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東海
摘 要:在小學的課程構成中,道德與法治是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道德與法治在對小學生的思想引導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是培養學生思想行為和道德品質的重要一環。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其他課程不同,這門課程的意義在于加強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幫助其塑造良好的道德觀、價值觀,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成長為一個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的人。
關鍵詞:小學道德、生活化教學、教學策略
小學生在道德和法律知識上經歷尚淺,所以當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相關問題時會不知所措甚至于做出有違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在小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時候,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教學設計和安排。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并且給予學生們一定的學習主動性,讓其主動思考,表達自己的看法,從而在其中體會道德與法治知識。這樣一來可以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現實生活中的道德意識和法律知識,從而提高小學生的道德和法律素質,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采用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道德與法治是為了引導學生從小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法律意識的一門課程。通過學習此課程有助于學生們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提高他們在現實社會生活當中的應對能力。但是,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存在學生們對此門課程不感興趣的現象,導致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我認為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學方式存在問題,沒能充分的調動起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小學生們對接觸新鮮事物新鮮知識往往是充滿好奇心的,但是如果以說教式、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會大大削減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最終失去對這門課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讓學生們學習跳繩,這種跳繩不僅考驗學生的個人能力,而且也很考驗學生的團隊精神。教師在教學中起跳這種花樣跳繩時,必須注意引導學生,培養他們之間的團隊默契和團隊精神。比如“雙人并排跳”,它要求兩個學生一定要足夠信任自己的隊友,不要因為周圍人的節奏而打亂自己的節奏,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避免節奏的不同或各種外來因素造成的失誤。成員間的緊密合作是多人跳繩能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但要合作得足夠好,則需要成員之間相互信任,有足夠的默契。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采用跳繩的方式訓練學生,既能培養學生的默契,增進他們之間的情感,又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讓學生感知生活,貼近生活,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幫助他們更好的學習道德與法治,進而更好的在生活中應用知識。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一)樹立生活化的教學目標
目標是指引一切行為的旗幟。教學活動的開展也需要以科學的、貼合實際的教學目標作為指引,來保證教學活動的正確有效性。為了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效率,老師們首先要關注生活化教學目標的制定和確立,推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生活化。首先,明確知識與能力目標。在整個小學道德與法治的 教學活動中,除了要引導學生們掌握課本中提到的知識內容外,還要引導學生們掌握日常生活和社會中的知識信息,并且還要著眼于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的培養。其次,明確過程與方法目標。老師們要因材施教,結合學生的個性特征,制定與其適合的教學方法,然后有計劃的輸入日常生活中的內容,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去理解道德與法治內容,從而收獲更多的道德和法治知識。最后,明確價值觀目標。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知識課程的教授中,老師要與學生保持密切的互動交流,引導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靈活地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端正自身態度,養成良好行為,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二)預備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許許多多可以應用到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當中的素材,都需要老師們有意識地搜集和挖掘。運用現實生活當中真實的案例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們對道德和法治概念的理解。比如說,如果老師只是單純的告訴小學生們要遵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樂于助人、要拾金不昧、要見義勇為等等,那么在這樣傳授道德品質的時候,這些美好的品德在小學生的認知中其實是沒有什么概念的,他們可能會疑問“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但是如果把學生們身邊的一些真實例子一一展示講解的話,那么學生們就能知其然,并且還能知其所以然了。這樣一來學生們便會有更加深刻的感觸和想法了。當然我們所用的教材中的內容也是源于生活出自生活進行編排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學生們對教材中的內容也不會感覺陌生。老師可以一方面可以講授教材當中現有的內容,另一方面也要將教材中不涉及但又發生于現實生活的素材融入到課堂中來。這樣一來小學生們所學習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才是多方面的、具有實用性的、生動的,這堂課才能帶給他們更加深刻的印象。
(三)、營造生活化的教學過程
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們要注意將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融入進來,要讓學生們依據生活化的視角去理解老師所講授的內容。并且還需要注重多結合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們能夠拿自己身邊的例子進行分析,從中去體會理解其中蘊含的道德規范。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們自主發言講述在生活中遇到過的或者經歷過的有關道德和法治的事情,并闡述從中得到的認識和感悟,并對有良好的道德和法治意識的學生進行表揚,鼓勵大家向其學習。老師在其中要把握討論主題,確保小組討論的效果,在活躍了課堂氛圍的同時還達到鍛煉學生們思維的目的。
(四)制定生活化的教學評價
在實踐教學中,老師們除了要教授知識,還需要注重教學的評價。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下,我們鼓勵科學創新的教學評價。道德與法治教學后的效果好不好,主要要從學生們的日常行為表現中來判定。所以,著眼于學生的現實生活來進行教學效果的評價是比較合理的。但傳統的教學評價往往是通過讓學生回答一些問題,或是通過一張試卷等方式來完成。我認為將傳統的教學評價應用到道德和法治課程的教學評價是不合理的。因為知道并不能等于會那樣去做,人能明白很多很多的道理,但是真正做起來可能就會將其完全拋至腦后了。所以,老師們要進行綜合性的、著眼于學生們的日常行為表現來評價,這樣才能得到一份相對合理的評價結果,才能實現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開設的意義。
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階段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是非常重要的,能從小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我們要科學合理地實行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老師們要深入挖掘尋找生活中的教育素材,讓學生們能夠帶著興趣參與到課堂的教學活動中來,同時教師也要創新地開展教學評價工作,鼓勵學生們知行合一,起到幫助學生們適應社會生活的導向作用。
參考文獻
[1]鄭學海.初探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學周刊,2022(09):122-123.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9.056.
[2]秦芳芳.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1(48):52-54.
[3]孫麗云.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J].讀寫算,2021(28):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