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標
【摘要】“雙減”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這就意味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要更加重視教學質量,在課堂上完成知識的學習,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筆者對初中語文的文化教育價值和增強文化教育的難點進行闡述,對“雙減”政策下的初中語文融合傳統文化構建高效課堂的路徑進行探索。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語文;融合文化;高效課堂;課例輔助
“雙減”政策從落地到實施,需要教師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來構建高效的課堂,將學生的基礎知識打牢,提升教學質量,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降低學生繁雜的學業負擔,才能實現“雙減”的最終目標。基于初中語文教材、挖掘教材,將優質的傳統文化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創新語文教學方式,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有非常大的幫助。
一、初中語文的文化教育價值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同時也吸收了現代多元文化的主流,將其作為教學也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更高階的思維,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蘊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和人文素養,教師以此作為教學資源,能夠豐富課堂,擴大學生的知識儲備,也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落實。
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素質教育的理念逐漸受到更多的重視,教師雖有一定的素質教育意識,但在實際教學中沒有運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來支持教學,傳統文化的滲入不夠深入,也不夠全面,其本身的功效沒有完全發揮出來,長期以往形成了差強人意的結果。初中語文融入傳統文化本身是為了豐富課堂,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在趣味、生動的氛圍中學習語文,提高學習效率,掌握學習知識,減輕課余學習負擔。
二、“雙減”政策下的初中語文融合傳統文化構建高效課堂的路徑
1. 基于教材知識,培養學生主動挖掘傳統文化的意識
教師在面對“雙減”政策時,一致認為,初中語文的教學課堂更加重要,教材本身是教學的主要載體,所以基于基礎的知識和內容,將課堂構建得更加高效是最重要的任務。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對教材中具備審美價值的文化要有全面的認識,并將其作為基礎,帶領學生積極主動地挖掘文化,結合現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情況,來感知文化、分析文化。如在進行部審2017人教版8年級語文教材下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教師可選擇合適的教學視頻內容將杜甫當時的情境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仿佛自身也處在風雨之中。在進行第四段的學習時,教師應該以氣宇軒昂的情感來帶領學生學習,并體會詩人即便自己處于危難時刻也仍舊不忘記對天下寒士的擔憂的情感。這與學生的生活是非常貼近的。學生在自身危難時刻,是否也能夠顧及身邊人的需求呢?如:籌款平臺上常有許多人需要求助,假設我只有10塊零花錢,我是否愿意將這買零食的10塊錢以小小的愛心捐獻出去,換來一周沒有零食呢?當我這么做之后,我的內心是被零食填滿還是被溫暖填滿呢?這樣鼓勵學生主動感受、主動挖掘傳統文化,在閱讀時形成自己的思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融合優質的文化精神,幫助學生認同傳統文化
教師在課堂中是最重要的組織者,也是將語文課堂落實的關鍵人,教師需要帶領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幫助學生認同傳統文化。如在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時,教師可借助當前的疫情來展開講解。在對全文進行講解之后,教師帶領學生回顧什么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回到疫情爆發時期,那些逆行者是否就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呢?在國家和人民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能夠感受到國家的需求和百姓的需求,為此奔波,將自身生命拋之腦后,或許這也是一種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再對比國外的部分情況,可能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是融入華夏兒女血液的文化。這樣引導之后,學生本身也是經歷過這些感人故事的,所以能夠感同身受,能完全認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3.創新教學方式,探索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內涵
在“雙減”政策背景落實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創新教學方式,需要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內涵。在教學《我的母親》時,教師可先鼓勵學生以《我的母親》為題進行小作文的撰寫,寫完之后再一起學習這篇課文。從寫作手法、寫作內容等多元化角度上分析胡適先生筆下的母親形象,并對比自己描繪的母親形象,求同存異,吸取其中的精華。胡適先生筆下的母親身上展現出來的善良、寬容、剛氣也是中華民族中諸多女性身上都存在的,這是值得學生深入理解和探索的,以自己的母親作為探索對象,學生能更深刻的體會其中的精神內涵。
4.結合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和價值觀
傳統文化豐富多樣,語文課本中的內容也非常多元化。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構建高效的課堂,縮短傳統文化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知識,引導學生從中形成正確的三觀。在教學《富貴不能淫》時,教師就尤為需要重視傳統文化的滲入。文言文對初中學生而言是較為困難的,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就顯得尤為重要,若能及時抓住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帶領學生全面認識課本內容,就能幫助學生很好地掌握課本基礎內容,進而提升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也將課堂的高效性展現出來。教師首先可創設合適的情境導入,將文言文中表述的背景放在對應的情節當中。如以《懸崖之上》中的張譯接收審訊的部分片段作為導入,提問:張譯在其中飾演的張憲臣是否是大丈夫?簡單地介紹張儀和公孫衍的背景,讓學生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之后,深入理解孟子的回答,對其進行分段理解。最后,將孟子描述的大丈夫的行為作為最核心,在班級進行討論:誰才是大丈夫?現代生活中如何確定是大丈夫行為?大丈夫分男女嗎?真正將“富貴也不改初心、貧賤也不丟氣節、威武也保持意志”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鼓勵學生都能做大丈夫,為了自己想要實現的目標勇往直前,不改初心、不丟氣節、保持堅韌的意志。這也為學生形成了正確的思想和價值觀。
初中語文在文化教育價值中占據重要地位,不僅需要繼承和發揚傳統優秀文化,還需要推進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思想的精髓,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有涉及。基于此進行育人教育,可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三觀,并引導學生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傳統的文化,將文化運用在現代生活中,將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杜萬傾.“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生物高效課堂構建的有效路徑探索[J].世紀之星:初中版,2021(6):2.
[2] 吳建明.“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路徑探析[J]. 世紀之星:交流版,20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