心臟激動的起源部位、傳導速度、次序、節律等出現異常[2],若不及時治療,容易造成心源性猝死、心力衰竭,且因伴有心絞痛、頭暈等不適癥狀,患者情緒狀態較差,治療依從性不高[3],加之多數患者欠缺疾病知識,自我管理行為欠佳,故有必要進行護理干預[4]。現代全人醫治理論認為人是心理、社會需要、身體、靈魂的共同體,即整體健康狀況取決于心理、社會、身體、精神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和諧,而綜合護理干預包括飲食、用藥、運動等內容,能夠給予患者全方位、系統性照料[5]。基于此,本研究以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醫院(我院)的6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為例,就綜合護理干預對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及對提高其生活質量的影響展開分析。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我院的6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30)、觀察組(n=30)。對照組:男15例(50.00%),女15例(50.00%),年齡45~74歲,平均(60.35±1.46)歲,病程1~13年,平均(7.03±0.64)年,心功能分級:IV級4例(13.33%)、III級10例(33.33%)、II級11例(36.67%)、I級5例(16.67%),心律失常類型:房性早搏9例(30.00%)、竇性心動過速3例(10.00%)、房顫11例(36.67%)、室性早搏7例(23.33%);觀察組:男16例(53.33%),女14例(46.67%),年齡44~75歲,平均(60.50±1.71)歲,病程1~12年,平均(6.83±0.55)年,心功能分級:IV級3例(10.00%)、III級11例(36.67%)、II級10例(33.33%)、I級6例(20.00%),心律失常類型:房性早搏10例(33.33%)、竇性心動過速2例(6.67%)、房顫12例(40.00%)、室性早搏6例(20.00%)。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基于冠狀動脈造影、臨床表現(如心悸、胸悶、心跳停歇感)等確診;2智力、精神正常,能夠完成問卷調查;3意識清晰;4知曉研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1住院期間死亡者;2急性心肌梗死者;3心臟瓣膜病者;4近期服用抗焦慮、抑郁藥物,或出現重大生活事件者;5中途退出者;6配合度較差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對照組提供常規護理干預:提供舒適病房環境,監督患者按時用藥,注重監測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
觀察組提供綜合護理干預。1認知干預:評估患者心功能、對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認知狀況,再借助文字資料、視頻等面對面講解冠心病心律失常危害、成因、自我管理價值、疾病預后、治療及護理措施等,每日20min,每次宣教完畢后強調重點內容,適當提問,回答疑問;2心理干預:一是傾聽患者訴說,提供鼓勵、安慰,且指導其通過吶喊、書寫等宣泄內心苦悶;二是指導其保持站立狀,閉目凝神,手掌朝上置于腰部,緩慢吸氣且抬高雙手,再緩慢呼氣且放下雙手,每次練習30次,2次/d;三是引導家屬床旁陪伴,全面照料,提供情感支持;四是邀請康復患者分享抗病體會,提高依從性;3運動干預:結合病情確定活動場所,鼓勵患者早晚進行健康大步走,每次20~40min,以肢體發熱且不感到疲倦為宜,且囑咐患者飽餐后不宜立即運動;4飲食干預:保持低脂、低鹽、清淡飲食,戒煙戒酒,禁食煎炸、產氣、發酵類食物,禁飲咖啡、濃茶,少食細糧、動物內臟;5用藥干預:謹遵醫囑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且以微量泵勻速輸注,期間加強心電監護,以及控制藥物濃度、劑量、患者主訴、心電變化等;6排便干預:指導患者每日晨起后環形按摩腹部,且口服香蕉或飲用蜂蜜水,促進排便,若是便秘嚴重,則可視情況使用開塞露或肥皂水灌腸;7體位干預:急性期必須保持絕對臥床休息,通常取半坐臥位或坐位;8吸氧干預:合理控制氧流量,監測血氧飽和度,期間觀察口唇、末梢發紺情況,糾正缺氧狀態;9護理備忘:結合患者運動、飲食、用藥等情況,在患者手機設置備忘錄及提醒鈴聲,以免遺漏、遺忘;10出院指導:收集患者建議及意見,分析護理工作的不足之處,且制訂改進方案,同時發放院外康復計劃表,列明院外飲食、運動、作息等管理內容。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將冠心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CSMS)、心理狀態評分、西雅圖心絞痛量表(SAQ)、Kolcaba舒適狀況量表(GCQ)、服務滿意度作為觀察指標。1CSMS:重點評價日常生活管理(DLM,共4項)、疾病知識管理(DKM,共5項)、治療依從性管理(TCM,共3項),均為1~5分評分制,自我管理能力強則分值高[6];2心理狀態評分:參照抑郁(SDS,如對未來有希望、吃飯情況、頭腦清楚、郁悶)、焦慮(SAS,如靜坐不能、噩夢、害怕、暈厥感)自評量表,心理狀態良好則分值低[7];3SAQ:用于評價生活質量,重點評價心絞痛發作情況(AA,共2項)、心絞痛穩定狀態(SSAP,共1項)、軀體受限程度(DPL,共9項),生活質量好則分值高[8];4GCQ:重點評價環境維度、心理精神維度、生理維度,均為1~4分評分制,舒適度高則分值高[9];5服務滿意度:調查前詳細說明調查意義及目的,再發放問卷(病房環境、服務及時性、尊重患者等),分為不滿意(0~19分)、基本滿意(20~39分)、十分滿意(40~60分),總滿意率=基本滿意率+十分滿意率,問卷內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數為0.684~0.813,重測信度為0.794,內容效度為0.913,待患者填寫后當場、統一收回,不合格問卷需重新填寫。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CSMS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DLM、DKM、TCM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DLM、DKM、TCM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抑郁、焦慮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抑郁、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SAQ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AA、SSAP、DP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AA、SSAP、DP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兩組患者GCQ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環境維度、心理精神維度、生理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環境維度、心理精神維度、生理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兩組患者服務滿意度比較
