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改革的重要任務。本文基于地方應用型本科的實際,針對經濟學專業實踐教學匱乏、人才培養模式較為傳統等問題,在明確自身定位的前提下,探索了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闡述了五線城市的地方應用型本科在宏觀環境、學校和學生方面存在的困難,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措施,以構建適合本地和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良性機制。
關鍵詞:應用型;經濟學;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本文索引:趙虹.<變量 2>[J].中國商論,2022(13):-148.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2)07(a)--04
1 概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國家及部委層面、云南省省政府辦公廳、全國教育大會先后出臺了關于校企合作的政策,將校企合作作為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突破口,認真貫徹產教融合人才培育的制度,是踐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手段。
世界各國教育界對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定義表述略有不同,但核心認識是一致的。綜合來講,校企合作就是將課堂上的學習與工作中的學習結合起來,實現教育與社會生產相結合。
2 研究現狀和進展
2.1 經濟學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現狀
2.1.1 實訓課程開設情況
為了落實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既有理論功底又有實踐能力的學生,近年來各地高校在培養方案中更加注重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云南文化旅游學院逐漸加大了經濟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占比,根據2019年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共開設了41門專業課程,其中有12門課程開設實訓課,除《農業經濟學》1門課程在最近兩年開設了校外實訓以外,其他實訓課程均在校內進行。由此可見,雖然各級政策指導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校企合作,但從總體上看,經濟學專業校企合作辦學的情況并不樂觀。
2.1.2 以農業經濟學課程切入,建立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進一步適應地區發展需要,圍繞麗江發展高質量特色農業戰略,促進玉龍縣現代農業產業建設,針對“應用型本科”辦學定位,本校采用了校企合作基地見學的方式,分步驟推進,建立了新的以工作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本次教改課題研究過程中,本校實現了“教改促進教學、教學反促教改”的雙向改革。第一,以“教改促進教學”為目的,將教改落實于具體課程。根據麗江當前產業發展情況,選定專業必修課程——農業經濟學為實驗課程。第二,根據教學反饋,實施“分步走”方案,不斷優化校企合作模式,實現“教學反促教改”。在2016級經濟學專業校外實訓的基礎上,根據教學效果,不斷豐富教學內容,修訂并在2018級人才培養方案中全面落實了教學改革。目前,與本校建立合作關系的企業有4家,但在合作方式、資源投入、合作長效性和穩定性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2.2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取得的進展
2.2.1 形成創造性的校企合作模式
首先,從客觀條件看,本校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商業體系不健全,企業規模普遍偏小,企業標準化、規范化程度較低,產業結構不完整,不具備頂崗實習、定向培養、合作辦學等模式的客觀條件。所以,本校的合作模式較多采用初期的基本合作模式,如建立實訓基地并進行教學見學,邀請專業人員進行講授及培訓。
其次,從學校定位來看,本校屬于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的人才以滿足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為主。支撐本地區發展的支柱產業有農業和旅游業,相對旅游管理專業,經濟學專業在旅游業中的價值貢獻預期并不高。對于農業而言,技能型的知識與經濟學專業所掌握的知識相差甚遠,師徒制、工學交替等適合工科的模式也不適用于農業學習。然而,黨的十八大以來,鄉村建設全面提速,新的增長方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如果只教授書上傳統的經驗知識,既不能在現實中找到典型的企業,又違背了人才培養目標,所以本文從實際出發,在繼承傳統模式的基礎上,從內容上進行了創新。
最后,從學情出發,對2016級經濟學專業學生進行統計,自己選擇本專業就讀的學生僅有30%,存在專業認可度普遍偏低、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針對這樣的學生,相比解決“學什么、如何學”的問題,解決“為何學”更重要。加之本校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原理的掌握一般,學術研究能力有限,試圖通過校企合作提高能力的空間大。所以,本??赏ㄟ^對一般性問題的調研,打下堅實的基礎,以提高專業認可度和職業規劃性。
