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生 鄒曉
摘 要: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在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教師不斷對學生的閱讀學習做出優化十分必要。而偏遠農村地區的教育問題一直都是國家關注的重點,在新課改中,如何為農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探索出一條符合教情、學情的新路子,成為教育界要解決的迫切問題。本文基于此展開研究,對農村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做出相關研究探析。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2)22-0124-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22.042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閱讀是學生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審美的重要途徑,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但相較于城市,農村中小學由于閱讀資源環境方面的限制,學生的閱讀能力還遠沒有達到新課標要求,基于這一現狀,今后農村中小學語文教師不斷地強化對閱讀教學策略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農村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雖然新一輪教學改革的推行使農村地區的教育教學有了很大的突破,但在語文閱讀教學方面,還是存在“高耗低效”的現象,本次課題研究中,對農村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進行了調查,發現其中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閱讀條件差,閱讀量較小。部分農村中小學與城市學校相比,閱讀環境較差,校內課外圖書資源較少,而學生家庭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家長也很少給孩子買課外書,這導致學生的閱讀局限于教材,課外閱讀嚴重不足,極大地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1]。其次,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法單一,由于部分農村中小學教師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較難接受新型教育觀念,教師的閱讀教學理念、方法不能得到及時的更新,依舊沿用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這也對學生的閱讀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再次,中小學語文閱讀銜接不足,從小學到初中的閱讀教學缺乏過渡,這導致很多農村學生進入到初中階段的語文閱讀學習后,出現了跟不上教學進度的問題,影響了學生的閱讀學習熱情。最后,教學評價機制不科學,部分教師將學生的閱讀測試成績作為唯一評價標準,忽視了對學生閱讀學習過程的關注,打擊了學生語文閱讀學習自信心,對學生的閱讀學習造成不利影響。
二、農村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優化農村學生閱讀環境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附錄部分專門列出了“關于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和“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這可以看出新課標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閱讀總量的明確要求。但由于部分農村中小學校資源環境方面的限制,往往難以滿足這樣的閱讀要求,因此為更好地培養農村中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斷優化農村學校的閱讀環境十分必要。首先,教師要發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將個人的書籍帶到學校,與學生共讀一本書,同時也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課外閱讀圖書帶到課堂,在教室成立一個“讀書角”,讓好書流動起來,互相交換圖書來閱讀,以此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實現共同成長進步。其次,學校要加大資金申請,強化合作,幫助學生向縣級公共圖書館借書,以此幫助學生解決書籍資源缺乏的現狀,為學生的閱讀學習增添助力。最后,鑒于當前的信息化教育發展趨勢,農村中小學在為學生優化閱讀環境過程中,還應該致力于搭建有效的信息化閱讀學習平臺,不斷優化農村中小學語文閱讀教育體系的信息,讓優秀的信息教育資源成為啟迪學生語文閱讀智慧的不竭動力,在良好的信息化語文閱讀環境下,農村中小學生開闊文化視野、博覽群書將不再是夢想。
(二)挖掘農村特色閱讀資源
部分農村中小學與城市學校相比,雖然在經濟教育方面存在著差異,但農村地區同樣有特色的教育資源,在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地域閱讀環境的充分挖掘,解決學生閱讀資源缺乏的問題,為學生開辟一條特色化的閱讀道路,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收集對聯、碑刻,這就是教師可以挖掘的一種閱讀資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搜集對聯的活動,并讓學生對搜集到的對聯交流分享,找出上聯與下聯的對應韻腳,這種開發鄉土閱讀資源的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助力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2]。
另外,碑刻在一些鄉村古鎮也很常見,而碑刻作為我國書法藝術的代表,擁有悠久的歷史,村中的碑刻往往記錄了村子的發展歷史以及村中發生過的重大事件,在農村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引領學生搜集村中的碑刻文化,這種閱讀資源的開發,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資源,還可以加深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識了解,這也是一種可行的農村閱讀資源的開發方式。將這些有特色的閱讀資源進行開發,可讓學生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除此之外,教師在為農村中小學生挖掘特色閱讀資源過程中,還應該始終關聯學生的日常生活體驗,保障農村特色閱讀資源提煉于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閱讀教學對特色資源進行全面的解讀和分析,這樣可以發揮農村特色閱讀資源的教學實用價值,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思維和生活化學習意識,還可以激發學生對鄉土文化的熱愛之情、涵養學生的人文情懷,這些都有助于豐富農村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內容,兼顧農村學生語文閱讀能力以及自主閱讀意識的構建,從而彰顯教師閱讀資源開發能力以及因地制宜的教學智慧。
(三)創新語文閱讀教學形式
在農村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想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還要革新傳統教學理念,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方式,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引領農村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新,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首先,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與傳統滿堂灌的教學形式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打破了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格局,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具體的教學方式如下: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針對文章中心或內容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設置不宜太細致,只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大致的閱讀思考方向即可,然后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教師提出的啟發性問題進行討論,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間,可以更好地拓寬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其次,情景教學法。在農村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只有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愉快體驗,才能夠轉化為強大的內驅力,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而情境創設作為一種可以調動學生情緒的教學方法,在農村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就非常適用。教師可以立足于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表演情境、故事情境、游戲情境以及繪聲繪色的語言情境。通過多種教學情境的創設,更好地增強語文閱讀課堂的感染力,促使學生閱讀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調動。
