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長三角一體化是以上海作為發展核心,蘇州、杭州、南京為發展主體,江蘇和浙江為雙翼進行經濟發展的地區模式。自從改革開放以后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出突飛猛進的勢頭,科技力量突出,城市之間聯系較多,帶動了很多地區的經濟發展,這為我國的經濟形勢大好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離不開中小企業的發展,民營企業是中小企業的中堅力量,因此促進長三角地區民營企業的發展也是促進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當前,長三角地區的民營企業發展面臨著較多的困難和挑戰,文章就民營企業當前的困境進行淺要分析并且根據當前國際經濟發展形勢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能夠為長三角地區民營企業的更好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長三角一體化;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一、前言
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也是亞太地區的重要經濟展示區。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離不開數以百萬計的中小企業的發展,它們共同推動了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的經濟發展模式,為長三角地區增加了無數的就業機會,加快了長三角地區經濟、產業、科技的發展,促進了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民營企業的發展為長三角地區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經濟價值,增加了長三角地區的銷售收入、科技附加值,大大提高了地區的稅收。大量民營企業的發展,促進了長三角地區產業發展結構的調整,不僅使各產業做大做強,而且逐步出現了新的產業研發,促進了經濟、技術、文化的發展進步和企業的創新。民營企業在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逐漸形成規模,為長三角地區帶來更多的經濟競爭力和科技活力,不斷為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蓬勃的力量。
因此,本文基于產業發展相關理論,具體探討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民營企業發展的現狀與困境,并提出解決對策,以期幫助縣級政府優化營商環境,提升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民營企業發展能力,促進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民營企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1.民營企業要素資源的跨省域流動
一方面,各區域政府普遍擁有強烈的“優越感”,這一點在中心區域政府的目標及其頂層政策設計當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各省市所出臺的政策制度當中仍舊能夠明顯地看出本地保護的意味,這無疑會大大增加想要進入這些城市進行創業創新的民營企業的經營成本,為維護自身利益,這些企業或許會取消這一計劃。另一方面,長三角區域內各省、市一體化水平并不相同,如浙江與上海較早創建了自由貿易區,且目前運作較為有序、穩定;2019年8月,江蘇省也獲批可建立自由貿易區;2020年8月,安徽省獲批可建立自由貿易區;如此一來,針對國家制定的開放型經濟法律法規,三省一市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必然會有所不同。除此之外,現階段長三角區域內所設立的產業發展專項計劃共計十多項,在政策及資金方面的扶持力度也比較大,不過這些計劃大多是以區域內現有的產業布局為依據而制定的,已落地且較熟悉政府政策的企業更能夠從中受益,但除此之外的企業則很難獲益,缺乏普惠性。
2.長三角區域營銷環境差異
江蘇、浙江、安徽及上海四省市自2018年9月開始就先后制定和實施了多條政策措施,旨在讓營商環境得以進一步優化。仔細分析這幾個省市所出臺的措施制度可發現,其總體上大同小異,不過具體表述是有差異的,力度也有所不同,且各省市都有著不同的執法環境及執政水平,最終形成的營商環境也有所不同。就拿“最多跑一次”、“一網通辦”等政務服務來說,這都是三省一市當前所極力推行的政策,不過落實在具體的流程方面卻各有不同,并未達成統一,仍舊存在跨區域執法難的問題,導致外地民營企業進入之后的國民待遇政策獲得感受到了不利影響。
3.企業發展信息平臺共享機制
缺乏完善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致使民營企業的精準決策受到不利影響。現階段,我國在推進長三角區域深度合作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的新型機制,面對不同省、市不同的利益訴求,省級層面也能夠通過溝通交流和協調的方式來盡可能尋求破解方案,相互之間穩步推進與合作共贏的常態機制也已形成。然而,該常態機制現階段并未向市級層面延伸,且尚未搭建起一個權威的公共服務平臺來及時披露該常態機制的運作過程及其相關信息,導致許多民營企業家很難去獲取和了解相關信息,在參與長三角區域深度合作過程中阻礙重重,要想做出精準預判及決策更是難上加難。
三、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民營企業面臨的困境
長三角區域有著較多的高校,據相關資料顯示,長三角地區高校數量約占全國高校數量的17.6%,高校數量的居多意味著人才數量較多,經濟發展的新鮮血液和活力越多,但是在當前的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下科技創新以及企業創新發展仍沒有達到預期值。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模式的逐漸發展和完善,各國之間科技、經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經濟發展區域應該孕育更強的經濟創新能力和發展能力,但是在當前的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系列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行政壁壘的存在
