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瑞雙 董麗麗 楊添天 耿慧慧 楊明遠
摘 要:黨的十九大提出產教融合國家重大決策。本文利用北京111家企業的調研數據,分析了產教融合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從數據來看,當前企業認同產教融合的重要性及對企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但是企業更愿意與有實力的重點高校合作,同時企業產教融合的積極性不高,主要在“產教融合機制不健全”“缺少合作學校或協會”“缺少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存在困難。
關鍵詞:產教融合;企業;調研;職業教育內涵;政府
本文索引:戚瑞雙,董麗麗,楊添天,等.<變量 2>[J].中國商論,2022(13):-162.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2)07(a)--03
產教融合是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實現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國家重大決策。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同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
〔2017〕95號),成為產教融合的綱領性文件。隨后,國家又相繼出臺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 (2020—2023 年)》等文件,圍繞產教融合型城市、產教融合型行業、產教融合型企業開展試點。
1 研究綜述
作為產教融合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主體,企業是產教融合的重要參與者,是科技創新、技術轉化、產品制造的主要載體。目前,從企業視角研究產教融合的成果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領域。孫健、賀文瑾 (2018)從企業的社會責任視角,分析了企業在職業教育中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提升問題。程培堽 (2014)從交易成本角度,分析了阻礙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逯錚 (2019)、修南 (2022)等基于博弈理論,分析了產教融合中企業及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博弈關系。多淑杰 (2022)則通過運用扎根理論方法對多案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行為進行了分析。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政策制度或機制分析,基于博弈論分析的企業微觀行為缺乏必要的案例實踐分析。本文基于111家企業的調研數據,試圖從企業微觀視角分析產教融合的現狀,找出問題,并給出相關建議。
2 數據來源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均來自一手調研信息。產教融合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必須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因此調研區域選擇具有較強產業基礎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面向經開區企業及國家和市級開展產教融合試點的在京企業,采用“電話邀約訪問”和“問卷調查”的調研方式進行調查,選取樣本共計111個。樣本企業所屬產業包含經開區四大主導產業,即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大健康、高端汽車與新能源、機器人與智能裝備,占比分別為23%、15%、14%、13%,現代服務業占比12%,產業園區和文化創意產業占比7%,其他行業占比16%,包括建筑業、化工業、軍工領域等。
3 數據分析
3.1 企業產教融合基本情況
3.1.1 企業產教融合合作的院校類型
從企業與高校的合作情況來看,“985、211工程”高校是企業合作最多的高校類型,占樣本企業的28%;“省部共建高校”次之,占比19%;“部省合建高校”與“中央部屬高校”數量與省屬本科高校差距不大;數量較少的是“高職 (高專)高校”與“中職學校”。
3.1.2 企業產教融合合作活動類型
從企業進行產教融合活動類型來看,39家企業有過一種以上的活動類型。“共建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訓室”最多,占比25%;其次為“接受學生實習”和“學校為企業進行相關技術支持”;較少涉及的活動類型為“共建職業技能培訓機構”“開設大師工作室”。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共建工程技術中心和實訓室”能直接進行技術轉化滿足項目需求,“接受學生實習”付出的綜合成本較低,較為符合商業邏輯 (見圖1)。
3.1.3 產教融合活動執行效果
從產教融合效果評價的樣本數據來看,多數活動獲得的好評。“接受合作院校學生就業”“共建雙創中心”“共建職業技能培訓機構”效果突出,好評率都在75%以上;“企業專家與高校教師雙向流動”“共同授課”兩項活動的反響一般,好評率低于50%。
3.2 企業對產教融合的看法
3.2.1 企業對產教融合重要性的評價
樣本數據顯示,有74%的受訪企業認可產教融合的積極影響,認為產教融合對企業發展是重要乃至非常重要的,產教融合對企業的發展是不可忽視的。
3.2.2 產教融合對企業發展的意義
樣本數據顯示,“為企業培育所需人才/儲備人才”是受企業認可最多的產教融合成果,有75家受訪企業認可,占比68%;“為企業提供創新、眼前技術課”的選中量相對較少,有51家受訪企業選擇,占比46%;有67家企業選擇了一種以上的作用。由此可以推斷,對企業來說,與高校進行的產教融合活動對于專業人才培養的作用較大。
3.3 企業推動產教融合的要素分析
產教融合的關鍵是要素的融合,企業端在合作的過程中,發揮主動性,實現與合作高校的資源置換優化,是校企合作進一步深化的催化劑。
3.3.1 企業推動產教融合的積極性及主要方式
從相關數據來看,企業對產教融合的態度大體上是支持的,只有13%的人選擇了“不積極”,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積極”的選項占比達到57%,說明企業雖然擁有一定的積極性,但是積極性整體不高,還需要一定的刺激。
