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坤森








摘 要:筆者運用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實驗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過傳統教學方法與對抗性游戲教學方法對小學足球傳接球技術教學實踐進行對比實驗研究。實驗結果:(1)傳統教學法與對抗性游戲教學法對學生掌握足球傳接球技術動作均有顯著效果,但兩種教學效果無顯著差異;(2)傳統教學法與對抗性游戲教學方法對學生在實戰技能運用中有顯著差異。相較傳統教學法,對抗性游戲教學法具有游戲貫穿課堂、提高學生技術轉化技能的優勢。
關鍵詞:對抗性游戲;傳接球技術;足球教學
一、研究目的
不少教師對校園足球競賽反思中提出學生技術學習很好,卻不能很好地運用到對抗實戰中的不足,如果教學中過多加入對抗練習又違背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如何有效地培養小學生在競技對抗情況下有效運用傳接球技術,已經成為不得不重視的問題。文章通過實驗分析等方法對對抗性游戲在小學足球傳接球教學運用進行實踐探索,從而為校園足球傳接球技術實戰訓練方面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證支持,為廣大小學足球教育者提供參考與幫助。
二、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知網等文獻檢索平臺,查閱有關足球傳接球、對抗性、體育游戲等的相關文獻,以及我國學者對其他對抗類項群運動的研究與應用,為文章提供參考的理論依據。
(二)數理統計法
在教學實驗中對部分身體素質、傳接球技術測試與對抗賽傳接球成功率等方面進行測試統計,運用SPSS16.0軟件對記錄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綜合分析統計結果。
(三)實驗研究法
實驗教學中分為兩組,實驗組采用對抗性游戲教學法,對照組采用傳統傳教學法,每周2課時,共28課時的教學計劃,每課時90分鐘。
1. 實驗安排
2. 實驗控制
A. 不同教學法:對照組用傳統教學法;實驗組用對抗性游戲法。
B. 同樣的課時、進度、場地設備均滿足教學需求。
C. 教師水平相仿。(同一俱樂部教練,中國足協D級教練)
D. 年齡相當,均為六年級足球興趣班學生。
3. 測試指標方法與目的
A. 一分鐘跳繩
方法:統一跳繩,哨響開始,一分鐘停表,記錄個數。
目的:測試學生協調能力、下肢力量。
B. 50米×8折返跑
方法:電子計時設備測量,哨響出發,折返8次沖過終點線后停表,記錄時間。
目的:測試心肺耐力水平情況。
C. 傳接地面球
方法:每人10次機會,在測試點正前方8米處畫一個半徑為1米的圓作為得分區,要求傳球必須為地面球,傳球經過得分區視為成功,記錄成功率;學生在得分區接由教練發的地面球,球控停穩在得分區內視為成功,記錄成功率。
目的:測試傳接地面球技術掌握情況。
D. 傳接半高球
方法:每人10次機會,在測試點的正前方16米處,畫出半徑為2米的圓圈作為得分區,第一落點在得分區內視為成功,記錄成功率;學生在得分區接由教練發的半高球,將球停穩在分區內視為成功,記錄成功率。
目的:測試傳接半高球技術掌握情況。
E. 對抗賽
方法:在標準五人制足球場內,雙方各5人。在遵循《五人制足球競賽規則》下,設置條件:不可向前帶球,雙方運用傳接球進攻,在對方小禁區內獲得球權記為得1分,采用雙盲法測試。
目的:測試實戰中傳接技術的運用情況。
4. 教學實驗內容
(1)實驗組與對照組教學內容設計
如表2所示,對照組的教學目標著重對動作技術的習得。以動態體能操作熱身;練習一融入游戲吸引興趣,練習球性;練習二是無球動作技術模仿,提高肌肉記憶;練習三環節,先做有球技術練習提升技術掌握,后組織分組競賽養成學生足球競賽習慣;最后是8分鐘體能練習,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以靜態放松結束。
實驗組在教學目標中著重將技術轉化為技能,對抗性游戲貫穿課堂。以徒手對抗性游戲的方式進行熱身;練習一針對教學內容設計小場地游戲,引導學生發掘學習內容,嘗試解決問題;練習二針對發現的問題,教學對抗情況下,該問題的解決手段(即教學技術),組織學生分角色進行練習基本技術動作;練習三針對教學關鍵技術提高對抗難度,組織學生多種對抗下練習教學關鍵技術,同時利用時間對學生進行分流式體能練習;最后組織學生進行根據教學內容設置相關要求的小規模比賽;同樣以靜態拉伸結束。
(2)實驗組對抗性游戲分類(如表3)