再次,任務驅動教學法。農村中小學生對語文閱讀課程很難產生自發的積極情緒,深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擅長為學生設計階梯式、層次化的閱讀學習任務,學生的注意力無法回歸到閱讀材料本身,閱讀思維活動的靈活性與精準性都難以得到保障,致使學生的閱讀探析深度不足。具有任務性質的閱讀學習方案可以更好地引領學生的發散思維,是培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以及語文閱讀興趣的捷徑。因此,教師在創新農村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形式時,不妨將任務驅動教學法廣泛滲透其中,以文本閱讀任務為支點為學生分解語文閱讀總目標,組織學生開展階梯式、探索式閱讀學習活動,這樣一則可以使學生的閱讀探究期待得到充分滿足,二則能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靈感和自主探究精神,使學生沿著循環遞進的路線實現有深度、層次化的語文閱讀指導。
最后,比較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的運用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具體的運用方式如下: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將兩篇或多篇文章結合在一起,帶領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引領學生比較其中的異同點,包括寫作手法、思想感情、藝術風格等,相較于單篇文章的閱讀教學,多篇文章的比較式閱讀可以促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提升。
除此之外,教師在農村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比較式教學法時,還應該為學生選擇比較閱讀議題,結合對比語篇的實際內容,確保比較閱讀議題的可議性、探究性和語用性,使學生能夠以議題為基點,開展放射性的思維訓練,強化學生的文本對比解析能力以及求同存異思想,使農村中小學生的高階思維品質在科學的語文閱讀教學中真正有所發展,從而打破程式化的語文閱讀教學體系桎梏。
(四)重視中小學語文閱讀銜接
小學階段的閱讀知識比較淺顯、易于理解,對于學生來講,理解起來難度并不是很大,大多數學生都能夠理解。而進入到初中階段的閱讀知識學習后,知識內容的難度明顯提升,很多學生一時之間會難以適應,而這會導致學生學習心理壓力增加,顯然這對于學生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農村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能夠立足于中小學階段語文閱讀學習的差異,做好對學生的教學銜接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更好地適應中學閱讀節奏,為學生的長遠閱讀學習保駕護航。而中小學語文閱讀銜接包括多個方面,既有知識層面,也有學習機制、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等層面。同時,教師可以從小學和中學兩個階段做起,分別為學生做好銜接。如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向學生滲透一些中學閱讀知識和學習方法,同時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從而為學生的初中語文閱讀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3]。而在中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學生入學后對學生進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考試,以此對學生綜合情況全面了解,立足于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從心理輔導、教材內容、知識層次等多個方面,做好對學生閱讀學習的銜接,以此幫助學生順利地過渡。這對于農村中學生的閱讀學習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在今后的農村中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可忽視的要點。除此之外,教師在加強農村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銜接過程中,還應該常態化應用溫故知新教學法,引導學生養成善于將新舊閱讀知識聯系起來思考的優良學習習慣,緊扣農村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發展學生關鍵能力品格的核心,這樣學生不但可以在閱讀學習中定期回顧、定期反思,對自身的閱讀知識體系進行查缺補漏,日后即便是遇到內容艱深的閱讀學習材料,學生也能游刃有余地啟動閱讀思維,對其開展科學有效的深度解讀,從而順利化解農村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銜接的矛盾和問題,有利于農村中小學生語文素質和思維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錘煉和鞏固。
(五)健全閱讀教學評價機制
閱讀課程評價機制的建立,是新課改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且對于以學生成績為單一評價標準的閱讀教學更為重要,為促使農村素質教育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實,我們要建立符合農村中小學閱讀課堂的評價機制,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首先,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即在對學生進行閱讀評價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測試成績,同時也要關注學生閱讀過程當中形成的多種問題,要從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潛力、學習興趣、學習個性等多個方面入手,對學生進行綜合全面的評價,而不是單一地以成績對學生進行判斷,這樣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閱讀評價機制的建立,能更好地助力學生的閱讀學習,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提升。其次,個人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在教學改革推進過程中倡導以學生為主體,而學生主體性的重要體現,就是賦予學生參與評價的權利。因此,在今后的農村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改變以往只有教師單一評價的閱讀教學評價方式,將學生的評價也納入其中,通過學生自評及互評,構建多元評價主體,這樣的農村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機制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了解自我,建立學習自信,這也是推動農村中小學閱讀教學效果的關鍵。
三、結語
農村中小學由于資源條件方面的限制,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對此,本文立足于農村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際,提出了優化閱讀環境、挖掘特色閱讀資源、創新教學形式、加強中小學語文閱讀銜接、健全教學評價機制等幾方面的建議。希望課題研究能夠幫助農村中小學語文教師走出閱讀教學困境,助力農村中小學生閱讀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提高。
參考文獻:
[1] 李倩.在閱讀中感悟積累——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析[J].學周刊,2020(14):129.
[2] 莫靜靜.基于核心素養下中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0(1):73.
[3] 石元元.新教材背景下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銜接的研究[J].北方文學,2019(2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