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琦






摘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化,港口地區城市受快速增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其區域內形成一定沖突。這樣的發展形勢給港口正產運營和區域城市居民的生活也帶來了不良影響,必須要及時制定行之有效的港產城融合發展措施,才能夠有效緩解“港口-城市”沖突。因此,本文就以此為研究背景,深入分析了相對應的城市更新策略。
關鍵詞:城市更新? 港口城市? 港產城融合? 發展策略
一些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受困于港口業務量激增和城鎮快速向海擴張的雙向擠壓,原本功能單一的港口地區逐漸與城市用海用地需求產生了難以彌合的結構性矛盾,并且,伴隨著城市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及航運船舶的大型化趨勢,港口功能也有遷出內城向深水區發展的內在需求。在我國城市和港口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大背景下,沿海港口地區的城市更新運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在中國的海岸線上,同時上演著“港退城進”和“港城升級”的城市更新運動[1]。
本文是《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老港改造》的第二篇文章,旨在通過總結國內外老港地區改造經驗,剖析本院近期在青島老港區、煙臺港芝罘灣港區、大連老港區及營口港鲅魚圈港區等承擔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老港改造項目的實踐和思考,探討老港城市更新中的兩種模式——“退港還城”和“港城共融”。
1老港區域城市更新思路變遷
老港開發和改造是一個世界性現象,是港城關系與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反映,半個世紀來,世界各國對老港的改造開發熱情不減,掀起了一波波的城市化改造熱潮。受不同時期社會生產力、臨港產業結構及城市規劃理念不同的影響,更新思路也呈現出由適應船舶變化和滿足專業化要求的技術改造轉為利用港區的土地和岸線資源進行城市化改造的趨勢[2]。其中,國外利用港區的土地和岸線資源進行城市化改造大致可劃分為萌芽期、起步期、發展期和成熟期4個階段(見表1)。
中國老港地區城市化改造始于1992年前后的上海黃浦江沿岸港區搬遷改造規劃,后續大連、青島、廣州、秦皇島、煙臺等港口城市也陸續開展研究和實踐工作。當今中國的城鎮化已經進入“下半場”,城鎮化的“上半場”是用廉價的生產要素吸引企業,企業吸引就業和人才;“下半場”則是用優質的城市生活和公共服務吸引人才,人才吸引企業,企業創造繁榮。這是從“產城人”到“人城產”的營城思路、發展方式和建管模式的重大轉型。在這種發展理念引導下,中國老港地區城市更新也不再是單純的適應船舶變化、滿足專業化要求的技術改造和以“房地產開發”為導向的城市經濟行為,而是具有深刻的社會和人文內涵的多元化、綜合化的城市高質量發展行為[3]。
2退港還城模式下的濱水區城市化開發
2.1開發內涵
老港區一般是港口城市形成過程中最早建成的地區,隨著城市和港口的發展,對某些老港區原有功能進行改造、升級已很難滿足港城雙方的發展需求,因此港口整體遷出內城,在適宜位置新建相對獨立、功能完善的港口城鎮或衛星城,而老港區因無法沿襲原有功能而衰落或廢棄。本院相繼參與了青島、煙臺、大連等港口城市老港區城市更新研究工作,對于這些城市來說,老港區空間位置優越,文化背景悠久,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影響力,為老港區植入新的功能,振興老港區在城市空間中的活力,是撬動這些城市跨越式發展的一個重要杠桿,對于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央來說,老港區無疑是城市經營的“聚寶盆”。
2.2更新策略
2.2.1發揮陸海統籌的濱海旅游集散功能
港口作為陸海聯動的節點,在貨運功能搬遷后,要向陸海統籌拓展,發揮其濱海旅游集散功能,通過對其岸線進行改造,打造郵輪母港、客運樞紐、游船游艇泊位及水上運動區等,在一定的陸域和海域范圍內,把商業商務、生活居住、生態觀光、休閑游憩等功能整合在一起。
2.2.2以特色文化激發老港活力
老港區對于城市來說是一筆巨大的歷史遺產,在歷史的長河中,老港區這座龐大的“檔案館”留下了無法再現的各個歷史時期的印記,當前老港區城市更新主流思想是以可持續的方式來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和人文性,并結合現代城市要素來提高城市活力。而現實案例中,采取“拆倒重來”的簡單粗暴方式仍偶有出現,忽略歷史文脈,失去城市特色。筆者認為老港地區城市更新不應是單純地以“房地產開發”為導向的城市經濟行為,而應是具有深刻的社會和人文內涵的有機更新,應從空間、功能、歷史、文化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以文化引領、生態為底、創新賦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2.2.3以新理念重塑產業新優勢
