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綺琴
【摘要】培養高階思維是實現減負增效的一個良方。在文言文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推理判斷、評價鑒賞、綜合應用等有思維深度的培養,可使學生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新時代的人才。
【關鍵詞】小學;高階思維;提升語言;提升思維;提升鑒賞素養
現在,文言文的教學已經和現代文的教學距離越來越大。怎樣在文言文教學中進行教學,讓學生真正領悟傳統語言之美,領略其寫作之妙呢?我認為要在教學中減少低階思維,進行高階思維的訓練。具體來說,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提升語言 建構素養
1. 字詞教學重體驗
文言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不少格言就是出自文言文。低階思維的教學,教師只是根據注釋告訴學生每個詞語的意思,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高階思維訓練,使他們進行深度學習呢?陜西陳自忠教師教《囊螢夜讀》這一課,字詞教學就注意引導學生結合語境,聯系上下文來提升語言,建構素養。他教學“囊”字是這樣引導學生的:“囊”看起來很復雜,其實很有趣。我們看,它的上面是一橫,代表一根繩子,下面是口,代表口袋,中間一豎,表示很多東西放在案子上。筆畫多的字我們要寫得緊湊一些。這樣學生跟著教師書寫、觀察,這個字就深深印在學生腦海里。“囊”單獨的意思學生明白是“口袋”,但在句子中“囊”聯系上下文進行理解,學生就會明白它的意思是“用口袋裝。”
在理解第一句話后,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品質:“你們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胤?”在學生回答“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后,讓學生積累“恭勤不倦、博學多通”這兩個詞語,要求寫得既正確又美觀,還要比一比速度。在這一環節,學生學會概括,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經過認真分析,從第一句話中中提煉出最關鍵的8個字。這樣將字詞教學組成一個板塊,擴大學生思維的寬度。
在討論“盛”字的讀音,有學生認為應該讀第二聲,有些學生認為讀第四聲,教師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進行討論,最后根據其意思明白應該讀第二聲。在理解“倦”這個字時,引導學生用擴詞法組成疲倦、困倦、厭倦,又讓學生進行比較分析,最后得出結論:“倦”是疲倦的意思。這里訓練學生選擇答案,學生必須充分開動腦筋,學會區分無關信息和重要信息。
2.以問題為匙,啟發思維
為了訓練學生高階思維,教師要不斷地創設問題情境,讓閱讀成為“質疑—解疑—質疑—解疑”的螺旋上升的過程。教師在和學生學習了《囊螢夜讀》第一句,問學生:“回顧剛才這一句,你是怎么讀懂的?你們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胤?”其思維實質是學生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和別人的認識結合,從而在反復品讀中得到深切的理解。在用擴詞法和注釋法理解了第二句話后,對學生說:“誰來讀讀這個句子?這個句子比較長,你有什么好的建議?”精心設計問題,可以啟發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鍛煉學生思維。
二、品析詞句? 提升鑒賞素養
文言文教學,應該講究誦讀、感悟、涵泳、體味、積累等體現中國人以感性思維為主的教學理念和方法。
1.反復朗讀,鍛煉思維
文言文應該反復朗讀,這樣可以加強學生的語感,讓學生領略祖國古代語言的神韻;加強感悟,能用自己的話對全文進行正確、清楚、連貫的表達,能從故事內容領悟文章中包含的深刻道理。如教學《鐵杵成針》一課時,教師讓學生齊讀全文幾次后,告訴學生:“文言文在古代是沒有標點的,我們去掉標點后,看看還會不會斷句呢?”學生的朗讀熱情一下子點燃起來了,讀得更起勁了,然后教師告訴他們古時候的文言文是豎排的,又讓他們豎著讀,從而在反復品味誦讀中鍛煉思維能力。
2.品味特點,學會寫作
文言文雖然只有短短幾句話,但值得大家細細品味,也有不少寫作竅門值得學生學習。例如,教學《囊螢夜讀》后進行比較閱讀:第一句已經告訴我們一個勤奮的車胤。為什么第二句還要告訴我們一個勤奮的車胤?學生經過討論,明白用具體事例說明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為這個單元的寫作訓練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這段教學中,學生在分析鑒賞中充分關注作者的語言文字的特色,領會作者的寫作技巧。
3.想象說話,激發思維
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適當進行想象說話訓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利用文言文“留白”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如《囊螢夜讀》一課的教學中,在最后走進人物內心進行想象說話的環節:如果你是車胤,為什么夜以繼日地囊螢夜讀呢?這樣的說話訓練可以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自己的體會,完整地說出自己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提升文化素養
第一,利用思維導圖,挖掘學生智力潛能。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思維導圖培養他們養成比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對待學習中的問題能胸有成竹。比如,文言文學習,會畫思維導圖,其頭腦中的文言文知識點基本全部掌握了,運用起來更加熟練。如在教學《自相矛盾》中,一位教師設計了這個環節:請拿出一支筆和一個本子,分別當做矛與盾,推演圍觀者的思考過程。根據推演,選擇其中一幅思維導圖并和同桌說說你當時是怎么想的?然后,學生就從正向思維和反向思維兩方面進行推演。這樣有效鍛煉了其快速閱讀和信息整理的能力,促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篇章結構、深刻理解內容,可以為其將來的寫作打下基礎,促使語文學習能力進一步發展。
第二,巧妙設計練習,遷移運用。在教學《楊氏之子》時,一位教師進行語言訓練:李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 ? ? ? ? ? ?。”還讓學生運用“仿照反駁”的方法進行填空。這兒的“填一填”練習,就是模仿想象的“學以致用”。文言文教學追求“教”是為了“不教”。所以教師在必要的講解分析后,訓練學生自覺地學會綜合運用的能力。在教學《楊氏之子》后,教師選一篇《徐氏之子》讓學生根據剛才學到的文言文學習方法進行遷移運用,重在實踐,使學生逐步掌握文言文語言文字特點,強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除了課堂練習,課后作業也可以分層設計。如學習了《楊氏之子》后,設計三道題目:第一道是背誦課文;第二道是運用學到的方法閱讀《世說新語》中自己最喜歡的一篇小古文;第三道是收集身邊人說得巧妙的話、廣告詞、歇后語、相聲、幽默故事或笑話,體會語言的妙處。這樣的練習可以增強知識的鞏固和運用能力,逐步培養其綜合思維能力。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只有側重于教會學生欣賞,體會文章的感情,想象文中的情景,感悟文中的道理,感受語言的高雅,進行審美教育。只有在文言文教學中進行高階思維培養,才能真正感受到傳統文化之美。
參考文獻:
[1]章熊.語言和思維的訓練[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2]彭華生.語文思維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