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娟 朱亞珠



摘 要: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需要寓課程思政于糧油食品加工技術教學中。該研究探索了課程思政實施路徑,以“三維并進,德育為先”為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方法,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以期為食品專業相關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糧油食品加工技術;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2)11-0184-0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Grain and Oil Processing Technology
ZHANG Ruijuan? ?ZHU Yazhu
(Zhejiang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llege, Zhoushan 316021,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of grain and oilprocessing technology. Actively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build a “Trinit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goal,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deeply explo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food related courses.
Key words: Grain and oil processing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ploration andpractice
糧油食品加工技術是高職院校食品類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該課程是以研究糧食、油料等農副產品綜合加工利用理論與技術為主的綜合性應用學科。課程內容涉及糧油原料種類、品質的鑒定,掌握典型米、面、豆制品加工,植物油脂加工以及其他加工技術的工藝流程和操作要點,使學生具備良好的食品質量安全意識、不斷改進的創新精神。糧油食品加工技術課程與實踐生產及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系,在課程思政背景下應充分發揮糧油食品加工技術課程的德育功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懷,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職業行為和職業認同感等,為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真正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理論課的相互兼容、同向同行、協同發展。本文以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糧油食品加工技術課程為例,對實施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課程思政教育的實現路徑、課程思政改革成效等方面進行了闡述,旨在為高職院校糧油食品相關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
1 實施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糧油加工業關系到國計民生和國民營養健康安全保障。隨著國民經濟水平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安全優質、營養健康和多元化、個性化、定制化、品牌化的中高端糧油產品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首選,這使得糧油食品加工企業對高素質技能型應用人才的需求量與日俱增。“糧油食品加工技術”這門課程致力于培養糧油食品企業生產加工人員、質量監管人員、技術研發人員等崗位需求的專業技能人才,課堂教學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1]。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將課程思政與糧油加工專業知識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強化學生的食品質量安全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勇攀高峰的使命擔當,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糧油食品加工技術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程,其實施“課程思政”的可行性主要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一方面,高校正努力構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廣大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全面提升。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等部門充分運用專題培訓、團隊研討、集體備課等手段,引導教師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自覺加強課程思政建設,不斷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另一方面,糧油食品加工技術在食品加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涉及的知識面廣、產業關聯性強,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例如,節約與愛惜糧食、糧油食品質量安全、產品創新、工藝改進等,都可以起到啟迪學生心智、觸動學生心靈的作用。
2 課程思政教育的實現路徑
2.1 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專業課教師往往缺乏思政方面的教學經驗,政治理論知識也有待提高,所以必須要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和理論水平,才能從專業課程中挖掘豐富的思政元素,并體現在課堂教學中[2]。可通過各種渠道如網絡、電視新聞、學習強國軟件等,及時學習最新的黨政文件,了解社會新聞、時事政治,通過廣泛閱讀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也可通過常態化培訓和教學團隊定期研討來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論水平和德育素養,轉變對課程思政的淺顯認識,將更多的思政教學資源應用到專業教學中去。專業課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而且要善于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以通俗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比如,結合全民抗疫等具體案例在課堂上潛移默化地介紹我們制度的優越性,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另外,教師要想完成好、履行好立德樹人的職責,首先自身要具有良好的師德師風。為人要正直,態度要端正,關心關愛學生,盡職盡責做好本職工作,嚴格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作用。
