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仙草 張俊曉 李濤 趙昕悅 李輝 何劍 林杉
摘要:通過對湖北省十堰地區茶產業發展進行研究,闡述了該地區充分利用生態優勢與茶產業特色,大力發展特色茶文化,提高品牌競爭力,助推茶產業與旅游業相互融合,增加就業崗位,帶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分析了十堰地區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茶葉資源綜合利用率低,與其他產業融合不充分,茶產品知名度不高,龍頭企業較少,缺乏市場競爭力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同時為做好茶產業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提出了促進產業融合、加大品牌宣傳力度,提高市場競爭力、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的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精準扶貧;茶業振興;茶旅融合;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6.12文獻標志碼:A論文編號:cjas2020-0238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in Shiyan of Hubei Province
CHEN Xiancao1, ZHANG Junxiao1, LI Tao2, ZHAO Xinyue1, LI Hui3, HE Jian4, LIN Shan1
(1College of Recourses and Environ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Arable Land Conservation in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Wuhan 430070, Hubei, China; 2Shiyan Agro-ecolo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tion, Shiyan 442000, Hubei, China; 3Shiyan Yunyang Distric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Shiyan 442514, Hubei, China; 4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tion of Danjiangkou, Danjiangkou 442700, Hubei, China)
Abstract: By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in Shiyan, Hubei Provinc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of Shiyan in taking full use of ecological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a industry, vigorously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tea culture, improving brand competitiveness,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ea industry and tourism, increasing job opportunities and driv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The paper also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in Shiyan, such as low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rate of tea resources,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with other industries, low popularity of tea products, few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low market competitiveness.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and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link the tea industry with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promoting industrial integration, strengthening brand publicity, improving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prime role of leading enterprise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ea industry revitalization; tea-tourism integration;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0引言