長三角一體化是以上海作為發展核心,蘇州、杭州、南京為發展主體,江蘇和浙江為雙翼進行經濟發展的地區模式。自從改革開放以后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出突飛猛進的勢頭,科技力量突出,城市之間聯系較多,帶動了很多地區的經濟發展,這為我國的經濟形勢大好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長三角區域城市的經濟協同發展形勢下公共服務并沒有完全跟上,不同城市之間的公共服務意識和能力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城市之間的行政壁壘使得經濟發展的資金、技術以及人才等發展要素沒有辦法實現跨區域的自由流動,這種市場的不健全使得民營企業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時也限制了長三角區域的經濟發展。不同政府的管控要求,不同部門的管理規則都在無形中增加了民營企業的運營、溝通成本,削弱了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發展模式的便捷,這為企業的經濟更快發展帶來了較大的消極影響。
2.民營企業屬地管理困境
長三角一體化經濟發展模式旨在中心城市的帶動下,更大地形成區域經濟發展鏈,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但是當前長三角地區還沒有形成區域資金鏈,資金沒有辦法在較短時間內流到最需要的地方,資金的不到位使得各個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民營企業貸款下不來,沒有辦法進行一定的擴張和科研投入,這些因素限制民營企業的更好發展。隨著經濟一體化的不斷加深,民營企業還面臨屬地管理的困境,例如稅務方面的繳納問題、企業的管理等,這種模糊、似是而非的問題也會影響企業的發展。在長三角經濟一體化背景下有些民營企業會利用跨區跨園等方式進行企業發展和建設,那么這種企業在繳納稅費和進行盈利分享時就會存在一定的問題,這種問題在企業的日常管理經營中有著較大的影響,企業未來規避這類影響不得不暫停跨園跨區發展,阻礙了企業的發展速度。
3.一體化發展觀念存在偏差
在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發展過程中由于行政壁壘的存在,大量的資金會流向具有高回報率的地區和企業,這些地區普遍經濟發展較為迅速,企業也大多為大型國企或私企,這還造成民營企業獲得的資金被大量削減,為民營企業的科技研發和創新投入帶來了消極影響。除此之外,企業的資金越多就能夠更多地吸收優秀人才,引進科學技術,提高企業產品質量,更新當前市場產品,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市場份額是非常有限的,大型國企或外企占據的市場份額越多,民營企業所持有的市場份額就會越少,這種形式下民營企業勢必受到重創,同時對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發展持有抵抗的情緒,影響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
4.民營企業間合作機制不通暢
當前眾多環境影響下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發展過程中民營企業已經面臨較多的客觀問題,在發展過程中除了這些客觀問題還存在一系列的主觀問題,當前形勢下民營企業應該相互合作、相互溝通,建立良性競爭模式。但是當前的現實是民營企業互相不合作,都想成為利益獲得的最大方,因此激烈進行市場競爭,并沒有進行良好的溝通和合作,這種形式下兩敗俱傷的案例較多,反而喪失雙方的利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當前民營企業面臨的困境更多。對民營企業來說國企、外企甚至是“互聯網+”都存在著較大的威脅,在當前較為惡劣的經濟環境下民營企業必須學會抱團取暖,相互合作,相互溝通,扶持合作,共同發展。
5.科學技術創新能力不足
在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發展過程中由于行政壁壘的存在大量的資金會流向具有高回報率的地區和企業,這些地區普遍經濟發展較為迅速,企業也大多為大型國企或私企,這還造成民營企業獲得的資金被大量削減,為民營企業的科技研發和創新投入帶來了消極影響。近幾年來隨著金融危機、新冠疫情的發生,企業的發展和生存都非常艱難,很多民營企業存活下來就非常的不易,因此對于科研創新、企業管理創新的投入非常的缺乏。從下表的數據來看,2012年-2019年間大型民營企業在2015年-2017年具有較強的創新力,中小型民營企業在2012年-2014年具有較強的創新力,從2018年開始不管是大型民營企業還是中小型民營企業的創新能力都在迅速下降(由于2020年之后新冠疫情反反復復,對全國多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都造成了較大的環境影響,因此未進行分析)。
四、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民營企業發展對策
1.加大政府體制改革,做好民營企業發展后備力量
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千千萬萬個中小企業的發展,它們共同促進了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發展,為長三角地區增加了無數個就業機會、加快了該地區經濟、工業、科技的發展,促進了長三角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要想更好地發展長三角經濟就必須重視民營企業的發展,為民營企業分配一定的優質資源,帶動人才的引入,為民營企業的健康良好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政府需要認識到當前機制存在的問題,積極完善政府職能,重視民營企業的發展和作用,給予它們更多的行政支持,完善長三角區域行政聯動機制,構建更加合理化的經濟糾紛解決機制,切實落實好基礎工作,為民營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為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做好保障工作。
2.加大財稅扶持,改善融資環境
在當前的長三角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資金不足是限制企業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要想更好地促進民營企業的發展帶動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那么就必須加大對民營企業的財稅支持,改善企業當前發展環境。政府需要對長三角地區的資金支出結構進行適當的調整,對附加價值較高的民營企業和項目進行資金注入,鼓勵企業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和生產科研創新,提高民營企業的創新動力。政府可以適當地降低中小型民營企業的所得稅稅率,加快所得稅向生產科研消費的轉化,增加人性化管理方式。由于當前經濟發展環境較為惡劣,銀行對中小型民營企業的貸款較為嚴苛,資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民營企業的發展,長三角地區可以為中小型企業設置一個貸款擔保機構,對符合條件的中小型民營企業進行貸款擔保,更好地促進中小型民營企業的發展,還可以對具有發展潛力或者發展實力的中小型民營企業進行貸款。除此之外,長三角地區可以和一些銀行進行合作洽談,為區域中小型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保障,降低企業的貸款風險,簡化服務流程,提高服務質量,更好地滿足中小型民營企業的融資需求和發展需求,有效推動中小企業信貸增長和經濟發展。
