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興
摘 要:雙減政策逐漸推進,國家要求切實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課后作業負擔與校外培訓負擔,從而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感知到學習樂趣而主動學習知識。小學是義務教育的開端,數學是其中的主要教學科目,對于學生素養提升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生活化教學是近些年推出的新型教學理念,強調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活力。為此,教師應該深入思考雙減視野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與策略方法。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方法
準確定位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是教師進行改進與創新的基礎,所以教師先對小學數學教學現狀進行分析,發現存在知識理解效率較低、課后作業形式固化以及數學素養培養緩慢的問題與不足。針對此,教師以生活化教學理念為指導,從創設生活情景、布置實踐作業以及解決生活問題三個角度闡述如何具體彌補教學短板,從而構建高效教學模式。
一、小學數學教學現狀與問題
(一)知識理解效率較低
數學知識涉及較多的數字關系、幾何關系,并且需要較多的運算過程,所以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小學生群體來說,其具有一定的難度,并且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是小學生居于形象思維發展期,所以其無法有效理解課程知識,容易對知識一知半解,從而導致其知識學習效率較低。
(二)課后作業形式固化
課后作業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環節,目前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以紙面作業為主,要求學生在大量練習中鞏固知識記憶,此種形式一方面導致學生承受較大的課業壓力,另一方面無法促使學生通過多樣的作業內容加深對于知識的理解與感悟,從而導致作業的價值無法充分發揮。
(三)數學素養培養緩慢
數學素養培養是數學教學最終的目標與任務,其要求學生不僅要知曉知識,還應具備高效的知識應用技巧與方法,但是目前教師在教學中,以知識講解為核心,以教輔練習題為工具,此過程一定程度上脫離實際,導致學生無法感知數學對生活的意義與價值,所以無法產生深入學習的意識。
二、雙減視野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方法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發興趣,增強理解
情景教學法是一種較為高效的教學方法,生活情景是其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可以搭建生活與知識之間的聯系,一方面降低知識學習新知識的抵觸情緒,另一方面可以從學生易理解的內容中延伸出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理解效率。為此,教師應該通過創設生活情景,落實生活化教學,例如:教師在講解“長方體”這一數學知識時,首先,教師在課前設置問題“你在生活中見過哪些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嗎?”以此教師調動學生關于實際生活的感知以及記憶,將課本知識與生活經歷之間建立聯系,引導學生在探索生活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其次,教師在講解完課程知識后,要求學生圍繞“思考一下在課前想到的物體為什么設計成長方體形狀”以此創設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將知識運用在生活中,從而避免其死記硬背知識,促使其在探索興趣指引下高效內化知識。由此可見,教師創設生活情景,將生活化教學落實到位,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
(二)布置實踐作業,減輕負擔,探索生活
作業是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以及輔助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內容,合理且科學的作業內容與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且減輕其課后負擔。與此同時,生活化教學也強調引導學生在實際中應用知識,從而促使其在探索生活的過程中更為深刻理解課程內容。為此,教師應該布置實踐形式的作業,不再僅以紙面性習題為主要作業內容,引導學生在探索中增強感知,例如:教師在講解完“觀察物體”這一單元知識時,設置作業內容為要求學生從家中、教室內或者路上隨機尋找五種有較大區別的物體,從上下左右前后六個角度對其進行觀察,并且畫出觀察到的圖形形狀,以此教師引導學生在完成實踐作業過程中,逐步形成空間感知能力,并且此種作業形式具有新穎性,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意識,引導其在完成作業時高效回顧課程知識。由此可見,教師布置實踐作業,可以減輕傳統作業形式為學生帶來的負擔,并且引導學生在探索生活的過程中,提高數學學習能力與技巧。
(三)解決生活問題,推進應用,提高素養
生活化教學一大重要目標便是引導學生運用所學解決生活問題,以此既可以促使學生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又可以推動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以及邏輯思維的活躍,從而為數學素養提升奠定基礎。為此,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例如:教師在講解完“數據處理”這一單元內容后,首先,引導學生統計家庭的每日、每周、每月的分類支出數據,具體支出類別可自主進行設置與選擇;其次,要求學生運用統計表以及扇形統計圖展示每日每周每月的具體支出構成,隨后運用柱狀圖將一月中每日的總支出數據進行展示,以此引導學生對家庭生活支出的總體數據、具體數據以及變化趨勢全面掌握,推進其將知識運用在與其息息相關的生活中;最后,教師要求學生結合統計圖表,分析家庭支出不合理之處以及制定下一月的消減開支計劃,以此推進學生有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由此可見,教師重視“解決生活問題”這一環節的推進,可以發展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從而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的實施對現有的教學模式產生了一定沖擊,如何引導教學秩序快速平穩以及學生快速適應成為此時期教師的主要教學任務與目標。小學是學生學習基礎知識以及能力培養的初期階段,此時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觀念。數學在教學體系中居于主要地位,并且其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幾何關系感知力,但是目前因為其難度,導致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效率較低,教學持續推進受阻。為此,教師應該順應雙減政策的要求,重視小學數學的教學意義與價值,運用生活化教學的理念,提高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楊吉文.新課改下小學數學課堂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20,6(7):2.
[2]李安斌.關于新課改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南北橋,2019(3):1.
本文系湛江市中小學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批號2021ZJZD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