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慧芳
摘要:數學知識的學習,不在于教師講解多少,而在于講解的知識是否能被學生所理解,這與UBD理解相切合。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下,結合實踐活動提高小學學生自我理解能力,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方法。基于此,本文將對UBD理論在小學數學中的意義進行探究,提出基于UBD理論下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應用。
關鍵詞:UBD理論;小學數學;實踐活動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與人類教學模式的更新也逐漸結合起來。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利用UBD理論提高小學數學理論的教學,從而提高小學學生的數學理論知識的學習與運用,已經成為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的主旋律。因此,探索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應用,對于小學數學教師以及小學數學的教學而言,已經是勢在必行。
一、UBD理論在小學數學中的意義
UBD教學理念,是我國根據現有的教學國情所提出的重要教學理念。通過UBD教學理念的滲透,可以實現學生通過理論知識結合實際的教學途徑。UBD教學理念,為我國的教學指明了方向,為我國教師的教學理念不斷更新觀念。在運用UBD的教學理念的過程中,可以培育出更多擁有能夠將專業知識與實際生活運用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UBD教學理念,在小學數學中的重要體現為能夠通過教學使得小學學生能夠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的數學問題。而對于小學數學教師而言,通過UBD理念的滲透,才能夠使得小學學生具有深厚的數學學習基礎。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夠使得小學學生在未來的數學知識的學習中更進一步。
二、基于UBD理論下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應用
(一)運用動手操作,增強小學學生的想象力
為培養新時代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素質社會主義接班人,急需在學校教育中推進勞動教育,創造勞動特色的育人體系。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對于他們來說正處于一個相對過渡的階段,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進行轉變是必然的,小學階段的學生大部分處于“好動”的狀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利用小學學生的這一點來激活學生的想象力。想象力的培養對于小學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數學知識深入學習的基礎。通過實踐幫助小學學生建立一定的想象力基礎,才能夠使小學學生在初中以及高中數學知識的學習中更加地得心應手。
例如,在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上冊中有《數學廣角——植樹問題》這樣一課。講述的是在一條多長的路上,選擇一定的距離植樹,一共可以栽多少棵樹?在上課的時候,教師把學生帶來一片空地,準備一些樹苗,并告訴學生今天帶他們來植樹,但是怎么植樹應當聽安排。通過把書本中的例子搬出來,為學生選取20米的距離,每測量出2米種一棵樹苗,然后在最后問學生種了多少棵樹苗?教室為學生選定總長度,間隔距離讓學生運用工具去測量得出。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去得出想要的答案。通過幾次的鍛煉以后,讓學生通過想來得出答案,經過前幾次經驗的積累,對學生來說得出答案容易了很多。通過動手操作,來激活小學學生的想象力,為小學學生的數學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相互合作,探索數學學習樂趣
合作是對每一個學生的提高學習能力的基本要求。通過合作鍛煉學生的團隊精神,在團隊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學習他人的優點,幫助自己在今后的學習中提高學習效率。學生之間的互相合作,及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也鍛煉了學生之間互相配合的能力,避免了小學學生之間出現“孤立”等現象的發生。同時,通過合作,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學習的心得,也能夠使得小學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攀升,同時也能夠激發小學學生之間的競爭,使小學學生的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力不斷提高。
例如,在北師大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數一數與乘法》中有關于兒童樂園的內容,在教材中有關于一個兒童樂園的圖片,然后有許多人在玩并根據圖片提出了一些問題:有多少人坐小飛機?有多少人坐小火車?教師為學生講解完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可以選擇一個適當的機會,帶領學生來到一個當地的游樂園,讓學生通過小組的形式,去數一數在一些娛樂設施中可以坐多少人,最后把這些數字匯報給教師,表現好的小組可以得到獎勵。小組合作模式目前在教育教學領域應用十分廣泛,其有效彌補了傳統五步教學法的不足,能夠對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等進行根本性改變。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對知識點有很好的學習,學生在跑來跑去的過程中也是一種勞動的形式,所以學生可以在跑來跑去的形式下感受到了數學的樂趣,意識到數學還可以這樣學,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可以和我們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
三、結語
UBD理念,是對我國現階段教學理念的一個重點。通過UBD教學理念的施行,越來越多的小學學生才能夠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找到學習的樂趣。通過UBD教學理念的深入探究,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是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同時,也是對小學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解學方式。
參考文獻:
[1]金唯一.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設計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探究——以“時間的初步認識(二)”單元實踐活動設計為例[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2,(02):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