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的飛速發展和經濟水平的不斷攀升,都離不開教育體制改革。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不斷進行改革,為國家培養大量符合時代需求的人才,教師通過自己多年的教學工作經驗,改良和創新教學方式,制訂更優異的教學策略,給予學生更多的指導,幫助學生全面健康發展。隨著國家“雙減”政策的出臺,教師迎來了更加嚴峻的考驗,如何在“雙減”大背景下培養綜合素質高、適應時代發展的人才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本文以高中生物校本作業的設計策略為主題進行探討,加強培養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提高學習效率,希望對推動高中生物教學質量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高中生物;校本作業;設計策略;“雙減”政策
高中階段生物學科不僅是考試科目之一,更能讓學生深入認識生命、尊重生命,在認識生命概念的過程中,了解生命發展的歷程,在學習中不斷摸索和研究生命的演變規律,從對生命的研究中學習、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和方法,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能力。課堂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但是學習的場景和范圍是廣泛的,高中生物教師要合理安排學生的課后學習時間,特別是“雙減”政策的實施,要讓學生勞逸結合,適當地布置校本作業,也要傳授學生高效的學習方法,利用有限的課后學習時間,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是對“雙減”政策的一種響應。使學生認清課后作業的作用和意義尤為重要,鞏固課堂學習的知識內容,設計出合理且符合實際的作業形式和內容,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完成課后作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設計一份符合當前教育環境的校本作業對教學內容的深入拓展和完成“雙減”的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針對高中生物校本作業的設計進行如下幾點分析:
一、高中生物校本作業的基礎含義
在高中生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生物作業分為“教”和“學”兩個部分。首先是處理師生之間的關系,師生之間的關系融洽了,教學和課后作業的布置和落實就會輕松,完成的效果也會得到提升。傳統的教育模式主要以應試為主,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通常會采取“填鴨式”授課,學生通過大量的試題和筆記,提高自身的考試成績,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學習壓力,甚至產生一種抵觸心理,教師在布置校本作業時也是利用這種“題海戰術”,導致學生的學習熱情低落,學習效果長期得不到改善,發揮不了校本作業的意義和作用。改善上述問題的根本辦法是創新教學模式,學會設計和布置科學、合理的校本作業,實現校本作業的真諦和意義[1]。
關于校本作業的解釋是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需求,制訂專門的訓練科目和訓練策略,其中包含的內容有課本作業、單元作業、課外作業等幾個組成部分。在布置校本作業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大數據分析,找出學生知識薄弱的環節對癥下藥,精準把握學生知識層面和能力方面的漏洞,加強學生對該題型的關注度,精準練習。校本作業作為重要環節之一,可以理解為對教材進行合理、有效的編排,是對教材內容的延伸和補充,是保證教師的教學工作能夠順利開展,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的重要輔助工具。校本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可以把課堂知識、輔助書、家庭作業等合理地融合在一起,借助學案,對作業進行整合,讓作業的布置在符合“雙減”政策的同時,作業內容更加合理,更加科學規范,讓高中生物在教學上發生質變。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學習,融入新的元素、新的概念到教學中,創新并完善新的教學理念,建立符合學生的校本作業體系,讓學生課上和課后的學習能夠有效地銜接在一起,以此為基礎,完善校本作業體系,營造一種融洽的師生關系和熱烈的學習氛圍。
二、開發和實踐高中生物校本作業的意義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校本作業的意義不要局限于優化生物作業的形式,要通過校本作業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創新,這對教師提升教學水平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傳統的教學觀念進行轉化和改革,加強教師的專業性,保證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夠順利開展。
(一)創新課堂結構
生物與語文等文化課不同之處在于生物是通過實驗,探究和驗證知識的,但是在實驗的過程中會受到實驗資源和實驗條件等因素限制,很多實驗不能在課堂上開展,只能通過教師的口述和文字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模式的教學十分抽象,不夠具體,十分考驗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記憶力,通過自己的理解消化“實驗”所帶來的知識內容。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獲得經驗很多,但學習的方式不夠直接,親身參與到實驗中的機會十分少,造成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能力受到束縛。隨著校本作業的開發和布置,把高中生物課堂所學的知識和現實中的生活和生產實踐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對生物的接觸更加具體和形象,在創新課堂結構的同時,教師的課堂教學也更加順利地開展,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得到提升[2]。
(二)培養學生的個性化興趣和需求
學生在接受教育初期,從開始受到家庭教育和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到后來受到校園環境和地方教育差別等因素的影響,高中階段的學生,其學習水平參差不齊,這也是高中教師需要關注的問題。尤其是生物教師,如果按照統一的教學水平和進度進行教學,開學后不久,學生的學習問題就會大量出來,呈現一種理想和現實的差異,因為學生的文化水平、認知能力的差異導致正常的教學活動很難順利開展或者開展得效果不佳。校本作業的出現可以改變這種現狀,解決學生文化水平和認知能力差異所帶來的困擾,校本作業的特點是能夠協調學校、教師、學生等多方面差異因素,為教學帶來多元化的選擇,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對學生的特長和愛好進行開發和挖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發展、全面鍛煉的機會。
(三)加強生物教師的創新意識
高中生物教師專業知識過硬,但是思想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安于現狀,不愿意接受新的教學理念的融入,對校本作業的理解和掌握少之又少,業務以外的工作量大,無暇顧及校本作業的運用和開發。隨著新課改政策的深入,學生的作業模式亟須做出改變,校方應該加大力度,重點關注生物教師的創新意識和理念,在日常教學中融入校本作業,不僅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機會,更是對學生的學習方式方法進行全新的改變。
三、“雙減”背景下高中生物校本作業的設計策略
(一)采用“典型題”作為課后作業內容,提高校本作業的有效性
