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必茂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識字教學是最為基礎的教學內容,而這個教學過程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枯燥的,由于這個階段學生的年齡偏小,對枯燥的識字教學興趣不高。教師想要進一步提識字教學的效果,就需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和授課的模式,進而提升學生對識字的興趣。使整個課堂教學一學生為主,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動力,使學生高效的參與到識字教學的過程中來,實現師生互動的高水平識字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互動課堂;識字
新課改要求課程的學習要以學生為主,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其充分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來,實現高效識字教學的目標。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我們必須積極探索省時、有效的識字教育方法,真正地提高了識字的識字能力,使識字的教學更加精彩。作為一位小學一年級的老師,我們有義務去探索和創新傳統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發展的環境中快樂地學習。為此,本論文主要這對小學教學過程中的識字教學進行探究,并為學生創造互動課堂,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運用各種有趣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們的思想傾向于用圖像,顏色,聲音。”針對小學學生的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先引入實物、圖畫、活動等與相關的視覺場景,使學生進入到生動的場景中,例如“拿”這個詞,學生很難辨認,于是我就想了一句:“一人一張嘴,一口一手”,讓學生在背誦的過程中記住“拿”這個詞。使用該種方式讓學生識字,可以有效的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初次之外,以下還有幾種識字的方法供教學活動使用,如:
(一)猜字游戲
遇到難的、易錯的單詞,可以通過猜字來教。如“泉”字教學:上白水;例如:“工”:可加“1"”,或“二”;“一大二小--奈”、“一字十三點,難在怎么點--汁”“一箭穿心--必”等,這些方式可以更好的提升學生的識字能力,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使用圖片進行識字
這個教學法主要是用來教象形文字的,比如“日”、“月”、“山”、“火”、“田”等,而我則用“山”這個簡單的“字”,把“山”等簡單的“山”字,通過簡筆畫的方式呈現在黑板上,讓學生根據眼前的簡筆畫,一邊進行聯想,一邊進行識字。此外,“雨”“囂”這些詞,我也嘗試用圖畫的形式來讓同學們直觀地感受,經過實際的練習,確實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的方式將字的形式或者意義呈現給學生,進一步強化學生識字的興趣。
(三)采用競賽方法
針對學生的競爭心理,我們也可以將不同的練習融入到競賽當中,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從而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鞏固自己所學到的東西[1]。例如,將他們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在班級里定期舉行識字比賽,觀察哪個組累計識字最多。
(四)利用游戲展開教學內容
把游戲帶進教室可以使兒童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閱讀。比如,在一年級的《北風和小魚》中,學生們可以根據不同的角色來扮演“北風”和“小魚”。通過多組的表演,配合老師的講解,學生對十多個生字和一些單詞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后來,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我開始在教室里玩一些好玩的游戲,如“快看”、“找朋友”。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生閱讀熱情高漲,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利用圖示強化學生的感官和理解能力
對于小學生來說,視覺知覺是獲取知識的主要方式。在識字法中,“圖示”規律與這一認知特征相一致。因此,老師可以利用圖示的方法,根據漢字的自身特點,進行象形字、會意字或指示字的教學,也就是以簡筆畫、掛圖、投影、卡片等圖文并茂的方式,靈活、形象地展現漢字的起源和演化,有助于學生理解字形和詞義之間的聯系。大體來說,具體的操作方法是:首先,演示漢字的原形,形象地解釋文字與文字之間的聯系;第二,通過對圖形與字形之間的關系的分析,使學生了解到它們之間的聯系。第三,對漢字圖形、漢字、漢字、漢字、漢字的詞義進行了綜合分析,使學生能夠認識到它們之間的聯系。通過形象生動、直觀、具體的圖片,使學生對識字的熱情高漲,感受到了構形的奇妙和奧秘。
此外,還要注意轉移的方法,也就是在詞匯的學習中,將已學過的漢字的字理遷移應用到詞匯的學習中。比如“炎”,可以讓同學聯想到“火”,這個單詞是由兩個“火”組成的,所以它的意思是:非常的炎熱。而“災”這個字,就代表著一場大火,代表著一場浩劫。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能力,還可以使他們復習所學知識,增強他們的遷移能力,加深對新單詞的音形義的認識。另外,還有比較法,即把形體上的相近字,例如“鳥”、“烏”等進行對比,再熟練地記住:假如鳥無眼,則一片漆黑,不見蹤影。如此,可以使學生掌握,舉一反三,擴大詞匯量。
三、以多種形式開展課后掃盲
光靠幾本教科書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它們所涵蓋的內容非常有限。所以,老師要引導學生將課本拓展到課外,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會寫字。將學生們日常接觸最多的廣告牌,商品包裝袋,以及各種報刊和雜志,都是孩子們閱讀的最佳素材[2]。讓孩子們把它們收集起來,成為自己喜歡的“課外讀物”。在此過程中,學生動手,動腦,收集整理,也是一個創作的過程。如果不能及時地鞏固和使用,就會慢慢忘記。所以,我教學生們做“識字袋”。把日常所學的單詞用卡片記錄下來,會畫畫的也可以加上對應的圖片放入口袋。每周取出卡片,認出上面的文字。在體驗成功的過程中,兒童也在溫習和鞏固所學單詞。久而久之,“識字袋”越來越沉重,兒童的識字能力也越來越強,知識也越來越豐富。
《語文課程標準》以掃盲為中心,提出了更新的、科學的識字教學目標,它不僅積累了我國傳統識字教學的寶貴經驗,而且反映了當代教育的新觀念。所以,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我們必須積極探索省時、有效的識字教育方法,真正地提高了識字的識字能力,使識字的教學更加精彩。作為一位小學語文老師,我們有義務去探索和創新傳統學習方式,使幼兒在發展的環境中快樂地學習。
四、結語
“教無常,但求無過。”本文結合作者自己的教學體會和體會,談談自己對小學語文的認識,希望能為小學語文的識字教學盡一份綿薄之力。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多總結,多學習,相信會有更好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朱珊珊. 交互式電子白板在小學語文教學互動中的實踐研究--以低年級識字教學為例[J]. 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 2020(7):1.
[2] 袁云麗. 利用生活巧識字,營造教學趣課堂 ——小學語文低段生活趣味識字教學策略研究[J]. 華夏教師, 20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