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
摘 要:粵港澳大灣區智慧醫療服務模式是典型的綠色產業、朝陽產業。醫藥、醫療器械是以城市居民為主要客源市場,以滿足人民群眾智慧醫養健康等需求。重在醫療智慧產業的發展,根基在醫療服務、載體是智慧方式、活力是特色發展。在全民大健康的戰略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在醫藥、醫療器械資源發展的前沿上,運用智慧醫療服務經營理念進行醫院管理,充分激發粵港澳大灣區內部醫療資源活力,形成醫療發展整體效益,促進各地區的醫療資源優化整合,從根本上保障人民群眾享受高等醫療的權利。為此,要進一步完善粵港澳大灣區智慧醫療服務模式建設,確保人民群眾可以享受到高端醫療衛生救治資源。本文以粵港澳大灣區的智慧醫療服務體系建設為出發點,研究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為下一步做好粵港澳大灣區智慧醫療服務模式構建加強思考研究。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智慧醫療;服務模式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8.026
1 粵港澳大灣區智慧醫療服務發展的政策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前提,要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堅持把建設高端服務智慧醫療發展模式作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持續推進傳統醫療體制機制改革,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內部醫療衛生以及相關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醫療服務質量直接影響了粵港澳大灣區人民群眾對生活的滿意程度以及幸福指數。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作為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一直把醫療服務作為工作重心,國家也出臺了粵港澳大灣區智慧醫療發展規劃,持續加大對智慧醫療的扶持力度,經過多年發展,人民群眾就醫體驗有了明顯的改善和提升。但是,粵港澳大灣區智慧醫療服務問題仍然很多,體驗依舊無法讓人滿意。
根據未來藍圖,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智慧醫療服務模式”,建設區域性經貿、金融、物流和科技服務中心,構建與區域經濟文化強省建設相適應的現代智能診療服務中心。為達到粵港澳大灣區的目標定位,將大力推行開放、融入、聚焦三大策略,而建立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智能診療中心建設項目,也就是促進改革發展的一柄利器。而立足粵港澳大灣區醫療資源發展現狀,逐步將智慧醫療輻射全國,并走向國際的粵港澳大灣區智慧醫療發展模式,帶動周邊城市提升醫療服務能力,聚焦優勢產業資源,突出醫療健康的強勢專業,打造集醫養健康、醫療保健、預防醫學、康復治療集中于一體,建設布局合理規范、高端設施領先的粵港澳大灣區現代化綜合醫學服務中心項目,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全國乃至全世界智慧醫療領域內前沿的產、學、研新高地。
2 灣區經濟對智慧醫療服務發展的價值
2.1 智慧醫療服務的定義
智慧醫療是新型醫療服務發展理念,是新時期醫療信息化、產業化最新發展產物,通過5G、云計算、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先進前沿技術,深入與醫療衛生健康領域行業開展深層次融合,發展模式是新時期互聯網醫療的定位方向。智慧醫療的最終目標,是為有醫療需求的人提供優質、便捷、合適的醫療服務,切實降低醫療體系內部醫務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提升醫療救治的綜合效率,進而普及基本公共健康知識以及相關公共衛生政策,以全面提高國民身體健康素質為重點任務,建立信息溝通渠道,實現醫療資源適時共享,全面降低現階段下社會醫療綜合成本,有效地防范和應對突發的醫療安全事故。
2.2 智慧醫療服務的發展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積極效仿國外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引進了現代化的醫療技術。當時,少數具備購置能力的醫院,建立IT系統以及醫療信息數據庫,優化傳統醫院管理工作體系,推動醫療服務效率綜合提升,這是智慧醫療發展的先期成果,發展方向是運用信息化手段完善醫院內部財務結算系統,以及醫療物資的綜合管理管理系統。邁入21世紀發展階段,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系統發展進一步完善,互聯網的應用日益普及,醫療信息化發展開始邁入2.0階段。我國大部分醫院的發展態勢已經面向數據化、信息化,開始自建醫院內部的機房和信息化網絡,搭建醫院內部信息化管理系統。電子病歷、自助服務機等信息化發展的產物,陸續出現并開始普及。2010年后,智能移動互聯網發展日益興盛,再次刺激了傳統醫療信息化技術的升級演化,逐步推行遠程手機操作的發展模式,方便移動互聯網更好地服務群眾。在5G、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水平逐步提升完善下,智慧醫療服務又進入了新階段。模擬在線醫療場景、共享醫療設施和解決方案,為群眾開啟智慧醫療服務的新方式。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間,智能化通信技術已經開始融入傳統醫療模式場景,為醫療機構以及醫護人員提供醫療資源充足保障。