2.2.2 建立橫向校企合作
受所處的客觀條件和學校定位、學生能力等的制約,本校經濟學專業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在縱向深入方面存在很多困難,所以選擇向橫向、多產業發展。通過兩年的努力,本校先后與秋成種養殖有限公司 (古城區高瀕危中藥材優良種苗繁育中心)、麗江雪桃基地 (國家標準化種植示范園)、麗江安泰食用油有限公司、世外姚園生態休閑觀光農莊 (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四個代表性的麗江涉農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這四個企業分別屬于科研、生產、產加銷一體的企業,經濟學專業發揮了綜合性強的專業優勢,為整個產業鏈提供政策咨詢、人力資源服務、技術服務等支持。
2.2.3 形式內容多樣的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實踐教學的第一種形式為社會調查實踐。本校充分利用農貿市場及土特產經銷店、超市等農產品市場,將課堂帶入現實經濟社會。這些問題都從基本知識點出發,通過進入企業、深入市場,調研的結果本身就是知識有效性強有力的證據。
校企合作實踐教學的第二種形式為實訓基地見學。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將現實發展與書本知識有效結合。例如,本校將課本中不能具體形象展示的智慧農業帶到實際場地,通過企業家講授 (見表1)。
2.2.4 開展校企合作的滿意度
為了解目前校企合作開展的情況,本文設計了三個層面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調查問卷,進行討論或選擇。一是對校企合作的認識分析。二是校企合作具體的技術操作方式。三是校企合作的效果評價。80%以上的學生對實踐教學感興趣并認為會學會更多知識;70%左右的學生在校企合作教學中傾向采用合作方式進行;91.46%的學生能夠認真聽取企業方的發言;84.15%的學生能夠積極完成老師布置的調查作業,并有76.83%的學生希望師生共同完成實踐課程主題,提高參與度;81.71%的學生認為校企合作實踐教學對自己的成長幫助很大。
3 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對于理論性較強的經濟學專業而言,“走出去”已經實現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但是我們還必須清醒地意識到,與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要求相比,與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相比,目前建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在深度融合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3.1 宏觀環境問題及其成因
3.1.1 政策向高職教育傾斜
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務院辦公廳、2021年4月的全國職業教育大會都明確職業教育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國家已從戰略層面、政策導向上將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校企合作作為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式。然而,這些制度較多強調高職院校,導致地方在發展校企合作時提出的政策也較多向高職院校傾斜。從麗江本地校企合作的成果來看,較多的合作發生在各區縣的職高和企業之間。
3.1.2 政府統籌作用有待提升
建立校企合作,根據市場需求,培養適合地方經濟發展的人才對當地的發展有重要作用,但通常在校企合作時,企業和學校的利益訴求本就不一樣,難以找到平衡點。由于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考慮到合作育人費時、費力、費錢,基于成本等因素,企業主動合作的可能性不大,需要政府充分發揮統籌和協調工作來推動校企合作。本課題研究前期,我們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達成合作協議均未果,最終經過玉龍縣農業局相關負責人協調才使得校企合作得以展開,但協調過程也存在很多問題,麗江目前沒有特定的政府相關部門負責校企合作相關事宜對接。作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本校常常與公辦院校相較量,同等條件下,企業往往傾向穩定性更強的公辦院校,因此亟需依靠政府創設一個公平的環境,打通校企合作信息互通的信息平臺。
3.2 學校存在問題及其成因
宏觀環境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但是核心問題還是來自學校和學生本身。
3.2.1 校企合作發展不平衡
在校企合作的初期調研中發現,本院專業培養目標差異巨大,這種差異不僅存在于不同的專業之間,還存在于同一專業不同課程之間。目前,本院部分課程還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追求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缺乏地域特色,還沒有形成獨立實踐教學體系。學生在校所學知識與社會要求相差甚遠,特別是像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經濟學專業,培養的人才為寬口徑應用型人才,寬口徑要求學生對多學科不僅要掌握理論知識還能實踐應用,一部分課程純理論、一部分課程純實踐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養成。
3.2.2 缺乏校企合作的師資隊伍