經問卷調查及數據統計,觀察組服務滿意度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討論
冠心病心律失常是常見病癥[10],目前主要進行射頻消融、藥物等治療[11],但是因患者心理、生理狀態欠佳,治療積極性不高,加之缺乏自護能力,容易影響療效,降低生活質量,故有必要加強護理干預。秦小利等[12]指出,冠心病心律失常病程長,在治療期間輔以護理干預可以取得更為理想的效果,且因常規護理被動性較強,更適宜于采用綜合護理方案。
本研究表明,綜合護理干預對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有較好效果。第一,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病情重、康復周期長,為改善預后,要求患者摒棄不良嗜好,加強自我管理,但是受疾病認知缺乏、重視程度不足等因素的影響[13],自我管理能力較低,嚴重影響病情恢復,常規護理重點不突出,涉及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措施較少,而綜合護理干預能夠從意識(認知干預)、行為(飲食、運動等干預)等角度讓患者意識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且自覺糾正有害健康的不當行為,能夠提升護理精準度及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因此,觀察組CSMS評分更佳(P<0.05)。第二,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在病情發作時往往伴有心悸、胸悶等癥狀,容易降低患者希望水平,產生絕望、不安、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14],而上述情緒容易造成交感神經興奮,促進兒茶酚胺分泌,加重心律失常,加之缺乏疾病管理及康復知識,以及心理、生理不適感較重,患者生活質量不高,綜合護理干預通過多元化心理支持、鼓勵,能夠給予患者安全感[15],消除心理障礙;通過多模式健康宣教,能夠糾正認知誤區,增強自護意識及行為;通過運動、飲食、排便、體位、吸氧等干預,能夠促進病情恢復,提高生理健康程度;因此,觀察組心理狀態評分、GCQ、SAQ更佳(P<0.05)。第三,一方面,綜合護理干預注重心靈關懷,能夠為患者提供心靈輔導及靈性照顧,減輕心理應激壓力[16],且學會挖掘自身潛力,將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轉變為正確的疾病應對方式,有助于贏得患者尊重、認可;另一方面,該護理模式護理角度全面、護理內容新穎,能夠為患者提供急性期-穩定期-康復期指導、入院-出院指導,可以滿足患者不同病情階段護理需求,所以更能促進護患和諧,因此,觀察組服務滿意度更高(P<0.05)。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因觀察指標少、病例數少等可能會影響結果權威性,尚需改進。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對提高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質量、自我管理能力有較好效果,且能減輕內心負擔,促進護患和諧,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李燦.基于老年綜合評估的護理干預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臟康復中的應用效果[J].廣西醫學,2018,40(13):1518-1520.
[2]楊芳.老年冠心病患者并發心律失常的臨床特征及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0,40(3):466-468.
[3]陳超,于文敏.評判性思維護理對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質量療效和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19,48(24):3126-3128.
[4]王靈芝,徐文媛.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8,33(5):543-544.
[5]朱彩霞.綜合護理對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20,36(35):150-151.
[6]李雅麗,李娜娜.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的效果及對提高其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21,32(9):1142-1144.
[7]郭春明,李秀云.臨床護理路徑在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15):33-35.
[8]宋靜科,李嬋,吳亞.基于冠心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的紐曼護理程序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23):27-30.
[9]宋金歌,劉云,馬冬冬.人性化護理模式在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中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15):76-78.
[10]張錦,楊杰,楊逸萌.針對性睡眠護理干預對心內科疾病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分析[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20,7(6):946-948.
[11]胡薇.多維化個體護理模式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及不良事件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1,30(17):1920-1922,1938.
[12]秦小利,楊冰.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綜合護理效果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0,20(15):2652-2654.
[13]劉敏.無縫隙護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科學,2021,11(13):103-106.
[14]洪維艷.多種護理服務模式對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21,28(4):235-237.
[15]彭銘嫦,黃伴金,吳翠杏,等.健康教育結合中藥穴位敷貼專項護理在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科學,2021,11(15):119-122.
[16]杜彬彬,李冬梅,張子立,等.綜合護理改善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心理狀態的效果分析[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38(2):28-29,32.
(收稿日期:2022-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