3 粵澳大灣區智慧醫療服務模式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3.1 粵澳大灣區智慧醫療服務模式現狀
目前,大灣區內部的民間醫療行業的相互之間交流與合作十分密切,例如,香港的醫療資源正在積極地向珠三角地區引進,醫療服務模式實現了雙向互動。粵港澳大灣區現在的發展經濟總量很大,內部經濟力量活躍,醫療需求市場前景較為廣闊。支撐經濟體發展。粵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與區域內部醫療服務發展互為支撐、相互增進,香港的醫療市場優勢較為明顯,珠三角地區的帶動效應較強。粵港澳大灣區智慧醫療服務受政治因素的影響,一國兩制的政治制度為粵澳大灣區智慧醫療服務模式發展增添了創新活力,智慧醫療受前沿技術影響較早,獲取的創新動能較多,家庭醫生、醫療服務管理等比內地發展較為成熟,私立醫院與公立醫院相互的溝通服務較為全面,商業化的醫療市場為居民提供了更多可選擇的醫療空間。粵澳大灣區智慧醫療服務模式跟國際接軌,獲取更多前沿醫療信息,但是粵澳大灣區智慧醫療服務模式也存在著不足,制約粵澳大灣區智慧醫療服務模式的長遠發展。
大灣區相通共進為中醫藥“走出去”開啟“科學—技術—產品—企業”通路,澳門中醫藥產業基礎良好,澳門居民一直有使用中醫藥保健、治療疾病的習慣,以澳門中醫藥產業為基礎,創辦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擴寬內陸地區中醫藥市場,加速融合中醫藥產學研發展。
3.2 粵澳大灣區智慧醫療服務模式存在問題及成因
粵澳大灣區智慧醫療服務模式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特別是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優質資源匱乏,醫療衛生機構總體規模、業務量、重點學科建設、臨床科研水平等基礎仍然較差,一是基礎醫療服務力量較為薄弱,醫療技術人才缺乏,國家對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加大,但粵澳大灣區基礎醫療的人員沒有相應增加,新型醫療設備缺乏,打造智慧醫療服務模式資金緊張、缺口較大;二是粵澳大灣區醫院發展空間不足,床位短缺,現有各類用房面積嚴重不足,醫院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人才隊伍建設落后,人員流動性大,制約醫院的發展;三是雖然全國的新冠疫情形勢已得到有效控制,但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仍然不能放松,疾控機構流調人員和實驗室人員缺口較大,疫苗接種工作艱巨,近期主要任務是第二劑次的接種,由于宣傳不到位,群眾積極性不高,出現了苗等人的問題。
4 粵港澳大灣區智慧醫療服務模式構建策略
4.1 克服醫療體制限制,構建大灣區醫療服務合作模式
一是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智慧醫療共同體,打破大灣區區域醫療體質的地域發展限制下,在保持大灣區內各醫療機構原有的內部行政隸屬以及醫療機構財政投入的獲取方式不變的前提情況下,完善大灣區醫療資源內部人事任免、財務資產管理、業務辦理等合作管理制度,并實行醫療人才統一管理,實現醫療體質人才資源柔性管理機制。二是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利益分配一體化。按照允許醫療衛生機構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完善大灣區醫療服務人員的績效工資政策,適當放寬大灣區醫療服務人員的績效薪酬綜合控制標準,逐步建立符合大灣區智慧醫療服務發展的績效薪酬管理措施,并積極引導大灣區智慧醫療服務體系健全完善醫療人員科學考核以及績效工資制度。三是建立大灣區醫療業務管理一體化。大灣區智慧醫療各醫療機構要統一醫療服務行業標準,尤其是在遵循規章制度、合理開展人員技術培訓等方面。大灣區內的智慧醫療服務機構要承擔基本醫療、公共衛生等醫療服務工作,滿足人民群眾看病就醫需求。四是構建了大灣區工作績效考核一體化。建議進一步完善建設大灣區智慧醫療績效考核系統,通過將平時考評和年終考察有機地結合等方法,對大灣區智慧醫院開展綜合績效考核工作。在基層首診、上下轉收治、醫護服務質量、群眾評價、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情況等方面對大灣區智慧醫院的所有參與者開展綜合考評,考核結果將成為大灣區智慧醫院所有參與者業績分配的重要依據。
4.2 強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打造面向科技前沿的開源創新平臺
