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梅
摘 要: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高中語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對提升高中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語文素養和文學鑒賞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古詩詞誦讀教學可以促使學生在古詩詞的節奏和韻律中把握古詩詞特有的情感和魅力,促進學生對不同時代的不同情感表達藝術的準確把握,對塑造高中生良好的文學素養和核心素養十分關鍵。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要更加關注學生對詩詞內容的理解,誦讀教學可以通過古詩詞的韻律和節奏美感促進學生對故事情感內涵的把握,對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和語文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文以高中語文詩詞誦讀教學為研究對象,探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哪些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詞誦讀;詩詞教學;核心素養;語文素養
詩詞作為我國的文化瑰寶,無論是對于高中生的個人成長,還是對于我國詩詞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來說,都需要廣大教師的積極參與和努力。尤其是高中階段的詩詞學習,具有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所以,教師必須以核心素養為目標,不斷加強對學生的詩詞誦讀教學指導。
一、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
(一)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文教學調動了高中學生各種思考方式的運用。在教學中教師對高中生的教育不應只是單純地進行某一知識點的講解,教師應盡可能地在課堂中加深學生對于已學知識內容的記憶,同時在課堂上引導他們把已經儲存的內容加以提煉、總結,在教師的指導下加以新的思想加工。使他們的思想由簡單的背誦記憶轉變成復雜的思考過程。教師課堂的有效性,也要看學習者思想的活動深度,學習者對詩詞要進行深入思索,并產生全新的觀點和意識。
(二)審美的鑒賞與創造
詩歌是一種具有美感特質的文化形式,在詩歌教學課堂上,教師引領高中學生進行詩歌的審美特征的體驗與認識,同時要引領他們進行美的表達與創作。在閱讀我國經典詩歌中,要使他們看到漢語的優美,體會漢語的獨特之處,并在實際生活中主動運用和創新具有現代含義的新型漢語。學生在學習各種風格的詩歌作品時均能具有對審美的認識與思維,能使用高雅的藝術語言,創造性地表現自身的思想觀念。總之,教師既要教會學生審美觀,同時又要注重指導學生的創作與審美。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詩詞誦讀教學的意義
古詩詞誦讀教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古典中承載著濃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且內容豐富,韻律和諧,是培養高中生語文素養的有效方式,在高中語文課堂中加強古詩詞誦讀教學的價值主要有以下幾點[1]。
(一)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的審美能力
古典詩詞具有較強的節奏韻律感、內涵豐富的情感、民族氣節和人文精神,在誦讀的過程中能夠在其字句之間感受到古典詩詞的韻律美和內涵美,使高中生善于推敲經典字詞,提升自身審美能力和文字駕馭能力。并且,美好的詩詞有助于營造良好的畫面感,積累學生文字功底,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寫作能力,更能夠提升高中生的審美能力[2]。
(二)有助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古詩詞是我國古典文化的重要代表,蘊含著豐富的風土人情、民族精神等,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積極開展古詩詞誦讀教學有助于傳統文化的發揚與傳承,使高中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濃濃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能夠被古詩詞中蘊含的民族大義、高尚情操等情感所感染,對于樹立高中生正確的價值觀和培養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詩詞誦讀有助于文化傳承與理解,一方面指的是讓學生通過語文詩詞的學習,了解并深刻理解中華文化的藝術價值,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實現自覺傳承與弘揚中華文化內容與精神的良好品質的培養目標。最終,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以及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3]。
(三)有助于培養高中生發散思維
古典詩詞語言凝練,在學習過程中需要高中生對其中內容進行擴充拓展才能促進對其內涵的理解。在此過程中,需要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夠得以充分鍛煉和培養,在學科知識的相互聯系中感受古詩詞蘊含的內容和情感,促進學習效率提升。
