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雙減”政策的提出,教育界掀起一股改革之風。在開展帶班育人的工作時,教師應基于“雙減”政策的基本理念,做好與學生和家長的交流工作,下好帶班育人的“大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雙減”政策;帶班育人;小學
作者簡介:倪佳緣(1994—),女,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第一實驗小學。
“雙減”政策的提出使教育界刮起了一股改革之風,也讓原有教育模式的弊端顯露了出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的“帶班育人”思想會直接影響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然而,過去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經常為學生布置繁重的課后作業,學生承受著較大的學習壓力。因此,在“雙減”背景下開展帶班育人的工作時,教師要秉承“雙減”政策的本質要求,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同時,教師還要積極地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引導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理念,以便集中家長的智慧,讓學生擁有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一、融入關心展魅力,切實落實“雙減”政策
許多教師認為“雙減”政策就是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所以,教師要遠離學生,讓學生擁有喘息的空間。顯然,這樣的想法過于極端。在“雙減”政策下開展帶班育人工作時,為了讓學生擁有更好的成長環境,使學生能夠時刻保持輕松、愉悅的狀態,教師應當主動地發揮自身的價值,細心地觀察學生,并與學生處于平等的位置,以便在“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中為學生的成長助力[1]。
(一)細心觀察,精準捕捉學生的閃光點
每一個學生都閃耀著自己獨特的光芒,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時,如果教師直接采用相同的方式對待不同的學生,就難以提高教育管理的精準性,無法真正地幫助學生綻放自己的光彩。而“雙減”政策強調學生的個性、潛能,期望教師可以針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為學生創建釋放個性的空間。對此,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密切觀察學生的表現,善于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并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使學生在獲得成就感之余,可以更加享受學習活動。
例如,有些學生會將自己的樂器帶到教室里,為其他同學展示自己的才藝,但當教師出現時,他們會下意識地將樂器收起來,避免教師說自己不務正業。針對學生的表現,教師可為學生舉辦“展示自我風采”的主題班會活動,使學生能夠大膽地在班級中展示自己的才藝。在學生展示完畢后,教師可以適當夸獎學生:“你真棒,你演奏的樂曲真好聽,希望你以后也可以在班級里為大家帶來美妙的音樂。”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肯定,就會在之后的課余時間積極地演奏自己的樂器,從而進一步開發自身的潛能。
教師對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觀察,并基于學生的特長、潛能等為學生舉辦恰當的主題活動,能夠讓學生擁有展現自我才能的機會,并獲得他人的贊賞和肯定,從而使學生的綜合素養獲得有效發展。
(二)溫和談心,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
小學生已經擁有是非觀和自我意識,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心事,這些煩心事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讓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變得不再輕松。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妄想利用“不要多想”“都是小事兒”等言語紓解學生的心理壓力,而應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對話關系,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以及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并基于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需求進行正確的教育指導,使學生的心理壓力逐漸減輕[2]。
比如,班級中有一名學生近期總是悶悶不樂,做事情也總是心不在焉,還時常在桌子上亂寫亂畫。面對學生的表現,教師不能直接對學生進行嚴厲的批評,而應對學生進行引導:“你最近遇到了什么事情嗎?不妨跟老師說說?!眲傞_始談話時,學生還很抵觸。但在教師溫和的語氣中,學生逐漸敞開心扉,向教師說明緣由:“暑假的時候,我的頭上長了虱子,在開學之前媽媽幫我治好了。開學之后我將這件事情告訴了平時一起玩的小伙伴,但卻引來了他們的嘲笑,為了不聽到他們的嘲笑聲,我也開始遠離他們……”根據學生的訴說,教師進行查證,并對班級里的學生進行正確引導,讓他們向這名學生道歉,以便維持學生之間和諧的關系。通過教師的引導,該學生與同伴之間的隔閡消除,學生也恢復了輕松的心理狀態。
教師采用溫和、平等的態度與學生進行對話,能夠深入學生的內心,在了解事件起因、發展的過程中,采取正確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能夠紓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二、有減有加放光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雙減”政策提出后引起了廣泛的熱議,許多教師對“雙減”政策進行了錯誤的解讀,認為實施“雙減”政策就是減少教學活動、家庭作業,但卻忽視了有“減”必有“加”。教師在減少家庭作業、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也應適當地增加德育指導,以便學生可以真正地實現全面發展。對此,在“雙減”政策下開展帶班育人工作時,教師不僅要有意識地減去不合時宜的教學形式、教學內容,還應適當地增加德育指導等教育活動的比重,從而助推素質教育理念的落實[3]。
(一)減去傳統教育,增加德育指導
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將過多的注意力放在學生智力的開發上,期望學生通過機械、重復性的學習活動提升學習的質量,并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然而,在這樣的學習形式下,學生的綜合素養很難獲得均衡發展,學生的心理壓力也會逐漸加大。德育指導是幫助學生健全人格素養、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雙減”政策下開展帶班育人工作時,教師除了要減輕學生的課業壓力,還要適當地增加德育活動,推動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例如,教師可以開展“祖國在心間”的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使學生更主動地擔負自身的責任,為國家的發展助力。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先創建“了解英雄故事”的活動,使學生在閱讀英雄人物故事的過程中汲取精神養分,初步感受愛國的具體內涵。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國旗故事我知道”“國慶知識知多少”等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國旗、國慶背后的故事。隨后,教師為學生播放視頻,讓學生通過生動、直觀的畫面,感受近幾十年祖國的發展變化。最后,教師再創建“我應該……”的活動,鼓勵學生說說自己未來應如何做,促使學生從小樹立偉大的志向,為祖國的崛起、發展而好好學習。