企業推動產教融合的方式最多表現為“參與產學研合作項目”,42%的受訪企業都曾經或正在使用該種方法;“接納教師/學生實踐”與“同學校合作開展專項培養項目”兩項占比相同,都為41%;“共建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的方式占比最少,為14%。
從各類方法的執行效果來看,實施效果最佳的為“參與產學研合作項目”,其次是“同學校合作,開展專項培養項目”和“接納教師/學生崗位實踐”。
3.3.2 企業推動產教融合遇到的困難因素及影響
企業在推動產教融合的過程中,感到困難的不多,占總樣本量的23%。遇到的困難類型主要集中于“產教融合機制不健全”“缺少合作學校或協會”“缺少政府政策支持”三項。
從企業產教融合遇到的困難影響程度來說,“企業資金短缺”“缺少政府政策支持”“缺少產教融合項目支持”的影響比較大,70%以上的受訪企業都選擇了“較有影響”甚至是“非常有影響”的選擇。
4 結語
4.1 研究結論
4.1.1 產教融合推進現狀
從111個經開區企業樣本的產教融合情況來看,企業更愿意選擇有實力的重點院校進行合作。企業推進產教融合的方式以共建工程技術中心或重點實訓室、接受學生實習、學校為企業進行相關技術支持3項為主。從活動實施效果來看,產教融合取得的成果獲得了大部分企業的認可,其中為企業培育所需人才即儲備人才是受企業認可最多的。
4.1.2 企業產教融合積極性評價
從企業角度綜合來看,企業就產教融合/產學研的意義、推進的積極性均有較好的評價,其中為企業提供職業培訓和教學服務的意義性有所欠缺。從積極性的程度來看,一般積極性占比最高達57%,非常積極的人數占比只有11%,說明企業對推進產教融合的積極性不是十分高漲。
4.1.3 推動產教融合遇到的阻礙因素與希望獲得的幫助
從企業推進產教融合遇到的困難因素來看,缺少合作學校或協會是企業難以推進產教融合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缺少政府政策支持和產教融合機制不健全,最后才是缺少產教融合項目支持。從經開區企業希望獲得的幫助類型來看,解決企業產教融合資金問題、使企業獲得合適的人才供給是主要因素,其次為政府完善產教融合機制及產教融合激勵政策扶持、產學研項目扶持;學校或政府的技術指導支持和行業協會協調機制需求程度較低。
4.2 主要建議
4.2.1 加大職業教育內涵建設,提高職業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地位
“十三五”以來,職業教育逐漸得到重視。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出臺,明確了職業教育的類型地位。2020年,教育部《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 (2020—2023 年)》進一步給出了職業教育發展的計劃表和路線圖。2021 年,全國職業教育大會以后,“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成為業內共識。根據教育部統計信息,截至2021年,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有1468所,占普通高等學校的53.6%。職業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產業人才重要的供給方,同時其類型特色也強調應加強產教融合,但是企業更愿意與實力強勁的重點本科院校合作。為了扭轉這一局面,國家必須加強職業教育內涵發展,以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和地位。
4.2.2 建立政校企之間的有效溝通機制,提高企業在產教融合中的適應性
從企業角度來看,推進產教融合的主動性主要受行業市場需求、技術發展要求影響,注重科研成果的實用性,在一定程度上和高校偏向育人及學術氛圍的先進性目標相沖突,需要協會、政府建立穩定的溝通機制,加強雙方的理解溝通。
4.2.3 發揮政府和高校的主動性,提高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
一方面,大型企業對高級人才的吸引性更強和人才留存度更高,相比之下,很多中小型企業在高學歷人才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即使和高校進行了實踐合作,人才留存率也不高,對于中小企業生存發展不利。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產教融合扶持相關政策,特別是考慮到中小企業的發展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政策、資金支持。
另一方面,企業對高校提供的人才質量滿意度不高,特別是難以滿足一些新興技術行業的復合型需求。高校應加強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建立更成熟、符合實際的創新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參考文獻
多淑杰.制度邏輯視域下企業參與產教融合行為機理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4):64-70.
孫健,賀文瑾.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動力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8(7):20-24.
程培堽.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分析:交易成本范式[J].職業技術教育,2014,35(34):27-32.
逯錚.利益相關者視角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必然選擇與發展路徑[J].成人教育,2019(5):75-80.
修南.企業深度參與產教融合的博弈、障礙及消解[J].當代職業教育,2022(1):81-88.
呂玉曼,徐國慶.從強化到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屬性確立的實踐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2(2):111-118.
黃雪靜,馬寬斌.產教融合背景下企業參與高職產業學院建設的SWOT分析[J].高教論壇,2021(12):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