粵港澳大灣區智慧醫療服務強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家醫藥、醫療器械重點實驗室體系化、集成化發展,著力打造支持國內外頂尖智慧醫療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醫藥、醫療器械科技力量正在逐步優化發展結構。形成加速集聚醫藥、醫療器械創新資源的發展態勢,加速培育醫藥、醫療器械服務的生態環境,加緊培育生物醫療、材料基因組結構等創新醫療研發狀態,逐步建立“科學+城”的智慧醫療發展框架。粵港澳大灣區正在積極培育和建設與國際接軌的頂尖醫藥、醫療器械新型流研發服務平臺,著力聚焦生物科學、人工智能、應用數學等醫療發展的前沿領域,提高醫療建設的分析研判能力,超前謀劃智慧醫療的戰略布局,全面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智慧醫療原創前沿關鍵技術的研究水平。集聚有強大吸引的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醫療服務團隊,以高端人才建設優勢凝聚智慧醫療建設發展新平臺。粵港澳大灣區加強智慧醫療創新中心建設的組織領導,立足與醫藥、醫療器械市場競爭化的發展狀態,根據地區發展的工作實際,積極探索改良現有的醫療服務發展模式,組建高水平醫療研發創新團隊,開展智慧醫療前沿探索創新。深入推進智慧醫療服務體系創新政策轉化落地。鞏固現有度創新高地優勢,率先推進新一輪智慧醫藥、醫療器械發展先行先試。深化開展粵港澳大灣區各地區協同建設,建設智慧醫療服務模式共同體。
4.3 借助智慧醫療平臺,推動粵港澳三地基礎研究的差異化協同發展
一是借助智慧醫療平臺,規范診療服務行為。粵港澳三地基礎研究全面推行適合區域發展的智慧醫療臨床診療路徑,對照傳統醫院能夠收治的疾病目標,擴大開展智慧醫院臨床路徑管理的疾病數量,對粵港澳三地上中下級醫療機構合作治療的疾病,要結合地區實際建立粵港澳三地連續治療路徑,以做到治療服務的標準統一、連續銜接。牽頭的地方醫院要加強醫共體各診療院所的質量管理,與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建全國統一的醫院服務質量評估系統,并積極開展與粵港澳三地智慧醫院的有關業務培訓,進一步完善粵港澳三地智慧醫療系統內部管理與評估,推進醫院質量同質化。對粵港澳三地智慧醫療系統,要瞄準前沿發展的技術手段,合理制定符合群眾就醫的診療指導以及相關服務方案,及時運用大數據信息共享平臺,實現診療信息全面共享,專家共同會審,采用醫療模擬的方案,選擇最佳的診療方式和方法。要全面突出智慧醫療全面共享的基礎優勢,消除各醫療機構之間的診療隔閡,全面構建信息化、智能化、共享化的疾病診療康復機制,為人民群眾提供更為精確的智慧診療健康管理服務。
二是借助智慧醫療平臺,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粵港澳三地要建立統一共享的醫學影像、遠程心電、遠程會診、檢查檢驗、病理診斷、消毒供應后勤服務等中心,為粵港澳三地各級醫療機構提供一體化服務。在嚴格執行取消藥品加成政策前提下,依托全國統一的中醫藥信息網絡平臺,開展集中供應平臺建設,對中標結果已實施滿一年以上的公開招標藥物,實行集中議價購買。在粵港澳三地按照規范開展統一的藥物供應目錄、統一供應價格、統一醫療藥品的配送管理,切實實現粵港澳大灣區藥品供應共享。調整藥品醫療使用明細,將進口藥物盡快實現大灣區內部醫療機構藥物共享,對相關醫療診治手段進行合規合法管理,嚴禁隨意泄露病人信息,相關藥品供應要切實做到藥品責任到人,嚴格藥品使用用途,切實完善粵港澳大灣區藥物使用機制。為做好與粵港澳三地的各醫療機構用藥銜接工作,醫共體內制定了延伸處方、延長處方期的實施方案,明確了處方病種和用藥目錄,并結合實際及時調整充實。
三是借助智慧醫療平臺,推進醫療資源信息化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各地區要協同推進粵港澳三地智慧醫療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實現醫療信息相互聯通,健全粵港澳大灣區全民健康信息綜合管理,實現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以及相關電子病歷可以在智慧醫療平臺上實現信息共享,便捷開展遠程診療、健康管理等醫療健康服務,開展醫療專家遠程視頻診斷會議,高清共享醫學影像等服務,全面提升智慧醫療整體服務水平。加強智慧醫療宣傳引導。采取多種切實可行的方式,加大對智慧醫療體系信息化系統建設的運行機制、診療程序、政策措施等相關內容宣傳力度,充分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積極采取現代化診療救治方式,在粵港澳大灣區相關醫療機構公眾號以及宣傳欄內定期宣傳智慧醫療便民惠民政策措施,提高社會對智慧醫療的認可度和支持力度,引導群眾改變就醫觀念和習慣,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就醫格局。
5 結語
粵港澳大灣區智慧醫療服務模式已成為新形勢下醫療服務發展新模式,是促進發展、提升醫療水平的前進指引,提高粵港澳大灣區智慧醫療服務模式的認識并加緊推進高新醫療體系發展,是做好醫療服務保障工作的發展前提。本文從粵港澳大灣區智慧醫療服務模式的現狀為出發點,系統分析政策基礎、發展價值及問題分析,并為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智慧醫療服務模式提出策略,以期粵港澳大灣區智慧醫療服務模式構建能夠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敏.“互聯網+醫療健康”:打造智慧醫療服務新模式[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8.
[2]盧喜烈,苗鋒,應致標,等.新型醫聯體背景下的智慧醫療建設模式與路徑研究[J].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2018.
[3]陳武朝,林英忠,伍秋霞,等.智慧醫療提升醫療服務能力的實踐探索[J].中國衛生產業,2019,(03).
[4]糜澤花,錢愛兵.智慧醫療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文獻綜述[J].中國全科醫學,2019,(03).
[5]楊新雷,許源,易應萍,等.智慧醫療的探索與實踐[J].醫學信息,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