三、高中詩詞誦讀教學的現狀
(一)教師對古詩詞誦讀教學的認知偏差
大多數語文教師在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以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為重點,認為誦讀教學會浪費學生的時間,在課堂教學中不會花費太多的時間去學習和訓練。此外,在古詩詞教學中,通常缺乏學生的參與,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較少,以教師講解古詩詞中的重點字、詞和包含的典故為主,而高中生學習方式主要表現為被動接受教師傳遞的信息,缺乏主動性[4]。
(二)刻板的教學模式制約學生誦讀興趣發展
在古詩詞誦讀教學中,若能夠重視誦讀將會明顯提升課堂教學的活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古詩詞教學課堂更加生動。多數教師也認為,加強古詩詞誦讀教學更有助于學生領會詩詞中的意境,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對于培養自身語文素養具有明顯幫助。但是,因教學進程和教學計劃等因素的影響,在高中語文課堂上開展誦讀教學通常具有較大阻力,課堂教學普遍以寫作手法講述和詩詞鑒賞為主,誦讀過程通常被簡單地一帶而過,使學生剛產生興趣就戛然而止[5]。
(三)忽視古詩詞吟詠誦讀
古詩詞所特有的韻律和情感通常需要通過誦讀和吟詠才能表達出來,在高中古詩詞誦讀教學中,教師應多鼓勵學生采用誦讀的方式抒發情感。比如:根據格律、四聲八病、平仄等進行誦讀聯系。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對古詩詞的誦讀通常重視不足,教師更愿意帶領學生進行詩句釋義,使原本形象生動的古詩詞教學變成文字解密,極大降低了教學的豐富性和趣味性。
四、高中詩詞誦讀教學策略
(一)明確誦讀目標,落實核心素養
為使高中階段的古詩詞誦讀教學能夠滿足教學改革的要求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需求,充分認識誦讀教學對于促進高中生思維和能力發展的重要意義,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科學制訂誦讀教學目標。以《長恨歌》的誦讀教學為例,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主要目的進行教學目標設計,在課堂實踐中鼓勵和引導學生開展多元化的誦讀,以學生為中心,在示范、啟發之余為學生留足自主誦讀的空間和時間。《長恨歌》以一代帝王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內涵豐富,意蘊雋永。通過分析閱讀,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嘗試與作者產生共情體驗,理解其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其中,通過不同的誦讀階段的進行,教師要將每一步的教學目標講授給學生,讓學生帶著目標去誦讀,以此來增強誦讀效率與效果,促進核心素養養成。為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韻律和情感,教師應鼓勵學生反復進行詩歌誦讀,為調動學生的熱情,增加課堂活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同桌二人讀、接力誦讀和分組誦讀等多樣化誦讀訓練,以在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中促進對詩詞情節的感知和詩詞情感領悟。若是教師采用直接講述的方式進行詩詞教學,將不利于高中生發散思維,限制思維發展。所以,在引導學生自主誦讀的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誦讀機會就顯得十分必要[6]。
在教學中,誦讀活動應多樣化,比如在課堂上可以開展“比較誦讀”。比較閱讀作為一種詩詞誦讀教學的有效性方法,可以不同作家的同類型作品,或者同一創作者在不同時期的作品為代表開展對比誦讀。并引導學生將側重點放在每一首作品的情感體驗、表現手法、意象特征等方面。然后通過反復誦讀對比,促進自身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一方面,教師可以課內詩詞作品作為比較閱讀的對象和內容,讓學生鞏固基礎、增強理解記憶;另一方面,教師也不必局限于課本內的教學內容,還可以擴大閱讀范圍,利用多種途徑和方式來加強詩詞的比較誦讀教學,從而通過“博覽群書”的方式夯實學生的積累基礎。如在學習《夢游天姥吟留別》和《登高》等詩詞時,教師可以將不同時期的“李杜”的代表作品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來對比李白和杜甫的詩詞特點,從而加深學生對浪漫主義詩歌,以及批判現實主義詩歌的區分和理解。通過比較閱讀,學生對李白詩歌中的主觀態度和杜甫詩歌的客觀態度理解更加透徹,有助于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7]。
(二)重視寫作閱讀,鍛煉學生創造能力
為在古詩詞教學中鍛煉學生的文化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教師還可以借助“寫作閱讀”教學方法,鍛煉學生的創造能力。創造能力作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之一,在新時代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教師必須加以重視,并在詩詞誦讀教學中,引導和鼓勵學生利用仿寫的方式,培養自身的創造性思維與能力。如在學習《歸園田居》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鄉村為題材,自行創作一篇詩詞,并能夠講解自己作品中的意象和思想觀點。久而久之,在寫作閱讀的訓練中,學生的核心素養便能更上一層樓[8]。