2.2 確立“三維并進,德育為先”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把課程思政內容納入糧油食品加工技術課程標準,明確思政教學目標,構建“三維并進,德育為先”的課程思政教育體系(圖1)。知識傳授目標是熟悉常見糧油原料種類及工藝性質,知曉糧油食品加工工藝原理,掌握典型糧油食品加工工藝流程及操作要點。能力培養注重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能夠根據不同種類糧油原料的工藝性質及其品質,合理選擇原料的加工利用途徑;能按照預定的工藝,嚴格執行工藝流程和操作要點;能運用糧油食品加工工藝基本知識,對工藝進行初步改進。價值塑造主要圍繞“糧油食品質量安全、節約糧食意識、發揚傳統飲食文化、培養創新精神”4個方面展開。
2.3 創新教學方法,延伸教學空間 找準適當的切入點,將思想政治融入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并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特性,創新符合教學規律的新型教學方法。傳統說教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可以采取當代大學生易于接受的音視頻導入形式進行思政學習,或者通過鮮活的案例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滲透,或者利用話題討論的方式進行深入的探討,培養學生的思考辨析能力。除了在課堂上進行課程思政教學外,還可借助網絡學習平臺、第二課堂、校企實踐基地等拓寬教學空間。利用新媒體及互聯網的優勢,靈活運用超星網絡學習平臺,實現課程的混合式教學(圖2);使用QQ、微信等移動社交軟件進行正向溝通,發布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3];借助“第二課堂”社會實踐鼓勵學生進行“節約糧食”“食品安全”等宣講活動,宣傳正確的節糧知識和安全意識,將課程思政教育深入到學生的自覺行動中;參觀校企實踐基地,直觀感受現代工廠自動化生產過程、儀器運行情況,從而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
2.4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有效融合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 糧油食品加工技術課程思政元素與教學融入點設計詳見表1。根據課程性質和特點,充分挖掘課程知識點、課程內容拓展中的思政元素,認真梳理,總結提煉出“質量安全、節約糧食、發揚傳統、勇于創新”四條課程思政主題。以節約糧食為例,在原料概述這一章節通過分析近年來中國主要糧食作物進出口數據來形象說明糧食供應情況,因疫情全球蔓延,勞動力短缺、供應鏈中斷會使一些國家出現糧食危機。我國雖然三大主糧自給率高、對外依賴度低、糧食充足,但也要居安思危,樹立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價值觀。在米制食品加工這一章節,通過介紹“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生平事跡揭示糧食的重要性,袁隆平院士為中國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解決了中國乃至全世界人口的溫飽問題,一生為糧食事業奮斗,實現了“用全世界7%的耕地養活全球22%的人口”的中國奇跡。并且告訴同學們節約糧食是對袁隆平院士最大的尊重。在最后一章節副產品綜合利用學習中,稻殼、米糠、麩皮、餅粕、油腳等副產品營養價值豐富,除了用來制作飼料、肥料、蛋白粉外,還可用來制作低聚糖、活性多肽、肌醇等高營養附加值的提取物。對副產品的加工利用也體現了節約的意識,再次向學生強調要節糧愛糧,在實際生產中要減少不必要的糧食損失,提高糧食的利用率。通過教學設計反復穿插學習“節約糧食”課程思政主題,從而對“節約意識”進行加深鞏固,并通過“節約糧食”宣講活動和實驗實訓來考查學生的節約意識。在“10.16世界糧食日暨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分組任務中,讓學生自行設計海報和活動方案并付諸行動來踐行節儉節約;在實驗實訓過程中通過實驗材料的取用量、撒落量和回收利用情況來考查學生。
2.5 改革教學評價機制,建立科學的課程思政考核模式 本課程教學評價主要包括過程性評價和期末考核2個方面,加大過程性評價比例,將課程思政考核納入過程性評價中[5]。過程性評價占總成績的比例由原來的40%上升到60%,其中,課程思政考核占比20%。過程性評價除了對日常課堂教學互動和到課情況、作業完成情況、現場實訓情況、實訓報告完成情況等進行考核以外,還要對課程思政進行考核。課程思政主要圍繞“質量安全、節約糧食、發揚傳統、勇于創新”4個方面進行考核,質量安全主要是通過撰寫心得體會來考查,節約糧食通過“10.16世界糧食日暨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分組任務完成情況來考查,發揚傳統主要通過“家鄉傳統美食介紹”PPT匯報情況來考查,勇于創新主要通過實驗實訓設計方案來考查,這4個方面各占總成績的5%。
3 課程思政改革成效及反思
筆者對課程思政改革的成效在學生群體中進行了調查[6]。學生反饋的情況如下:(1)課程思政與專業知識結合得相當自然,毫無違和感,創新的授課方式使學生更易于接受;(2)通過副產品深加工利用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不斷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對糧油食品加工工藝不斷進行改進,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3)教學形式多樣,教學案例生動形象,大大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4)課堂上不僅學到了工藝流程和操作要點,也培養了節約的意識,今后會踐行光盤行動,倡導勤儉節約;(5)課程學習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質量安全意識、節約意識,培養創新思維,更加熱愛家鄉的傳統美食使其發揚光大。由此可見,通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學生能從課堂學習中汲取德育知識,不斷完善個人品質,成為創新型人才。課程思政教學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時刻關注社會時事,更加貼合學生實際,以更生動的案例、更幽默的語言、更出色的設計將思政故事講給學生聽,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著學生,讓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
4 結語
糧油食品加工技術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積極探索教學方法、改革評價機制,根據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及教學內容深入挖掘思政素材,將思政內容與學科知識有機融合。將“質量安全、節約糧食、發揚傳統、勇于創新”等思政內容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不僅豐富了專業課程內容,而且使課堂空間更有廣度、課程內容更有深度、專業教育更有溫度。
參考文獻
[1]肖尚月,王延輝,孫金才,等.高職“果蔬加工技術”課程思政教育實踐途徑初探[J].農產品加工,2018,06:82-84.
[2]李亞楠,羅威.課程思政視角下《烹飪營養學》教學改革探討[J].現代食品,2020,05:70-72,91.
[3]王璐.《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探索[J].輕工科技,2020,36(12):182-183.
[4]梁鵬,張華丹,林賢明.《食品工藝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J].食品發酵與工業,2020,46(16):290-295.
[5]冮潔,陳晨,姜愛麗,等.《食品營養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J]. 食品發酵與工業,2021,47(06):318-324.
[6]萬婕,羅舜菁.以工匠精神為內涵的《食品質量控制與管理》課程思政探索與實[J].食品與發酵工業,2021,47(17):315-318.
作者簡介:張瑞娟(1991—),女,河南清豐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食品加工。? 收稿日期:202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