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銘
摘? 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的價值理念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構建途徑的創新有著重大意義。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閾下,通過培養共同體意識、構建和諧關系、豐富精神世界、搭建網絡平臺,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構建途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性構建,共同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邁向新的高度。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高校
黨的十九大以來,“命運共同體”的話語形式多次被提出,表達出各國緊密相連的前途與命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廣泛關注。學者錢廣榮先生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創新發展的整體性視野,也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概念。他認為,“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是按照學科邊界和內涵及其社會屬性劃分的共同體類型,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受各種現實形態要素的影響而發展進步的總體狀態和客觀趨勢”。“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三種現實形態的邏輯關系為,利益共同體是基礎,精神共同體是核心,管理共同體是關鍵”。[1]
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意識
要在整體上認知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首先應構建好和維護好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成員之間的價值訴求關系和平等和諧關系。錢廣榮先生在《試論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創新發展的整體性視野》中提到,“這些共同體成員之間的價值訴求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之利益共同體的軸心”。[2]因此,尊重、關心和滿足共同體成員對社會和個人發展的價值訴求,變得尤為重要。
(一)構建良好的價值訴求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實際工作者和接受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主體。他們都要有著共同體的價值訴求立場,才能有益于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利益共同體。“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3]新時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將傳統優勢與互聯網相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實際工作者不僅要努力堅持學習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還要時常關注社會上的典型事件和理論熱點。[4]以典型事件和理論熱點作為切入點,引起接受者的思考和探討,傾聽接受者的價值訴求,通過思想的相互碰撞和啟發,因勢利導,幫助接受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構建良好的價值訴求關系。
同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人員和管理人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主體。理論研究人員不僅要注重研究思想政治理論的廣度和深度,還要深挖時代感強的生活內容,朝著活生生的人和現實問題的方向,運用活理論和活思想,表達自己的價值訴求, 與其他主體之間也能構建良好的價值訴求關系。管理人員必須堅持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相統一,深入把握接受者的特點和內在需求,選擇接受者易于接受的表達方式,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更好的管理和服務于接受者,從而構建良好的價值訴求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四類主體的命運與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命運是息息相關、休戚與共的。任何主體的生存和發展都應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基本規則,尊重、關心和滿足各主體之間的價值訴求,才能有效地借助命運共同體的邏輯張力來謀求各主體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二)維護共同體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中,主體即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具體的人,影響和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途和命運。他們都扮演著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中的“主體角色”,都具有自覺意識,都應承擔著相應的主體責任,發揮主人翁意識,宣揚主體精神。
共同體成員之間首先應建立起平等的關系。每個共同體成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主體,都應樹立起“當家作主”的主體意識,都要將自己設立為主體并承認其他人的主體地位。在承認彼此互為主體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維護共同體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簡言之,彼此互為主體的平等關系是維護共同體成員之間和諧關系的前提條件。
共同體成員之間也要堅持對話協商、交流互鑒、共建共享的原則,彼此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培育和提升適應共同體建設和發展要求的意識和能力,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中各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最終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從而更好地維護共同體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
二、凝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成員之間因訴求各自利益而“走”到一起,但“想”到一起才是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之精神共同體的必要性所在。錢廣榮先生認為,“與其他精神共同體的不同之處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之精神共同體在構成要素方面更看重共同的歷史意識和社會認同感,科學進步的社會歷史觀、人生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觀,而其核心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倫理精神共同體”。[5]要使共同體成員能“想”到一起,才能真正凝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力量。
(一)豐富高校的校園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環境是開展共同體的實踐活動的現實基礎,是共同體成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它深刻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前途和命運。