(三)結合時代背景,加強情感誦讀
高中古詩詞教學不能局限于單純文本詩意和文章背誦,還應深入把握古詩詞的內涵、創作的社會背景等,通過創作者的文字把握其見聞和情感,使閱讀者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深度把握作者創作的社會背景、政治背景、人文背景和自然環境背景等是學習古詩詞的重要環節,不能片面地對主人公做出判斷。古詩詞學習和核心素養的培養密切相關,對古詩詞的時代背景進行綜合考量能夠促使學生厘清古詩文中的人物關系,把握其中蘊含的歷史知識,掌握背景故事,歷史與古詩詞的結合可以促進高中生對故事的理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有助于核心素養的養成[9]。
比如:在學習《短歌行》這首古詩詞時,教師可以結合古詩詞對學生進行三國時期的戰爭背景、政治背景、人物關系等的介紹。增加高中生對當時政治環境的了解,北方割據勢力直接威脅政治穩定,為此,曹操帶兵北上,平定割據勢力,使得當時朝政得以穩固。為避免再次發生戰亂,曹操繼續揮戈北上,欲渡長江作戰。在此期間,曹操曾設宴款待將士,席間吟誦詩句:“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清晰地將曹操想百姓安居樂業,為國家建功立業的偉大愿景表達出來,也表明他帶兵出征,平定戰亂的決心和渴望。在教學中,將古詩詞內容與史實相結合,能夠使學生更容易設身處地地理解古詩詞蘊含的歷史事件,進而更加深入理解古詩詞的內涵和情感。
(四)把握誦讀技巧,領悟語言特點
古詩詞的語言具有簡練、節奏型強、韻律明顯等特點,在誦讀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抓住古詩詞的語言特點,巧妙設計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誦讀古詩詞的興趣,指導學生把握誦讀技巧,提升吟詠誦讀能力。首先,應把握好誦讀節奏,也就是根據句意的變化和句式的長短把握古詩詞的語感,古詩詞對用韻、節奏和平仄等均有規定,應關注古詩詞的節奏,同時根據具體內容和情感基調等進行輕重、緩急、快慢的調整。在誦讀開始之前,教師應范讀,并指導學生劃分好停頓、重讀等部分,再嘗試自主誦讀。以杜甫的《春望》為例,我們可以先引導學生按照五言二三節奏進行詩句劃分,找出平聲的字詞,如“山河”“城春”“家書”“驚心”“白頭”,再找促音“月”,即可進行平調誦讀,使學生在反復嘗試和感悟中把握古詩詞的韻律。此外,古詩詞誦讀還應關注詩句的中斷和連續,韻腳特點和平仄對應,提升古詩詞韻律美。格律詩是十分常見的古詩詞類型,吟詠誦讀過程中無須拘泥于格律的要求,還應結合詩句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比如:“夜半鐘聲到客船”“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句詩句的平仄、韻腳均相同,但是前者表達的是一種夜深的安靜之感,而后者表達的是一種歡快的心境,在誦讀時應注意不同情感的表達。
在教師講解結束后,組織學生開展復習誦讀。這是詩詞誦讀教學全過程中的最后一環。要知道,詩詞的學習還需要學生的記憶,如此才能更好地實現傳承。所以,當學生對詩詞有了充分理解后,讓學生一邊進行詩詞意境的想象,一邊開展融入情境的有感情誦讀,通過反復練習,從而使詩詞內容和思想深深地烙印在學生心中[10]。
結束語
古詩詞是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重點內容之一,加強古詩詞誦讀教學有助于解決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困擾,通過誦讀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和誦讀技巧,感受到古詩詞特有的韻律和魅力。古詩文誦讀教學可以促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教師應重視古詩文誦讀教學,科學規劃教學目標,重視誦讀教學的內容多樣化和方式靈活化,提升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雪君.誦讀教學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J].文學教育(上),2017(10):72.
[2]雷佳陶.高中語文古典詩詞誦讀教學新探[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0.
[3]孫佳楠.高中古詩詞誦讀教學的困境及對策[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8.
[4]楊宏宏.誦讀教學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J].高考,2020(4):100.
[5]楊曉芳.對當今高中語文教學中古典詩詞誦讀教學的再實踐和新思考[J].好家長,2019(42):243.
[6]單雪婷.群文閱讀在高中古詩詞教學的應用:如何提高高中語文古詩詞的講解技能[J].散文百家,2021(18):142-143.
[7]岳文婷.高中詩詞欣賞五步教學法[J].甘肅教育,2020(23):148-149.
[8]楊宜琳.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古詩詞教學[J].科技資訊,2020(10):13.
[9]魏艷娟.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古詩詞教學實踐研究[J].科普童話,2018(11):1.
[10]黃金鑫.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分析[J].科普童話,201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