實驗組將傳接球技術與四種對抗形式結合,設計針對性強的游戲練習,力圖通過游戲練習刺激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促進學生將技術轉化為技能。
(3)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基本情況對比
從表4中分析可知,實驗前對照組和實驗組在部分身體基礎素質,傳接球技術上并無顯著差異,兩組成員技術大致持平。在技術測試成功率上均不理想,都處在進階階段,擁有較大上升空間。
三、結果與分析
(一)實驗前后對學生部分身體素質及傳接球技術測試對比分析
1. 實驗前后對照組6項測試數據對比分析
由表5分析可知,對照組隊員在實驗前后的6項數據測試對比中顯著提升,部分身體素質與傳接球基礎技術得到發展。
2. 實驗前后實驗組6項測試數據對比分析
由表6分析可知,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實驗前后的6項數據測試對比中存在顯著提升,部分身體素質與傳接球基礎技術得到發展。
3. 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6項測試數據對比分析
由表7分析可知,兩組學實驗后在基礎技術測試上并無明顯數據差異,對抗性游戲教學法對比傳統教學法在技術動作中并無教學優勢。
4. 實驗組與對抗組競賽結果對比
由表8分析可知,在9、10月兩個月中,兩隊進行友誼賽,實力相近。在11、12月中,實驗組逐步取得比賽結果優勢。再結合表5、6、7共同對比,兩組隊員在技術掌握上差距不明顯。但在雙盲法的競賽數據對比中,實驗組強于對照組。
(二)分析原因
兩種教學方法均遵循“一般技術動作形成規律”,因此在技術動作上并無差異,但在足球競賽中會出現不同的新異刺激(如視線干擾、身體碰撞、位置爭奪等)。實驗組在運用對抗性游戲教學方法后,在課堂內不僅習得了傳接球的技術動作,并培養了貼近實戰的抗干擾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將不同類型的對抗以符合小學生特性的游戲形式呈現在課堂,引導學生思考并解決在競賽中會遇到的視線干擾問題、時間沖突問題、空間爭奪問題、身體碰撞問題,在技術習得后不斷促進技術向技能方向轉化,最終使傳接球運用能力得到發展,因此在競賽中取得較大優勢,獲得比賽勝利。
而對照組教師在課堂中注重培養學生技術動作的規范,學生利用較多的時間練習無對抗下的基礎動作,在課堂內沒有強化學生技術轉化技能的針對設計,因此學生技術熟練度提高較快,但在技能上進步緩慢,最后,實驗組在競賽中不能很好地發揮應有的水平。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 對抗性游戲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在足球傳接球技術教學上均能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對傳接球運用能力有所差異。
2. 對抗性游戲在課堂中,設置對抗形式的技術練習,引導學生解決實戰常見問題,教學技術動作同時培養學生抗干擾能力。
3. 在技術掌握情況上,傳統教學法與對抗性游戲教學法無顯著差異。但相對傳統教學法,對抗性游戲教學法,對學生的技術向技能轉化有較大的促進作用,教學結果更符合競賽要求。
(二)建議
1. 在小學足球傳接球技術教學過程中,應加入多種對抗形式的練習,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升實戰中對技術的有效運用。
2. 教學課堂運用游戲形式教學時,要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組織多角度練習,體驗多種角色練習感受,從而整體分析問題。
3. 目前我國學者對對抗性游戲練習的方法與游戲的開發研究不多,應加深研究,發掘更多適合小學足球傳接球技術的游戲,提高校園足球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行云燕.青少年足球對抗性游戲在教學中的應用與意義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9(23).
[2]郭清霞.小學體育游戲對抗性教學中學生小組合作能力培養[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9(02).
[3]于樹才.籃球運動中的對抗與身體接觸訓練的思考[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