高校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環境的核心在于校園文化的建設。校園文化對共同體成員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不僅要借鑒“紅船領航”馬克思主義經典研習、“讀史讀經典”等品牌活動的優秀經驗,還要結合獨具自己本高校特色的,以校訓、校史為核心的校園文化精神,加強高校的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引導共同體成員共同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藝術、體育等有益于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環境不再僅有校園文化環境,還包括被互聯網所占據的時空環境。互聯網已然成為思想和知識傳播的重要領域,成為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環境的重要陣地。高校不僅要運用互聯網,借助新媒體技術,宣傳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還要利用網絡技術的即時互動、實時影像等多元化的方式來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創造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時空環境,凝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力量。
(二)建設命運共同體話語體系
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要想凝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力量,就必須要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出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以有靈魂、有溫度、接地氣的話語體系講解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一是要整體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構建起共同體成員共同的認知信仰體系。在內容上,要完善各門課程的合理分工和有機整合。注重引導共同體成員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在縱向分配上,小學、中學、大學的各個學段應能夠有效對接,在內容上應各有側重。在橫向延伸上,各門學科的知識都應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緊密聯系,通過有序滲透構建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認知信仰體系。[6]
二是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國故事的時代價值。講好中國故事就是要講明白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歷史、中國道路及中國的現在,講清楚中國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7]在高校深入挖掘和闡發中國故事,首先要向共同體成員解讀好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 從容詮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貢獻和本質特征, 自信宣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特色和實踐意義。其次,要向共同體成員實事求是地講述中國對世界的貢獻,要潤物無聲地推介中華優秀文化, 讓文化融通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橋梁紐帶。最后,要認真研究共同體成員不同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習慣, 著力打造融通校內與校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并結合媒體發展與變革,善于挖掘各種精彩故事, 精準提煉中國議題話題, 強化共同體成員的價值認同,不僅成為中國故事的聆聽者,而且積極成為當今中國價值觀的實踐者和宣傳者。
三、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平臺
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成員從“走”到一起到“想”到一起,還必須承擔著“管”到一起的責任。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管理共同體不僅要求其領導者要有共同體的管理理念和角色意識,還應考慮到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特殊屬性和使命。錢廣榮先生認為要想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構建管理共同體是關鍵。
(一)創建高校思政管理智能系統和網絡學習平臺一體化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也為高校的思政管理工作帶來了智能化、多樣化的形式和方法。舉隅,2014年5月中國大學MOOC(慕課)上線,這種大型開放式在線課程學習平臺目標在于打造在線教育的“中國夢”,成為中國最優秀的高校MOOC課程平臺。高校應學習這種新的方式方法,建立起高校思政網絡學習平臺,將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都融入到共享資源庫中,為共同體成員提供隨時可取可享的優質資源。同時,實現學習與管理一體化,構建規范化的高校思政管理智能系統。對教學內容與教育模式進行數據評估,對共同體成員的多種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把控共同體成員的思想行為動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效率,使高校思政管理智能系統更加規范化,全面化。
(二)創立高校思政品牌欄目
創立高校思想政治的品牌欄目,首先要大力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新,將現代新媒體技術與高等院校學報相結合。高校一方面要創建新穎的,喜聞樂見的思政品牌欄目、品牌活動,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其本校學報的特色欄目的功能與效應。其次,利用起互聯網的即時通訊平臺,創辦有鮮明特色的紅色歷史遺跡展覽,并通過廣泛開展網上直播,互動交流等方式,使共同體成員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國革命精神和中國紅色文化,強化共同體成員對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刻領會,使更多的共同體成員能夠積極參與,最終獲得情感認同和思想認同。
從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利益共同體、精神共同體和管理共同體三個現實形態出發,分析和認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主體間的關系。通過構建良好的價值訴求關系,維護共同體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意識,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基礎——利益共同體。在維持好共同體成員關系的基礎上,豐富高校的校園文化生活,建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話語體系,凝聚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力量,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共同體。有了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文化,將高校管理也趨于一體化。通過創建高校思政管理智能系統和網絡學習平臺,幫助共同體成員更好的融入到高校生活中,通過開展高校線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高校網絡思政理論課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加強共同體成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性認識,反過來加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的穩定。
參考文獻
[1]錢光榮.試論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創新發展的整體性視野[J].思想教育研究.2016(3).
[2]習近平向全國廣大教師致慰問信[N].人民日報.2013-09-10.
[5]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N].人民日報.2017-02-16.
[6]王占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J].教育研究.2017(8).
[7]張海云 石運章.“講好中國故事”背景下中國文學“走出去”路徑研究[J].山東農業大學(社會科學版).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