高中生物校本作業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還可以減輕學生課后作業的負擔。因此,教師在編制校本作業時,有必要選擇少而精的問題作為作業內容,選擇科學而典型的問題提高校本作業的有效性。例如,給出植物二氧化碳補償點的概念和已知條件,然后讓學生在課下作業中對相應原因進行說明,通常生長的植物A和B被放置在同一個封閉的室內,并在適當的光照條件下培養,培養一段時間后發現,兩種植物的光合速率都下降了,原因是什么?本課題要求學生正確理解二氧化碳的補償點和光合作用的影響因素。教師可以將這類題型轉變成許多相似的題目,也可以將題目轉換成圖表或曲線形式,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考查學生學科思維的重點類型題[3]。
(二)校本作業要有梯度性和邏輯性
在校本作業安排的過程中,教師一般會根據教學內容安排,這種作業的設計形式缺乏一定的邏輯性,導致學生完成的作業效果達不到理想狀態。在校本作業的設計中,教師要充分考慮科學思維的邏輯性,使學生在實踐中逐漸掌握知識。如“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的作業設計,教師應根據作業的難度從低到高排列,然后在此基礎上,可分別設置選擇、判斷、簡答題等練習形式。另一方面,在假設演繹法和分離法的計算中存在著許多設問,這種設計形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鞏固基礎知識,又能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三)注重分層差異設計,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育人如植花草,我們應該對植物的本質有足夠的認識,并進行合理的施肥、澆水,這叫因材施教。由于每個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是不同的,如果統一使用市面上的輔導材料,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因為輔導材料中有許多題目都是各省市模擬題或高考題,雖然經典,但是如果教師過早地將這類練習題給學生練習,會違反知識的邏輯性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這樣會使學生失去做習題的興趣,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樣,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如果使用統一練習材料,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消”的現象。因此,在設計校本作業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為他們設計不同的作業內容和難度,讓學生選擇自己能夠完成的作業,這樣才能使他們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如“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二”的作業設計,首先教師應將本節重難點歸類,如分成A、B、C三個等級,在每道練習題序號前寫上難度等級,讓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將A、B兩個難度等級的習題做完,并讓學生可以嘗試做C等級的習題。需要注意,這種校本作業設計模式,需要教師將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之間的關系融入在B級難度中,用于培養大多數學生的歸納概括、演繹推理和邏輯分析能力。將個體基因型探究和自由組合規則驗證實驗設置為C級,培養學生的設計實驗、結果分析的科學探究能力,深度挖掘學生自身潛力。這樣,這種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設置不同的練習題的方法,有助于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不會讓學生感到學得吃力,以致失去學習生物的興趣[4]。
(四)巧用生物實驗,提升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教師對傳統作業的設計方式采用書面作業或口頭背誦的形式,缺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高中階段的生物課程中涉及很多實驗,教師應充分利用實驗設備,通過校本作業這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在新課改的推進下,大多數教師對考綱中涉及的實驗都是進行實踐操作而不是無實物地講實驗,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更牢固地掌握實驗原理,以及操作過程,對問題進一步地探索。因此,校本作業應與理論作業和實踐作業相結合。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嘗試自制教具或畫圖解。例如,自制細胞分裂的模型。首先,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科學分組,要求他們獨立構建模型,然后在課堂上展示,由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有的學生使用橡皮泥制作,有的學生使用扭扭棒制作,還有的學生使用鐵線制作,最后由學生畫圖解,總結規律。這種校本作業設計模式,學生們更愿意接受,并積極主動地完成,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5]。
(五)融合探究性思想,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
在高中生物校本作業的設計環節,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設計校本作業的過程中,應有意識地滲透科學探究的思想,如,設置課外實驗探究、開放探究等活動,因為生物實驗能夠更加直觀、形象地展示生物理論特點。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把實驗現象或新問題作為深入分析知識的切入點,設置校本作業,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學習不同pH值對過氧化氫酶活性的影響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思維活躍的特點安排課前預習作業,如,哪些生物材料中含有過氧化氫酶?pH值對過氧化氫酶活性有什么影響?學生可以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實驗探究活動,如選取豬肝、雞肝、土豆、菠菜等材料進行實驗,發現添加豬肝和土豆研磨液,過氧化氫逐漸分解并且效果良好,然后設置pH梯度進行實驗,通過數據、曲線等方式呈現實驗結果,讓學生寫實驗報告,討論和交流在實驗中發現的問題。這樣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科學研究和知識轉移能力,提高實際操作能力。除此之外,開展課外調查,挖掘酶在生活中的應用,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6]。
結束語
綜上所述,“雙減”背景下高中生物校本作業的設計策略需要更貼近學生的實際,根據學生的差異設置不同的作業類型,這樣才能有效調動學生對生物探究的欲望,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楊玉.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分析[J].高考,2021(11):121-122.
[2]李新燕.高中生物校本作業的開發實踐[J].高考,2020(36):94-95.
[3]陳貞蓮.高中生物校本作業設計策略初探[J].當代教研論叢,2020(2):87,89.
[4]關慧.基于科學思維的高中生物作業設計與評價[J].名師在線,2019(3):41-42.
[5]柏棟陰.釋放學生潛能,構建高中生物科學思維課堂[J].內蒙古教育,2017(22):86-87.
[6]萬曉軍.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校本作業設計的探索[J].開心素質教育,2014(3):60.
作者簡介:孫寧波(1981— ),男,漢族,山東淄博人,山東省淄博第五中學,中學一級,碩士。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學、遺傳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