鄉村振興戰略的出發點在于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促進鄉村充分發展,而精準扶貧又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本策略。實現鄉村振興的基本前提是脫貧,聚焦貧困地區,強化地方特色產業,對貧困人口進行精準幫扶,促進人民增收,脫貧致富,實現鄉村振興,因此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高度一致的目標。在此大背景下,十堰地方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如“61產業強農計劃”、“四百萬工程”等[1],有機結合茶產業與鄉村振興,堅持發展高質量的茶產業,推動茶產業轉型升級,帶動產業振興。筆者通過對十堰地區茶產業發展的優勢以及存在問題的分析,探討鄉村振興與茶產業振興有效結合的模式,從促進產業融合、提高市場競爭力、壯大龍頭企業3個方面提出促進十堰地區茶產業發展的建議,以期為鄉村振興戰略下茶產業的振興提供參考。
1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在十九大報告中被首次提出,習近平總書記將其作為三農問題的總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黨中央領導集體從中國國情出發,在深刻認識城鄉關系的基礎上,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2-3]。簡單總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促進鄉村的全方面振興和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農業現代化也趨于全球化[4-5]。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6-7]。鄉村與城市是一個有機綜合體,需要共同發展,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縮短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差距,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措施[8-10]。鄉村振興戰略是對過去重要農村戰略的繼承和創新,開啟了農村發展戰略在新時代的新篇章,它要求加強鄉村環境治理,振興鄉村產業,建設生活富裕、環境宜居的鄉村[11];要求建立現代農業體系,推進農村產業多元化發展,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12-13]。
鄉村振興戰略的5個總要求中明確了鄉村產業的重要地位——鄉村振興的關鍵抓手[14]。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就業,促進農民增收,使鄉民生活富足。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是促進產業興旺的著力點與切入口,結合地方產業特色,才能更好實現地方產業興旺[15]。近年來,國內茶葉產業的發展規模逐漸壯大,茶產業已經成為推動“老少邊窮”山區脫貧致富的主要產業之一。茶葉產業是鄂西北山區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鄉村振興的提出,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位于丹江口庫區的十堰地區是國內重要茶葉產區,更是湖北省主要的綠茶生產基地之一。十堰地區由于地處秦嶺、大巴山山區,又是丹江口水庫的匯水區,生態環境良好,茶葉產量較高,茶葉品質突出,產業基礎良好。茶葉產業作為十堰地區傳統特色產業之一,進一步發展茶葉產業對于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十堰地區產業振興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十堰市茶產業發展優勢分析
2.1助推茶旅融合,推動精準扶貧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展實施,湖北省省委與省政府大力發展茶產業,出臺了《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茶葉產業發展的意見》等文件,并將其作為富民產業助推精準扶貧。湖北省的茶區主要分布在鄂西北、鄂西南、鄂東和鄂南茶區,這些區域大多屬于“老少邊窮”地區,茶產業是革命老區、貧困山區的主要富農產業之一,關系到眾多山區農民脫貧致富。推動茶旅融合發展可顯著提高茶產業的效應,并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充分利用丹江口庫區十堰地區的生態優勢和茶產業特色,將十堰市豐富的茶葉產業與當地旅游業相互融合,深耕茶旅一體化[16],可帶動十堰市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促使貧困山區生態、經濟和旅游綜合效益的發展。以茶葉種植、采摘和加工產業為基礎,引導貧困山區農民種植茶葉和發展鄉村旅游業,促進茶旅產業的融合升級,進一步推動“十堰萬里茶道之旅”活動的創新發展。茶葉相關產品要突出十堰當地特色的茶文化,使茶文化產業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旅游業又反哺十堰地區茶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更有利于促進兩者的融合,這種茶旅融合發展模式可顯著促進十堰山區農村經濟得到更優質的發展。如十堰市竹溪縣蔣家堰鎮充分利用政策的優勢,鼓勵茶農積極加入專業合作社,通過茶葉種植大戶促進茶農務工增收,堅持在山區植樹增綠,使良好的生態環境創造價值,同時推動茶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通過茶旅融合助力山區人民實現穩定增收。通過引導旅游景區與當地村民合作,讓村民成為生態旅游的從業者,有效幫助當地村民脫貧致富,從而真正實現發展茶旅融合助推精準扶貧[17]。
