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佳佳 謝衛軍
摘要:勞動教育是立德樹人落實的重要途徑,勞動教育要想獲得理想的目標,必須得基于立德樹人來進行。立德樹人的本質就是以德育為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在這種背景下,高校勞動教育也應該將自己定位于學生思想價值引領的課程,使得學生在勞動過程中還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為其今后學習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基于此,本文主要針對加強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行了詳細分析,希望能夠對相關人員有所幫助。
關鍵詞:新時代 高校勞動教育 立德樹人 根本任務
引言
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所以必須得對其加強重視,并以此為導向進行教育課程的設置,組織開展合適的教育活動,以便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立德樹人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不過就具體情況來看,勞動教育在學校中的地位逐漸弱化,不是很受重視,同時家庭方面也比較忽視,導致很多學生勞動意識普遍不高,不僅不會勞動,而且也不能珍惜勞動成果,這樣對于學生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有著很大的不良影響。勞動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勞動教育既要立足勞動的本質,也要關照時代的特征,關照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 1 ]所以,高校方面應該清楚認識到這一點,積極進行改革創新,給予勞動教育充足的重視。同時,在勞動教育落實中,還應該注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融入,以便達成以勞樹德、以勞強體等目標,為學生更好的發展提供助力。
一、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勞動教育功能定位
1.引領學生思想
要想達成理想的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必須得促進學生德與才之間的相互轉化與滲透,使得學生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才。[ 2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立德樹人最為關鍵的地方就是德育,倡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里所講的價值觀念主要是指個體思想意識深處的根本性認識,能夠借助實踐的方式呈現,而學生的價值取向不足也會據此暴露出來。合理開展勞動教育,能夠很好的轉變學生之前的價值認識,所以可以說,立德樹人視域下,勞動教育其實就是引領學生思想的重要手段。
2.是學生內在德行發展的載體
在長時間的社會實踐中,人們會逐漸積累一些理性的認識、行為準則等,而這些則被稱之為德行。個體需要具備良好的德行,才能做出符合道德要求的各種行為。[ 3 ]對于高校學生而言,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并不是很多,大部分時候都是在學校中學習,所以德行提升便存在較大的難處。而合理開展勞動教育,其中的實踐性則能為學生的德行提升創造機會,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3.道德禮儀傳授的重要途徑
立德樹人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促進學生全面且綜合性的發展,在社會實踐中,不僅得有適應社會發展的各項能力,而且還得掌握社會生活的基本禮儀與規則。道德禮儀屬于社會實踐中的隱性規則,面對不同的情境,所需要的道德禮儀也會不一樣。[ 4 ]而要想掌握這些禮儀規范,需要學生在各種社會實踐中不斷鍛煉。勞動實踐是社會實踐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教師可以將其當成是道德禮儀傳授的一大途徑,借助此強化學生的基本道德,讓他們掌握相關的技能等。
二、加強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措施
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認識
不論社會怎樣發展,勞動對于個體、社會等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個體需要借助勞動創造各種價值,而社會則得借助勞動實現持續地發展。對于高校學生而言,一畢業便得步入社會,而通過勞動教育,則能幫助他們獲得在社會立足的各種能力和素養,所以可以說,勞動參與直接關乎學生的生存發展,而勞動參與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的價值觀念。[ 5 ]所以,高校方面需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認識,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勞動教育活動中,并在實踐中積極思考。
首先,可以采用多方式論證的手段讓學生認識到自身不足。學生在實際成長中會對勞動形成一定的認識,不過很多學生都不會主動反思這種認識正不正確,整體理解存在一定的狹隘性和盲目性。而對于學校方面而言,便得合理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從另一個角度進行反思,具體可以采用反向論證、實例論證等方式來實現,促使學生主動改進;其次,借助答疑解惑幫助學生突破思想局限性。高校學生對于勞動的認識往往來自于教師、家長等方面,這些認識比較零碎與膚淺。為此,高校方面應該為學生答疑解惑,澄清學生思想認識中存在的不足,幫助他們突破思想局限性,然后通過實踐進行正確認識的鞏固;最后,與現實相結合。學生只要可以認識到勞動本質和有關勞動的問題,便能在實踐中正確看到勞動中存在的問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6 ]而對于學校而言,還得進一步的引導,可以采用推薦必讀經典書目、開辦學術講座、組織研討會等形式,引導大學生認真學習勞動價值觀與勞動教育觀,全面深刻領會其核心要義,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加強與實例的結合,這樣能夠促進學生思想認知更加得清晰。
2.深化學生的勞動體驗與感受