3.打破思維壁壘,進行資源整合
在長三角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個人自掃門前雪”的做法非常地不可取,一個人、一個企業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也非常得低,要想做好競爭首先要懂得溝通和合作。在民營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必須要打破傳統的商業思維壁壘,要積極與其他企業進行友好聯動、溝通,為企業的長久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企業管理者要主動拆除自己與其他企業之間的阻礙,積極探索合作共贏理念,引進、共享先進的技術和知識,學習其他企業的管理長處,引進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更好地整合優質資源,提升本企業核心競爭力。
4.改善營商環境,運用“互聯網+”進行企業發展
為了更好地提升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提高企業競爭優勢,政府就需要調整當前的營商管理政策,放寬政策,給予民營企業更多的發展方向。政府簡政放權,避免城市之間的行政壁壘使得經濟發展的資金、技術以及人才等發展要素沒有辦法實現跨區域的自由流動,這種市場的不健全使得民營企業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時也限制了長三角區域的經濟發展。避免不同政府的管控要求,不同部門的管理規則無形中增加了民營企業的運營、溝通成本,削弱了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發展模式的便捷。長三角區域政府應該鼓勵民營企業運用多種方式進行企業發展和營銷,提高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提高民營企業的發展附加值,更好地促進企業的進步與發展。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當前長三角區域民營企業可以將其應用到企業的管理和經營中,運用科技和互聯網對企業進行管理,對產品進行營銷,以“實體+線上”的方式更好地提高企業銷售額和營業利潤。
5.樹立自主創新發展理念和管理理念
自主創新是企業區別于其他企業的重要突破,當前民營企業面臨著很多的發展困境,同時也有著很多的發展機會,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民營企業就需要抓住機會,去繁留簡,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創新、人才都是一個企業最為核心的競爭力和優勢,因此要想更好地促進發展民營企業就必須突破核心價值層面,開展自主創新,更好地培養新興產業,為企業帶來更多的發展活力和技術支撐力量,研發更好、更具有影響力的產品,搶占市場份額,更好地獲得經濟利潤。除此之外,民營企業還要善于改變自己的管理經營理念,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新”轉化,重構企業發展戰略思維、再造企業的創新機制和能力。民營企業管理者自身必須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要尊重人才,善于運用人才,鼓勵科技人員以多種形式開展技術研發與創新,平等對待每一位員工,以人為本,人性化進行企業管理,提高員工的忠誠感和敬業度,更好地統籌企業經營發展。
五、結束語
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與民營企業經濟發展呈現著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關系,民營企業是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促進長三角地區民營企業的發展也是促進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當前長三角地區民營企業發展面臨著一定的問題,同時也有著很多的機會,希望政府能夠更好地解決當前的客觀困擾,各個民營企業管理者也能夠及時轉化經營管理理念,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新”轉化,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更好地進行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林志帆,龍小寧.社會資本能否支撐中國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J].管理世界,2021,37(10):18-20.
[2]張璠,王竹泉,于小悅.政府扶持與民營中小企業“專精特新”轉型——來自省級政策文本量化的經驗證據[J].財經科學,2022(1):17-19.
[3]劉戒驕.增強要素流動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J].經濟縱橫,2019(4):70-72.
[4]齊嘉.促進我國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思路——基于瞪羚企業扶持政策的效應分析[J].學習與實踐,2019(2):75-77.
[5]田暉,肖琛.中國企業文化競爭力評價與高質量發展治理效應——基于湖南省民營企業的實證調查[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7(2):9-11.
[6]文豐安.新時代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難點與策略[J].改革,2018(9):10-12.
[7]王文濤,曹丹丹.互聯網資本與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基于企業創新驅動路徑視角[J].統計研究,2020,37(3):13-15.
[8]田玲玲,陳鏈,羅靜,等.中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時空格局及驅動機制[J].經濟地理,2021(1):97-99.
[9]郭敬生.論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價值、遵循、機遇和路徑[J].經濟問題,2019(3):90-93.
作者簡介:林慧竹(1990- ),女,漢族,安徽廣德人,碩士,中共南陵縣委黨校,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