深度的校企合作要求教師理論專業性和實踐操作能力兼具。第一,對于學校和學生學習效果而言,老師的專業性是校企合作選取的風向標,老師的綜合素質決定了校企合作的有效性。針對本校教學現狀分析,開展理論研究教學的教師占大多數,而具備良好實踐操作能力的教師較少,在學生進行實訓時,不能給出關鍵性的指導建議。第二,對于企業而言,科研能力強的老師,能敏銳地捕捉到課題,將教學轉化為科研,又將科研服務于企業和當地經濟發展。雖然本校已提倡發展雙師型教師但僅以考證為目的,導致實踐教學流于形式,科研成果轉換能力也較弱。
3.2.3 教學資源相對有限
第一,教材方面。一些教材依舊使用的是理論知識較強的本科教材,不利于高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當今社會發展迅速,舊教材無法同步更新,缺乏對新知識與新技能的增加和講解,導致學生無法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學習先進的知識與技能。第二,實訓經費的籌措。在校企合作初期,學校的目的是育人,育人具有長期性和不確定性;而企業的目的是比較功利的,所以往往在產品市場端產生鏈接,一旦短期沒有得到收益,合作往往不了了之。
3.3 學生存在問題及其成因
校企合作參與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參與度及貢獻度也是影響校企合作長效穩定的基本條件。學生認可度、學習態度及能力的有限性,間接制約了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化。
3.3.1 學生認識問題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經濟學專業本身就很特殊,從學生角度而言,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專業上應比較重視特色,確保有著針對性的定位。但是經濟學專業,不同于工商管理、市場營銷等專業,經濟學專業在全國所有高校基本都有,都是按照本科專業目錄設置專業,再按照目錄進行招生,按照目錄進行培養。在這種統一模式下,學生難以辨別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中該專業與學術本科、普通本科院校的區別。所以,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經濟學專業學生,在專業歸屬及職業認同感上相對較弱。
3.3.2 學生態度問題
確保學校、學生和企業都能在校企合作中獲利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前提。第一,部分學生學習態度不佳,功利心太強。項目開展初期,一般從外延式合作開始,企業通過見學及交流,提出進一步的合作需求,比如實習、設計項目等,但往往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生付出一定的努力或有價值的成果,學生往往不會考慮長期收益,僅在意短期物質報酬,甚至因為實習的場所環境不是很高大上,產生了負面的心態,進一步影響其工作積極性,使校企合作模式不能延續。第二,部分學生處事態度有誤,缺乏基本的禮儀素養。企業需要人才,也希望打通人才培養通道,但人才培養需要一個過程:認識、篩選、實習、考評、選拔,許多學生在初試環節,就因為不恰當的言語或行為被企業方果斷拒絕。
3.3.3 學生學習能力不足
學生對基礎知識和能力的掌握程度一般,未能形成校企合作契合知識點的收集,從而影響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即使學生們被指導了知識點,專業性思考得也不夠充分,甚至還有一些學生不了解專業背景就開展課程學習,對企業方提出的一些問題、布置的課題完成效果不佳,難以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4 改進措施及建議
4.1 關于改善宏觀環境的措施及建議
4.1.1 完善相關政策制定
在國家宏觀政策框架內,推進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角度,在政策方面、資源配置方面設置條件,鼓勵企業參與地方性應用本科的人才培養,對應用型本科高校加大支持力度,持續開展轉型發展、產教融合建設。甚至可以提供一些正向激勵,對參加合作育人的企業實行稅收減免,在招投標項目中優先考慮。
4.1.2 發揮地方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人才培養計劃、教育資源配置、條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統籌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地方政府應該為校企合作平臺的建設、合作機制的長效性提供強有力的公共服務和良好的發展環境。麗江各級政府可以統籌相關部門負責人、企業行業和校方代表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委員會。在合作前,系統性地制定人才培養方向和目標;合作中指導和協調學校與企業開展合作;達成合作后,根據校企合作規范的制定,對教學質量進行檢查,這樣就容易在地區間形成統一的標準,有利于有限的政府資源向優質教學成果院校的轉移,有利于營造院校間公平競爭的環境。
4.2 關于學校問題的措施及建議
4.2.1 落實本校應用型本科轉型
在多學科中積極落實本校應用型本科轉型,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特色,大膽探索實踐教學的切入點和合作內容,努力發揮辦學主體作用,加強高質量內涵式建設,促進產融結合、校企合作,激發學院辦學活力,提高本校人才培養質量,以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4.2.2 建設科研能力較強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著重培養學科帶頭人和課程建設者,利用假期時間,進入到教學線和實訓基地,促進校企資源的優勢互補,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運用。對于以傳統授課為主的老教師,應合理安排理論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課程,在理論課講解上創新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2.3 完善教學資源