勞動需要學生付出行動,這一點與人的惰性追求相違背,所以很多學生勞動意愿不是很強,對此也缺乏深層次的思考。針對此,高校方面應該有意識地增加學生的勞動實踐,增強學生的勞動體驗與感受,并且主動進行思考。
首先,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和討論勞動的本質。勞動是人必需的,只有通過勞動才能體現自身價值,并為社會發展提供助力。不過對于這一點,學生很少會進行思考。因為在家中,各種勞動基本都被父母包辦,在學校又是由教師代辦。所以,學校方面需要為學生講解勞動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其次,剖析學生勞動認識中存在的不足。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家庭與學校往往側重于學生的考試成績,進而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會盡可能減少他們的勞動量,使得學生對此產生誤解,覺得自己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其他的和自己不相關。針對此,學校可以根據學生實際針對性地剖析他們勞動認識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然后有意地增加學生的自我勞動,強化他們的道德體驗。[ 7 ]這樣,他們才能夠更加的體諒他人的勞動辛苦,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最后,加強勞動示范,讓學生深切體會到道德的力量。具體就是高校方面通過適當的勞動示范,將道德力量充分呈現出來,并借助此推動學生的道德發展。[ 8 ]同時,還得多組織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使得學生可以將實踐與理論有效結合,最終使他們的內在德行獲得提高。
3.規范勞動實踐活動的開展
在勞動教育中,要堅持雙軌并進,在勞動知識與技能的提升方面,高校要堅持勞動教育課程與勞動教育實踐相結合來發揮育人作用,比如可以將實訓室建設與勞動教育相結合,讓學生規范操作實現任務目標,還可以將企業文化與勞動教育相結合,推行“學徒制”教育。[ 9 ]除此以外高校還得教導學生基本的道德禮儀,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今后的社會實踐中自覺遵循基本的道德規范,獲得更好的發展。
首先就是遵守勞動規定。勞動有著多樣化的形式,不同形式的勞動規定也會不一樣,如有的勞動需要學生保持安靜、有的勞動又得保持干凈等。根據不同勞動的規定做事,是個體參與社會實踐的基本要求。為此,高校方面在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勞動實踐活動的時候,應該為學生講明規定,并讓學生按照規定開展工作;其次,禮貌化的勞動溝通。個體在參與勞動過程中難以避免地得和他人溝通,或溝通工作問題,或交流經驗等。對于不同的溝通主體,應該采用不一樣的溝通語言。所以學校在勞動教育中,應該針對此教學生良好的溝通技巧與語言,使得學生能夠在社會實踐中禮貌性地溝通;最后就是文明化的勞動行為。文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高校在勞動教育中應該讓學生明白勞動行為文明化的重要性,并且教授他們一些文明化的技巧與方式,使得學生有效掌握文明行為的實踐原則。通過這些方式,便能有效促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落實,為學生全面發展目標的達成提供助力。
三、結語
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未來的美好生活和美麗中國需要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辛勤勞動來創造,在新時代背景下,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合理滲透進勞動教育中十分重要,有助于促進教育目標的達成。所以,高校方面應該清楚認識到這一點,基于“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明確勞動教育功能,并將其擺在正確的位置,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出勞動教育功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助力,使得他們發展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本文系2020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視角下勞動教育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2020SJB0805。)
【參?考?文?獻】
[1] 趙健杰,劉向兵.論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課程建設[J].北京教育(高教).2020(02)
[2] 徐茂華,周梨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加強青年學生勞動教育的歷程及其路徑[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09)
[3] 梁燕,侯興蜀.新時期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意義與策略[J].北京教育(高教).2019(06)
[4] 劉向兵,李珂,彭維峰.深刻理解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的重大意義與現實針對性[J].中國高等教育.2018(21)
[5] 文新華.論以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指導深入推進勞動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18(21)
[6] 曹亞雄.馬克思的勞動觀的歷史嬗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7] 陳謨開.迎接知識經濟挑戰: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生產勞動相結合新探[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8] 陳桂生.回望教育基礎理論—教育的再認識[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9] 婁淑華,張麗敏.德育方法創新的基本思路探索[J]社會科學戰線,2011(1).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