顯然,在“雙減”政策下,教師有意識地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適當地增加德育活動,能夠促進學生高尚人格、品德素養的培養,使學生得到均衡發展。
(二)減去教師介入,增加自主管理
在過去的教育管理活動中,許多教師沒有把握好尺度,過多地干預學生的學習活動,導致學生很少有自由成長的空間。盡管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但他們已經有了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果教師一直抑制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發展,勢必會阻礙學生未來的發展,導致學生離開學校后依舊不能形成較強的自律能力、學習能力。因此,在“雙減”政策提出之際,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自主管理的時間、空間,減少對學生的干預,以便學生在自由成長中獲得全面發展。
比如,在對學生進行學習管理時,教師可以發揮學生自身的價值,鼓勵學生展開自主管理。具體來說,教師先與其他學科的教師進行交流,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狀態,以便對學生的情況進行精準判斷。之后,教師便可以采取互補的原則,合理地組建學習小組,使每個小組中既有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也有學習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在分好組后,教師則將學習的空間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選出每個小組的負責人,統籌整個小組的學習工作。在自主學習中,小組內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給本組的其他成員分享學習的技巧,也可以基于其他學生的提問鞏固知識;而能力稍弱的學生可以在組員的輔助下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習質量。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在相互輔助中共同提升學習效果,也可以在自主管理中強化自律意識、合作意識,從而真正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在對學生進行學習管理的過程中,教師減少自己的“出場”次數,主動地為學生搭建互動交流、互助指導的平臺,能夠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自律能力等多種素養的發展。
三、抓好教育同盟軍,釋放家校合作力量
“雙減”政策不僅沒有減掉家長的責任,反而倡導家長積極地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以便學生在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輔助下,擁有更好的成長環境。因此,在開展帶班育人工作時,教師要主動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積極地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并與家長協商教育指導的方案,以便釋放家校合作的力量[4]。
(一)巧借家長會,轉變家長觀念
家長陳舊的教育思想是有效推行“雙減”政策的一大難點。許多家長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為他們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使得孩子從小就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學習壓力,也缺失了正常的童年。為了讓“雙減”政策更加順利地實施,教師要發揮自身的作用,巧妙地借助家長會與家長建立溝通關系,向家長傳遞正確的教育觀念,以便家長逐步形成科學的教育理念。
比如,教師可以邀請家長參加關于“雙減”政策解讀的家長會,采用面對面交流的方式,向家長滲透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在家長會上,教師先為家長展示相關的社會新聞,讓家長認識到孩子不堪重負后可能會出現的心理問題、健康問題,使家長正視繁重的課業可能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緊接著,教師為家長分發資料,與家長一起對“雙減”政策進行解讀,使家長從思想上認可“雙減”政策。此外,教師也要順勢介紹素質教育理念、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內涵,使家長在之后的教育指導中更加關注孩子的綜合素質發展。最后,教師鼓勵家長為推行“雙減”政策提出自己的建議。
教師利用家長會主動與家長溝通、交流,并向家長滲透正確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能夠逐步糾正家長的想法,真正地減輕學生的負擔,讓學生擁有輕松、快樂的童年。
(二)利用家長群,實現密切交流
以往的教育工作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家校之間的聯動并不積極,只有在開家長會時,家長才能夠與教師進行深度交流,共同協商教育方案。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即時通信技術的出現逐步打破了以往的家校合作結構,教師和家長可以利用聊天群建立密切的溝通關系,從而及時針對學生的情況進行交流,更加科學地安排后續的學校教育指導工作和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此外,教師與家長也可以建立“一對一”的溝通渠道,共同協商“雙減”政策下的教育問題,使學生的個性得到進一步開發。
微信是一種便捷的即時通信軟件,能夠打破時空的限制,讓教師與家長實現實時溝通。在“雙減”政策下開展帶班育人工作時,教師可以利用微信創建聊天群,將學生家長都邀請到聊天群中,創建家校溝通的線上渠道。在聊天群中,教師定期給家長分享班級的教育管理方案,并傾聽家長的意見,以便與家長一起制訂出更加符合學生成長需求的教育活動方案。例如,教師安排了“硬筆書法”的課后服務活動,便通過微信將活動的方案告知家長,請家長提出自己的意見。針對教師的方案,有的家長提出“除了我們家的孩子,我還知道幾個孩子都非常喜歡國畫,所以,除了硬筆書法,也可以安排國畫、軟筆書法等活動,讓更多學生的潛能獲得開發”的意見。教師可以結合家長的意見進行課后服務方案的調整,從而設計出更加豐富、科學的課后服務活動,推動“雙減”政策的落實。
教師主動利用微信與家長進行溝通,能夠讓家校合作的方式變得更加便捷,從而在傾聽家長的意見中,不斷豐富課后服務的形式,使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都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的提出,對教師來說不僅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進行教育改革的機遇。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時,教師要主動貫徹“雙減”政策的基本理念,在減輕學生學習負擔、課業負擔之余,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素質、品德素養,并與家長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以便在協調多方力量中下好帶班育人的“大棋”。
[參考文獻]
馮春麗.小學高年級班主任育人工作中的激勵策略探討[J].讀寫算,2021(29):48-49.
阮毅華.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小學德育生活化分析[J].吉林教育,2021(34):89-90.
黃艷梅.“劇場空間”教育:建構讓兒童“出場”的育人生態[J].中小學管理,2021(12):45-47.
鄧梅豐.用心帶班 以愛育人:小學班主任管理記實[J].考試周刊,2019(46):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