第一,教材方面。注重實踐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學院教師應積極利用校企合作機會,與企業管理人員共同探討,結合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對專業課程的內容體系科學地設置和完善。同時結合企業生產實際,編寫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融合的教材或案例集,實現教學內容模塊化,推進專業教學改革。第二,經費問題。其本質還是內部合作機制沒有建立健全,若想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校企雙方建立“互利共贏”的雙向模式,一方面企業參與本院學生培養,另一方面本院師生為企業提供服務。
4.3 關于學生問題的措施及建議
4.3.1 教師帶隊參與項目
農業企業的發展尤其需要項目支持。為了深入校企合作,可以通過項目為橋梁,不斷深化合作模式,但是鑒于學生專業性不強、研究性不足等問題,校企合作過程中應該積極開展教師帶隊參與項目合作,學生通過項目參與,可以開闊視野、了解崗位需求、明確專業方向,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課程認可度,激發學生努力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
4.3.2 完善校企合作實訓制度
一些學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開展得好,大多得益于完善的制度。德國早在1969年就制定了《職業教育法》,該法律規定到企業接收實習的學徒必須與企業簽訂合同,合同對參與所有主題的職責、期限、勞動報酬等都有明確規定。本校在實訓中,為了建立學生信任并保證學生權益不受損,也應該針對每一個實訓項目的具體實施操作,制定實訓制度。
5 結語
本文通過對政府、行業或企業、相關部門專家、學者的訪問,初步制定校企合作制度,并與企業初擬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最有效的道路,校企合作辦學可以改變經濟學教學模式,校企互通優質教學資源,優化實踐教學體系;校企合作辦學可按需培養,增強辦學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形成緊密的人才培養鏈條;校企合作辦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潛能和主觀能動性,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校企合作有利于新型教學團隊的建設,改善教師知識結構,強化教師技能,調動教師人才培養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升教學水平。然而,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不斷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完善政策,營造環境并加大支持。學校方面要整備自己的定位、師資、教學資源等,實現與企業、地方經濟的按需對接,適時調整課程內容,構建良性機制,適時創造性改革,積極推進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仝自力.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基于國外校企合作模式借鑒[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3(8):269-271.
蔡堅.經濟學專業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模式探究[J].科技創業月刊,2014,27(6):102-103.
呂榮杰,祁樂樂,高記,等.國內外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模式研究[J].教育評論,2015(2):38-40.
邱蓉,魏再玉.校企合作模式下經濟學專業本科生的實習問題思考[J].中國商論,2015(28):190-192.
段婷.應用型本科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15(s2).
金保華,劉禹含.發達國家本科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及啟示[J].教學研究,2015,38(1):87-92.
易倫.校企合作下的經濟學課程建設[J].現代經濟信息,2014(24): 426.
陳曉娟,尹雙明.校企合作下的經濟學課程建設[J].課程教育研究,2016(6):252.
陳裕先,宋乃慶.校企合作構建“企業課堂”[J].中國高等教育,2016(11):52-53.
李艷姿,陳宏武.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協同創新模式研究[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4(6):67-70.
馮開文,陶冶.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以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7,4(23):54-56+63.
楊揚,周德廉.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宿遷學院·阿爾法學院”為例[J].產業創新研究,2020(22): 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