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靜
摘要:近些年,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不斷加快,農作物在市場中的地位與作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為了使農作物的產量得到提高,保證農作物利益的最大化,必須要對農作物栽培技術的運用引起重視。結合具體的農作物選擇最為合適的農作物栽培技術,從而有效實現農作物的增產。本文對農作物栽培管理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進行探討。
關鍵詞:農作物;栽培技術;基本要求;管理措施
1農作物栽培技術的基本要求
1.1以農作物生物特性為基礎
在對農作物種植技術進行選擇時,必須要充分把握要種植的農產品的具體品種和農作物所需的光合作用、水、生理特征等方面的相關因素,選擇最為合適的種植技術來進行使用。不同的農作物對生長環境的需求有著明顯差異,如紅薯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就比較低,在沒有受到太多人為干預的情況下產量可以超過2000kg/667m2,而水稻對于水有一定的要求,倘若田間或是土壤內缺乏足夠的水量,將會對水稻的產量造成非常大的影響。為了確保農作物產品的質量能夠得到有效提高并增加農作物的產量,還需要做的就是確保農作物中籽粒庫的增長速度不能夠超過籽粒源。因為農作物的種植密度越大,籽粒庫所生產的產量就越低,所以必須要把農作物的種植密度控制在適合的范圍內。農作物在生長的過程中,籽粒源大及質量低、籽粒庫和籽粒源增長速度的失調都是造成農產品產量和質量低下的關鍵所在。因此在對農作物進行生產時,一定要盡可能地控制好籽粒庫與籽粒源的增長速度,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1]。
1.2以培育優質農產品為目標
傳統的農作物種植方式早已不符合當下社會的需求,必須要重視對農產品種植的管理,以保證農產品能夠向著綠色無公害的方向發展,使人們能夠食用質量更高且對身體沒有危害的綠色農產品。農作物的品質和價格密切相關,綠色無公害的農產品可以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要想實現對農產品品質的提高,必須要做好對農產品種植過程的管理工作,把綠色無公害的技術推廣到農村地區,推動農產品的現代化發展。這就需要在對農產品進行種植時,針對農作物生長的各個環節進行深入創新,將市場需求作為導向,從種植、栽培、養護到收割等環節都要進行深入改良,加強農民的種植能力,從而生產出能夠滿足人們需求的高質量農作物。
1.3發展標準化的農業種植模式
現代化農業發展和傳統粗放型農業發展最大的不同就是現代農業對于集約型的管理有著更高的重視程度,可有效推動農業的產業化發展。但就當下我國農業發展的具體狀況來看,其已經逐漸呈現出了產業化的特點,并且有了一定的規模。農業的規模化及基地化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的關鍵所在。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對傳統的農產品種植模式進行改善,使之能夠實現規范化與標準化的發展。這就要求針對種植土地實施統一管理,做到對農村土地的統一種植以及統一經營,把各個農民的零散土地集中交由專業的農業種植公司來進行規劃、考察以及種植栽培,根據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要求,利用現代農業先進的生產種植方式,推動農業的規模化與產業化發展,這樣的方式能夠使農業生產的過程更加現代化,并實現對先進生產工藝與技術的推廣,對我國農業在今后的發展有著很大幫助[2]。
2加強農作物栽培技術的管理措施
2.1正確選擇農作物品種種植
在對農作物進行種植的過程中,要想使農作物的質量與產量都得到提高,就必須要做到因地制宜,所以在對農作物種植的品種進行選擇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的自然條件、生態環境和相關的經驗。通過物理與化學相關的方式來做好種植過程當中需要的材料與種子的處理,最大程度減小種子患病的可能性。同時予以高度重視,避免選擇存在患病的種子。必須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與措施,做好對農作物品種的搭配與布局規劃,并且還應根據所處地區的自然條件與經濟發展狀況來確定主要種植的作物與使用的栽培方式,從而實現對農產品產量的增加。
2.2合理選擇輪作農作物種類