2.2弘揚特色茶文化,打響茶產業品牌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18]。茶在中國有著深厚的人文價值,飲茶過程中形成的各種茶文化,使人們在品茶的過程中感受到茶文化和藝術的魅力[19]。十堰市茶葉種植由來已久,形成的茶文化內涵豐富,影響深遠,既是湖北省重點茶葉產區、湖北省四大茶區之一,又是鄂西北高香型綠茶種植基地,也曾是古代“中俄萬里茶道”的重要節點,該地區不僅有豐富的茶產業資源也具備源遠流長的茶文化,為茶產業進一步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生態條件。政府一直將茶葉產業作為十堰市的重點優勢和特色產業,大力推動武當道茶集團的成立,打造武當茶城和武當道茶品牌,推動漢江流域茶產業區域合作和武當道茶文化的傳播。為打響十堰茶文化品牌,近幾年舉辦了多場大型茶產業品牌推介活動,如2016年“互聯網+”茶產業暨萬里茶道武當道茶品牌推介活動、“2018湖北茶文化旅游啟動儀式暨十堰萬里茶道之旅”等,并在2018年推出了8條有關十堰地區茶文化旅游的精品路線,提高了茶品牌的宣傳力度。力求從人文生態的視角,打造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產業品牌[20],既傳承和弘揚歷史悠久的傳統茶文化,又在產業升級和品牌建設過程中實現文化創新,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茶文化,使其成為當地文化的象征符號[21],提高十堰地區茶產業的綜合競爭力,促進可持續發展[19]。以武當道茶為例,借助十堰地區獨特的城市宣傳,著力打造武當道茶文化,有機融合茶文化和道教文化,建造具有特色的武當道茶主題園,培育茶文化的新內涵,弘揚十堰地區武當道茶的歷史與文化[22],當地獨特的生態人文環境孕育武當道茶的同時,也促進著十堰市人文生態的發展,實現交互式融合發展。
2.3促進生態宜居,增加茶農收入
茶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與茶產業相關的多種生產模式為人們生活帶來了不同體驗。生態茶園在建設過程中利用當地特有的生態條件,合理配置茶園生態系統,提高茶園生產力,改善茶葉品質,另外,生態茶園創造的茶山竹海景觀使十堰山區更加宜居,促進了人與環境和諧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下,茶產業的興旺促進了茶產品質量的提高,增加了茶葉種植經濟效益,形成了茶產業增效和轉型的新模式,從而實現了茶農的增收[23]。同時茶產業及其融合產業的興旺提供了新的就業崗位,有效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困難。根據“2019年互聯網+茶產業暨武當道茶品牌”推介活動中的數據,十堰市2018年茶葉產量近3萬t,綜合產值達到75億元以上,山區50多萬茶農依靠茶葉產業的發展增加收入。在具有茶葉產業特色的竹溪和竹山縣,茶葉產業成為了當地農民創收的主要手段之一,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秦巴山區有機茶生產基地[24]。以竹溪縣為例,作為湖北省茶葉種植面積第一大縣,共有7個超過萬畝茶葉基地的鄉鎮,種植茶葉的村莊占全縣的90%以上,其中種植面積達千畝的茶葉專業村占茶村的40%以上。對于茶產業發展部署,已引進吳裕泰等大型茶葉企業,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引導茶葉種植農戶與企業、合作社的合作,提高生產效率,從而不斷促進茶產業的發展[25]。同時實行無償扶持與貸款相結合、政策性扶持與各級自籌相結合的方法來支持茶產業發展[26],提高全縣茶農的經濟收入。
3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茶葉資源綜合利用率低,生產效益低
為振興鄉村,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堰市實施“61產業強農計劃”、“四百萬工程”等一系列政策[1],重點發展當地特色農業,走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農業發展之路。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當地部分茶農和企業經濟效益明顯增加。然而由于技術限制,企業的生產加工水平不高,鮮茶利用率較低,生產成本較高。相關資料表明,全市茶樹鮮葉利用率低于10%[24],導致大量的茶葉原材料浪費。十堰地區的大部分茶農重視春茶,忽視了夏茶生產,導致夏秋兩季鮮葉原料供應不足,茶葉相關企業生產受限,從而影響了茶產業鏈有序運轉。此外,由于茶產業鏈條長度不夠,茶產品的形式比較單一,附加值較低,茶資源綜合利用率較低[27]。整個茶產業鏈中,茶園投入多,但是生產工藝方面的技術卻有待提升,大量鮮葉不能充分利用,企業生產成本增加,造成投入產出比不協調,影響茶產業的全面高速發展。
3.2茶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不充分,發展比較孤立
十堰秦巴山區茶葉資源豐富,已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產業鏈,但茶產業與其他產業并未很好協調發展。茶產業與其他產業未充分融合形成合理完善的產業鏈。以茶旅融合為例,竹溪縣十分重視茶產業發展,依托其良好的茶產業基礎與優越的生態環境,打造出了龍王埡茶業旅游觀光園,把茶葉生產、觀光采摘、產品銷售和休閑旅游融合為一體[26]。生態觀光茶園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茶旅融合發展,但也存在茶產業與旅游業融合滲透不充分的問題。政府著力打造武當道茶品牌,以武當文化為依托,宣傳武當道茶文化體驗游。然而部分旅游線路中茶葉售點缺乏統一管理,價格較貴,茶葉品質參差不齊,導致豐富的茶資源未能得到合理利用[28]。
