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飛
摘? 要:文章以“無性生殖的應用”實踐課為例,通過聚焦主題、把握核心概念、結合校本資源設計基于真實情境的探究項目。主題探究項目以“創設主題情境—明確任務—探究過程—評價”為主線展開,促使學生在探究、實踐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核心概念,提高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生物學;主題探究項目;教學實踐
一、主題背景
主題探究項目是一種聚焦主題的項目式學習,它的理論基礎為多元智力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實用主義教育理論,該項目式學習以項目作為框架載體,以生產、生活中的問題作為驅動力,以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分小組進行項目探究。這種教學模式能夠使小組中的每名成員借助校內外的學習場地、資源等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教師通過探究的過程、成果的展示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多方面能力的發展。通過主題探究項目的實踐,學生以現實生產、生活為背景,以問題為出發點,圍繞問題進行探索和挑戰,并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更加深刻的知識與技能。
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基本理念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主動參與的過程,強調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實踐經歷,強調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動腦能力。通過項目式學習的實踐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自主探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而通過學生親自對“無性生殖”的探究、設計、種植,可以促進對學生創新精神、科學探究、科學思維的培養,使學生將無性生殖的生物學概念應用于現實生活中。
主題探究項目的優點是能在真實情境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現實存在的困難是項目式學習周期較長、跨度較大、項目任務煩瑣、學生參與度低、評價難度大,這使其在具體實施中遇到了很多阻力。而主題探究項目聚焦一個真實情境中的主題,探究過程小而精,能解決傳統項目式學習實施過程中的困難,既能達到培養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的要求,又能保證學生的學習進度,不給學生增加額外的學習負擔。結合以上幾點要求,以“無性生殖的應用”拓展課為例,對主題探究項目的設計與實踐相關內容進行探討。
二、情境描述
對于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無性生殖的應用”一課,明確提出兩點要求:一是列舉植物的無性生殖;二是嘗試植物的扦插或嫁接。對此,筆者結合生物學核心素養的要求,制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設計思路如下。
1. 教學目標
(1)通過篩選能進行無性生殖植物的過程,學生能用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念認識植物能進行無性生殖的原因。
(2)使用正確的工具進行植物的無性生殖,學生能夠按照科學探究的要求設計出合理的種植方案。
(3)能夠總結常見的植物無性生殖的方法,并能在生活中進行推廣,參與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活動中。
2. 設計思路
以“創設主題情境—明確任務—探究過程—評價”為主線展開探究活動。首先,根據教材中的“觀察與思考”引出主題,引導學生討論無性生殖的概念,進而通過介紹以“以黑棗為砧木嫁接柿樹”的嫁接方法,以甘薯、葡萄、菊、薄荷等的扦插方法和以“草莓的組織培養”的組織培養技術,帶領學生全面了解無性生殖。然后,以“無性生殖的應用”作為驅動,引發學生思考如何利用“無性生殖”的方式培養植物。教師向學生介紹無性生殖的優、缺點,以及對實際的生產、生活的意義等,組織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項目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以學校的植物園為基地,尋找可以進行無性生殖的植物,或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植物進行研究,對其實施無性生殖的實驗操作,并總結規律。與此同時,和同學分享所探究植物的所屬科目、形態特征、種植歷史相關知識,以及對其實施無性生殖的優、缺點和對實際生產、生活的意義。
三、問題探究
1. 情境引入
有些植物不需要播種種子也可以繁衍后代、延續生命,這是為什么呢?導入無性生殖的概念,進而提問:你知道哪些無性生殖的方式?你會用無性生殖的方式種植物嗎?
2. 活動探究
(1)提出問題。
大家結合教材內容和自身經驗列出了一些能進行無性生殖的植物。接下來,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植物進行無性生殖的探索吧!
(2)探究過程。
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課上或社團時間,以學校的植物園為平臺,通過互聯網、圖書館等途徑查找有關無性生殖的資料,通過組內討論確定探究并種植的能進行無性生殖的植物,完成項目探究過程,教師進行指導。初步建構的探究過程如下。
① 確定無性生殖類型。
② 認識植物:通過查閱資料理解與探究植物的相關知識。
③ 介紹對該植物栽培的基本過程:具體栽培方法及需要哪些條件,如光照、水分、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和所選植物的自身條件。記錄植物栽培和生長發育的全過程。
④ 組員進行明確分工。
⑤ 探究成果分享:學生記錄探究過程及結果,完成探究任務,分享成果,并思考該探究可否改進?如何改進?對于該項目有何反思與感悟?并以課堂展示的形式進行成果匯報。
3. 展示與評價
評價形式:以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進行評價,具體評價規則如下。
(1)全員參與。
各小組依次進行探究成果分享匯報,其他小組學生認真聆聽并分別記錄匯報小組的優點、不足、疑問和及建議。匯報結束后選出“最佳聆聽者”。
(2)自評與組評相結合。
每組選出一名評委,根據評價標準對其他小組的探究成果進行客觀評價,并組織本小組進行自評。評價維度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① 情感態度:對實驗積極參與,主動提出相關問題與建議;有分工合作,協同完成任務。
② 探究過程:探究內容要豐富、新穎;清晰設計重要的探究步驟和探究材料;邏輯清晰、實事求是地記錄探究過程和結果。
③ 交流展示:呈現方式科學、有特色;展示過程表達清晰、聲音洪亮;能對本次活動及時反思。
(3)過程與成果相結合。
該探究活動以小組為單位,為了客觀評價每名學生,在匯報展示時,要求學生對本小組的探究過程進行完整的呈現。這種過程性的展示不僅有利于學生各種能力的提升,也是一種更加客觀、公正的評價方式。
四、活動反思
1. 提升生物學核心素養
學生在該項目式學習過程中,通過親近自然、觀察生物,在真實情境中提出問題,進而進行搜集資料、制訂探究計劃并實施等一系列的探究式學習過程,使得學生的科學思維得到充分發展,生命觀念逐漸形成。能將無性生殖的應用在生活中進行推廣,參與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 滲透勞動教育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生充分利用校園樓頂植物園生物資源參與無性生殖的種植過程,實質上也是參與創造性勞動的過程。在該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對開展勞動教育進行積極的實踐探索,同時還增長了學生的勞動知識、鍛煉了學生的勞動技能、培養了學生熱愛勞動的優良品質。
3. 形成特色教育
樓頂植物園是學校一大特色,不僅有豐富的植物資源,而且還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合理并充分利用學校這一特色資源,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而且還是兼具生物學價值與人文價值學校文化的獨特烙印。
參考文獻:
[1]邱婷婷. 微項目學習法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 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7.
[2]袁錦明. 在初中常規生物學課堂教學中實施微項目式學習[J]. 中學生物教學,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