通過對農作制度的使用,能夠使農作物種植的成本問題得到解決,同時還能夠使農作物的產量變得更高,促使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得到修養。合理的輪作是傳統農業種植技術的重要基礎,同時還是農業生產過程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科學輪作將會提高生產過程中的經濟效益,同時降低出現病蟲害的概率。不同的農作物具有不同的生長周期,例如水稻能夠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而先進的現代化農業栽培技術結合合理的輪作農作物種類,就可以最大程度實現對土地的利用。在完成對農作物的種植后要積極地進行管理與養護,特別是要做到對病蟲害的防護。如在對水稻進行種植的過程中,要防止蝗蟲群壯大,且于田間放置稻草人,避免水稻受到鳥類的破壞。
2.3及時對土地進行施肥
針對土地所進行的施肥工作將會對農作物生產的質量與產量造成直接的影響。在對農作物進行種植時,必須要及時施肥,肥料是農作物能夠健康生長的關鍵所在,但在實際種植時,要想保持農作物種植肥料的適量往往有一定的難度。基于這樣的情況,必須要做到對農作物的精準施肥,根據農作物生長的具體狀況來定量施肥,從而保證農作物的健康生長。為此,需要定期地對農作物和土壤內的水分與肥料進行檢測,并根據檢測的結果來對土地進行澆水和施肥,從而確保農產品的質量與產量能夠得到提高。與此同時,要遵循綠色農業與有機農業的理念,盡可能少使用化學肥料,選擇優質的農家肥,從而在提高農作物質量與產量的同時,保證土壤的肥力不受影響[3]。
3農作物病蟲害防治
3.1預防要點
在防治農作物病蟲害時,需堅持“預防為主”的工作原則。提前制定系統、完善的病蟲害預防機制,積極維護病蟲害防治管理過程,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配置農藥。此外,需嚴格確保防治工作的時效性,定期優化管理過程,提高土壤管理質量。例如,在秋季需重點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合理把控種植過程,嚴防病蟲害滋生。最后,在輪作期間,農戶需嚴格杜絕重茬等問題,以此有效預防農作物病蟲害。
3.2物理防治
采用物理防治法防治病蟲害時,農戶可使用器具捕殺,如黏蟲網等,有助于阻斷病蟲害的傳播與發生。同時,物理防治法不存在殘留藥物的問題,對保障農作物的健康生長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農戶可以借助害蟲趨光性,在夜間利用光源誘殺害蟲,或采取隔斷方式減少害蟲入侵。
3.3化學防治
結合實踐得知,科學的化學防治法極為有效,且成本較低,具有良好效果。同時,化學防治法符合大面積的防治要求,可以顯著提高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性。但在綠色生態理念的影響下,采用化學防治法時需注意環境污染問題,應最大程度選擇污染性小、毒性低的化學防治藥劑。此外,農戶可結合實際情況,盡量選擇可替代化學制劑的產品,以此滿足病蟲害防治需求,從根本上保障農作物安全。
3.4定期檢疫
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質量,農業部門需高度重視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問題,及時完善病蟲害防治機制,并設置系統、完善的檢疫機制,以此保障生態環境穩定發展。
結束語:針對農作物所進行的種植是具有一定難度的工作,倘若在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缺乏重視,沒有采用合適的農作物栽培技術,就會對農作物的生產造成很大的影響,這對農作物的質量與產量都不利。所以在實際進行種植時,必須充分把握農作物栽培技術的基本要求,并結合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農作物栽培技術的水平,做好對農作物栽培的管理,從而推動我國農業的規范化與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亞軍.淺析農作物栽培無公害栽培的管理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7(11):13.
[2]張淑芹.淺析農作物栽培無公害栽培的管理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8,38(1):112-113.
[3]陸遠春.強化農作物栽培技術的基本要求及管理方法[J].農村科學實驗,2019(1):6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