3.3茶產品知名度不高,與名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近年來,在政府支持下,十堰市先后舉辦武當道茶博覽會、十堰萬里茶道之旅等大型品牌推介活動,十堰市茶品牌的知名度不斷增大,尤其是武當道茶。武當道茶作為當地特色品牌之一,榮獲“湖北第一文化名茶”、“湖北省十大品牌茶”等稱號,也曾獲得中國武漢第五屆茶葉博覽交易會金獎[27],但其知名度與西湖龍井、安溪鐵觀音、武夷山大紅袍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市場影響力較小[29]。除武當道茶外,其他各種品牌的茶也未打破區域限制,發展受限。
3.4龍頭企業較少,缺乏市場競爭力
十堰市各種茶的品牌有100余個,存在茶葉品牌過雜、生產企業規模大部分較小、年產值較低、占據市場份額少等問題。雖然有部分品牌如武當道茶、龍峰茶等名氣稍大,但茶葉品質不穩定,產品形式單一,在市場競爭中優勢不明顯[30]。國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當地政府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實施一系列如精準扶貧,扶持重點企業等計劃。其中實施的“61產業強農計劃”,將茶產業發展放在首位[21],為當地茶產業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十堰市現有茶企業300家,但其中國家級和省級龍頭企業的數量較少[1]。龍頭企業少,導致企業輻射帶動能力較弱,企業整體實力不強,缺乏市場競爭力。
4茶產業發展對策
4.1促進產業融合,與其他產業協同發展
不少研究者認為,產業融合是指幾大產業在市場和技術的推動下,相互滲透、融合發展,并利用各種資源使不同產業實現協同發展[31]。農業和生態旅游業產業融合是十堰地區茶葉產業發展的一種趨勢,也是該產業高效發展的必要途徑之一。農業產業融合要得到快速發展,需要在國家和政府的支持下,借助技術力量,借力于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進行技術創新,從而轉變生產觀念,促進多產業協調發展。十堰市地理條件得天獨厚,茶葉資源豐富,且景色優美,旅游業發展狀況良好,兩大特色產業融合發展對當地產業振興具有重要作用。弘揚當地傳統文化,以特色茶產業為依托,吸引外來游客,大力發展旅游業,同時帶動餐飲、民宿等產業的發展,進而推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如杭州西湖的龍塢茶鎮借助地域優勢,將文化和茶元素融合,以茶旅為背景,建立了集旅游、養生、文化創意為一體的茶主題特色小鎮,以茶旅融合帶動衣食住行等產業的發展[26]。另一方面,當地茶產業也可與食品加工產業融合,研發茶產品衍生物,提高產品附加值,提高綜合效益,從而為產業振興奠定基礎[32]。
4.2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市場競爭力
十堰市要打造特色茶葉品牌,需提升當地品牌形象,并充分利用電視、互聯網等各種媒介宣傳多個龍頭茶葉品牌,加大對重點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33]。以特色品牌“武當道茶”為例,該品牌充分利用當前重要發展機遇,積極利用“互聯網+”活動進行網絡宣傳,打破區域界限,擴大影響力;利用“一帶一路”加強與各國的交流與合作,提升國際知名度,拓寬國際市場。另一方面,當地可以利用旅游景點來提升茶品牌的知名度。被譽為“茶中之王”的大紅袍借助游山玩水觀茶戲、賞茶藝、品茶的武夷山旅游使茶揚名,如今成為不斷獲益和發展的典范[26]。武當道茶可以憑借武當山的知名度來拓寬市場,通過舉辦武當道茶文化交流會、建立茶歷史展廳、茶文化長廊等方式擴大武當道茶的影響力,從而提高銷量。
4.3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
龍頭企業是連接茶葉種植戶與市場的橋梁,是茶產業發展的重心環節,具有重要的引導帶動作用,有助于產業的融合[34]。政府可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扶植重點企業等方式進行資源分配,壯大企業規模,并將實力較強的企業打造升級為龍頭企業,增強其輻射帶動力。鼓勵企業引進先進技術,堅持不斷創新,提高茶葉生產技術含量,從而增強茶葉產業綜合效益。借助政府公共特色茶品牌加強茶葉園區建設,推動茶產業升級轉型,科學合理生產高質量茶葉產品[35]。《國務院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下發后,四川省政府將四川省茶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確定為“川茶千億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進行大力扶持,在其帶動下,宜賓翠屏區茶園基地7.93萬農戶,每戶平均每年收入增加4500元以上。通過多產業融合模式,集團為數千名農民工提供就業創業機會,人均年收益4.83萬元,幫助農民脫貧致富[36]。通過政府引導和助力,將龍頭企業做大做強[37],并帶領其他相關企業共同發展,進而促進十堰地區茶產業的綜合發展,實現與鄉村振興戰略統籌銜接。
參考文獻
[1]吳偉,張雁飛,余莉,等.十堰市茶產業持續發展的思考[J].湖北農業科學,2019,58(S2):481-483.
[2]張新文,張國磊.社會主要矛盾轉化、鄉村治理轉型與鄉村振興[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3):63-71.
[3]張海鵬,郜亮亮,閆坤.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的理論淵源、主要創新和實現路徑[J].中國農村經濟,2018(11):2-16.