聚焦郵輪旅游、金融貿易、智慧創新、商務文化等產業,挖掘老港獨有文化,把老港區重塑為引領當地旅游發展的新地標,成為吸引年輕人集聚、創業的理想場所,為老城區轉型發展提供新動能[4]。
2.3經驗案例
本院相繼參與了《青島港城空間布局研究》《青島國際郵輪港區水上交通及水陸統籌規劃》《青島國際郵輪母港區旅游專項規劃及啟動區文旅發展總體策劃及專題研究》《中交集團青島國際郵輪港區總體開發策劃》《大連老港區開發概念策劃》及《煙臺芝罘灣國際郵輪中心規劃選址論證》等研究工作。郵輪(母)港的建設通常是這些老港區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和重要引爆點,研究將依托游輪母港建設,重塑老港區產業鏈,重點發展金融商務、商業貿易、文化休閑、航運旅游等產業,將港口由單一的客運功能升級為提供綜合性服務的沿海旅游帶上最重要的樞紐節點。圖1為郵輪母港區規劃示意圖。
3港城共融模式下的港城空間重塑
3.1空間重塑內涵
港城共融模式下的港城空間重塑是在保留和發展港口功能的基礎上對港區及臨港區域進行城市化改造,以港城產業轉型為目標,通過合理的空間資源配置和政策制度設計,解決港城產業空間固化、發展路徑依賴、低效空間釋放難的問題。產業方面,依托港口,升級臨港產業和服務業,尋求更為多元化的產業動力以保持城市發展活力;城市方面,打造宜居生態環境,升級居住、商業、娛樂功能,創造宜業、宜居、宜游的后城[5]。
3.2空間重塑策略
3.2.1港口轉型升級,打造樞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
推動港口轉型升級是港城空間重塑的基礎,要以港產城融合發展理念和樞紐經濟理念為引導,以打造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服務平臺為目標,集聚貨物集散功能、商貿物流功能、商品交易功能,聚焦打造3個層面、4個階段、1條通道、2個市場。圖2為港口轉型升級發展示意圖。
3.2.2盤整存量用地,分類引導釋放產業空間
釋放低效產業空間是港城空間重塑的關鍵,要摸清產業存量空間可改造的范圍(見表2),對存量空間進行分類引導釋放(見表3),將港口后方曾因快速發展,缺少規劃引導而低效粗放利用的土地資源進行重新配置。
3.2.3產業迭代升級,依循城市需求調整臨港產業結構
產業迭代升級是港城空間重塑的驅動力,通過低效退出、獎懲聯動、準入考核、實施監管等具體舉措推動產業升級,實現傳統產業向高新化、集約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6]。
3.3經驗案例
營口港鲅魚圈港區就是這種深入城市中心區的港口,在營口市入選第一批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的背景下,為促進臨港物流業轉型升級,推動疏港路兩側低端業態“騰籠換鳥”,由鲅魚圈區政府委托本院開展了《營口港鲅魚圈港區及臨港功能區改造策劃》(簡稱《策劃》)的研究工作,《策劃》對現有臨港低端物流功能搬遷,土地騰退后提升利用方向、產業體系、開發模式等關鍵問題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提出建設以現代物流及衍生的供應鏈金融、電子商務、大宗商品交易等為重點的高端物流服務中心,并從行政與市場手段相結合的方式,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操作建議,進而重塑港城空間[7]。圖3為某港口城市規劃示意圖。
4結語
老港區見證了港口城市孕育、發展、繁榮的歷史進程,是一筆珍貴的歷史遺產。如何用好這份幾代人積累下來的城市資產,釋放老港區的新價值,實現老港區的再騰飛,是廣大港口城市都需要解答好的一道發展題目。因此,要充分發揮“大港口、大城市”的全過程咨詢優勢,總結好老港區城市更新的成功經驗,不斷探索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新模式和新理念,為我國老港區的城市更新行動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李俊星,俞舟,申勇鋒.關于粵西港口群協調發展的思考[J].交通企業管理,2018(1):5-7.
[2]章強,殷明,周琢.長三角地區港口群協同發展思路研究[J].科學發展,2018(11):58-63,112.
[3]元曉鵬,林青,汪超.粵東港口群港-產-城協調發展評述[J].交通企業管理,2017(5):40-42.
[4]李志平,真虹.共享經濟下中國港口群物流資源分配模式[J].改革與戰略,2019(2).98-106.
[5]黃力,劉長儉.推進港產城協同發展助力黃金經濟帶建設[J].中國水運(上半月),2019(8):26-28.
[6]孫國東.從不同視角看港產城融合發展關系[J].交通企業管理,2018(4):4-5.
[7]葛建鈺,劉春啟.丹陽市、揚中市、鎮江新區港產城融合發展建議[J].水運管理,2018(1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