[4]PLUMMER P, TONTS M, ARGENT N. Sustainable rural economies, evolutionary dynamics and regional policy[J]. Applied geography,2018,90:308-320.
[5]BJ?RKHAUG H, KNICKEL K. Rethinking the links between farm modernisation, rural development and resilience[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8,59:194-196.
[6]劉彥隨,周揚,李玉恒.中國鄉村地域系統與鄉村振興戰略[J].地理學報,2019,74(12):2511-2528.
[7]何仁偉.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理論探討、機理闡釋與實現路徑[J].地理研究,2018,37(11):2127-2140.
[8]陳龍.新時代中國特色鄉村振興戰略探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3):55-62.
[9]LIU Y S, LI Y H. Revitalize the world’s countryside[J]. Nature,2017, 548:275-277.
[10]劉彥隨.中國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J].地理學報,2018,73(4):637-650.
[11]張志勝.多元共治: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創新模式[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6(1):201-210.
[12]孔祥利,夏金梅.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價值邏輯關聯及協同路徑選擇[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9(2):10-18.
[13]陳錫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1):5-12.
[14]霍軍亮,吳春梅.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理與路[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1):69-77.
[15]高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邏輯關系及政策安排[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5):15-23.
[16]張義豐,劉春臘,譚杰,等.新時期中國茶旅一體化發展及前景分析[J].資源科學,2010,32(1):79-87.
[17]黃海燕,曲志寶,姜華.產茶區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績效評價研究[J].福建茶葉,2018,40(6):128.
[18]龐嬌,魏來.特色農業與旅游業耦合協調發展的動力機制與路徑:以中國18個產茶省份為例[J].世界農業,2018(11):246-253.
[19]姜含春,趙紅鷹,葛偉.中國茶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9,30(3):23-28.
[20]林婷.鄉村振興戰略下福建茶產業的綜合生態發展研究[J].福建茶葉,2018,40(10):81.
[21]陶佳琦.茶旅產業融合視角下鄉村生態旅游開發策略探究[J].福建茶葉,2018,40(7):133.
[22]郭磊,李田玲,南瑞江,等.產業融合背景下十堰市茶文化旅游開發研究[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8,39(11):25-29.
[23]董菁,毛艷飛,張良.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鄉村旅游產業的優化升級研究[J].農業經濟,2018(9):50-52.
[24]徐毅,張莉.十堰山區茶產業現狀與發展思路[J].中國茶葉,2007(1):32-33.
[25]SAIGENJI Y. Contract farming and its impact on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rural household income in the Vietnamese tea sector[D]. Stuttgart: University of Hildesheim,2010:1-175.
[26]成黨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陜南茶旅產業融合發展研究——以陜南安康市為例[J].湖北農業科學,2019,58(14):175-179.
[27]涂揚晟,王印.打響武當道茶品牌推進特色產業開發——武當道茶品牌打造紀實[J].中國茶葉,2013,35(8):8-9.
[28]李玉勝,王漪,張續周.山東省茶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中國茶葉,2013,35(12):14-15.
[29]劉華旭.陜西茶產業發展問題探索[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72-75.
[30]金晶,胡雙,周竹定.新昌縣茶產業發展SWOT分析與對策建議[J].中國茶葉,2019,41(12):48-53.
[31]王昕坤.產業融合——農業產業化的新內涵[J].農業現代化研究, 2007(3):303-306.
[32]高坊洪,余龍.九江茶產業與旅游業互動發展初探[J].茶葉通訊, 2018,45(4):49-51.
[33]李倩,謝向英,劉豐波.生態文明對福建茶葉品牌競爭力的提升機制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21):241-263.
[34]LEE H, KIM P R, ZO H. Impact of cooperativ R&D projects on ICT- Basse technology convergence[J]. ETRI Journal,2017,39(4): 467-479.
[35]秦緒君,丁明來,呂偉.山東日照茶產業現狀及發展之路[J].中國茶葉,2015,37(6):22-23.
[36]宜賓茶企唯一川茶集團再次躋身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名單[EB/ OL]. (2018-12-29).http://www.yibin.gov.cn/xxgk/jryb/tpbd/201812/ t20181229_404741.html.
[37]俞燎遠.浙江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思考[J].中國茶葉,2019, 41(4):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