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香
【摘 要】小古文歷經大浪淘沙,綿延千古傳承,已經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對于語文教材中的小古文,我們該以怎樣的方式打開,并進行文化傳承呢?本文通過“讀、悟、化、展”四重奏,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內化、拓展、運用,幫助學生建立起民族文化自信。
【關鍵詞】小古文教學 閱讀 感悟 內化 延展
統編版語文教材中有一定數量的小古文。小古文,采用文言寫就,篇幅精悍、語言凝練、含義深刻。這些文章,歷經大浪淘沙,綿延千古傳承,已經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千百年來,無論在文學創作上,還是在價值認同上,都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對于語文教材中的小古文,我們該以怎樣的方式打開,并進行文化傳承呢?
一、讀:讓小古文上口
讀,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切入口,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前提保證。離開了“讀”,所有教學活動就成了無本之木。小古文是語文教材中的一類文本,因其語言艱澀、節奏莫辨,其閱讀的要求和難度無疑很高。讓小古文朗朗上口,是學習小古文的敲門磚。
(一)范讀激趣
學生接觸小古文的機會較少,對他們而言,小古文讀起來還是有困難的。這時,教師的范讀就顯得非常重要。教師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范讀,再輔以肢體語言,往往能將學生帶入古風古韻之中,讓學生嗅到古文韻律之美,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小古文的濃厚興趣。如在賞讀《伐檀》時,教師可以這樣古韻古風地范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也許,學生在學習之前,根本不懂其意,但教師極具感染力的范讀,能將學生帶進那如泣如訴、如詩如歌的韻律美感中,讓艱澀的文字瞬間鮮活起來,使學生閱讀、探究古文的欲望和興趣被激發出來。
(二)自讀釋疑
文言文的基礎是先秦口語,受《四書》《五經》等經典古籍的影響,古人在撰寫詩文時,有刻意模仿《四書》《五經》語言樣式的痕跡,遣詞造句簡約精練,多義字、通假字、語氣字等層出不窮,這些給學生的閱讀帶來了不小的困難。因此,“自讀釋疑”這個環節是必不可少的,這個環節的中心任務是讀準字音、正確停頓、讀順句子、借助注釋初步讀懂文意。學習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列出“自讀釋疑”的自學提綱:(1)自讀古文,讀準每個字的字音,不錯讀、不漏字;(2)借助注釋或工具書先初步理解全文,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古文,注意對節奏的把握;(3)在不懂的地方做好標識,然后提出疑問。這樣的自讀釋疑,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明確了重點和方向,使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二、悟:讓小古文入心
入選統編版語文教材的十多篇小古文,都來自古代名家名著。這些名家名著,吐露著先人的思想精髓和崇高智慧,浸淫著他們高超的創作技巧,體現著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精準把控。因此,正確地引領學生在讀中感悟,學會與歷史交融、與古人對話,是小古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
(一)悟文本的創作環境
每一篇小古文的創作,都有它特定的創作背景和創作環境。這些背景和環境,是表達作者創作訴求的風向標。以《少年中國說》為例,這篇文章創作于1900年,當時正值八國聯軍入侵,這些入侵者無惡不作,落后的中國被洋槍、洋炮摧枯拉朽,更有不少麻木愚昧的國人散布“任何列強,三日內就可滅華”的悲觀言論。在這樣令人悲憤欲絕的環境下,為了喚醒民眾的愛國思想,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啟超憤然寫下《少年中國說》。對于這樣的創作環境,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悟透。悟透文本的創作環境,對學生感悟文本內容會起到推動、促進的作用。
(二)悟文本的內容情節
小古文,篇幅雖短,但蘊含的信息量很大。一篇寥寥數語的短文,翻譯成白話文后,篇幅會增多。那是因為古人在創作時,用詞造句講究簡潔凝練又不失靈動,言賅意遠。如《兩小兒辯日》區區106字,就呈現給人們極具畫面感的兩孩爭辯場面,而且給人們留下了懸而未決的答案和無盡的思考。理解小古文,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建構意象、豐盈想象。教師在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故事情節時,可以分兩步走:第一步,以點帶線。即抓住關鍵字,讀懂一句話。如《兩小兒辯日》中“及其日中如探湯”,“探湯”是理解本句的關鍵點,教師可引導學生將“探湯”進行擴句,“把手探進滾熱的湯里”,然后再引導學生思考把手探進滾熱的湯里,會是怎樣的一幅畫面。這樣,日中時分,太陽之熾熱,便躍然紙上。第二步,以線射篇。即讀懂每一句話,厘清文章的故事情節。在理解每一個句子后,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情節已經有了大致了解。接下來,教師趁熱打鐵,引導學生豐富想象,補充小古文中未曾言及的畫面,進一步豐滿課文的情節內容,如可以通過復述課文內容、講故事、分角色表演等多種形式,來達成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和情節的印記。
(三)悟文本的價值指向
入選小學教材的每一篇小古文都有鮮明的價值指向,有贊頌意志品質的《精衛填海》、有鼓勵思考探究的《兩小兒辯日》、有推崇精細觀察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只有引領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同時,明晰文本的價值指向,領會古人的創作目的,才能達成文本的教育功能。如筆者在進行《守株待兔》教學時,是這樣幫助學生延展的:
師:同學們,對照《守株待兔》,你發現生活中有哪些“守株待兔”的人和事?
生1:我爸爸在疫情時失業了,也一直不出去找工作,媽媽不斷地催他主動出去找工作,而爸爸說,吉人自有天相,會有人來找他上班的。我認為,爸爸就是在“守株待兔”。
師:那,怎么辦呢?
生1:今晚,我回家就和爸爸一起學習《守株待兔》,告訴他坐等收獲將一事無成,應該主動出去找工作。
生2:我爸爸更有意思了,隔壁的王叔前年買彩票中了三萬多元,于是我爸也效仿,天天去彩票站買票,他說,只要堅持就會中大獎。我認為,這就是“守株待兔”。
師:這個想法很有意思,你準備怎么做?
生2:我要告訴爸爸,幸福和財富是靠辛勤勞動得來的,天上不會掉餡餅。
小古文就像一面鏡子,面向過往,鑒知未來。悟透它的價值指向,教師就能指導學生價值觀的正確取向。
三、化:讓小古文生根
小古文言簡意賅,需要我們反復咀嚼、疊加消化。這也要求教師在進行小古文教學時,要通過誦讀、演示等手段,幫助學生吸納和轉化,將小古文植根于學生腦海中。
(一)誦讀:內化為神
小古文作為經典,對其反復誦讀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記憶力,還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對傳統文化的審美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誦讀,可以讓傳統文化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扎根、凝神。
教材中的文言文,文字凝練、節奏明快,課后習題中也幾乎對每篇文言文提出了“背誦課文”的要求。這提醒教師要盡量少講,讓學生以多種形式誦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喜好,“私人訂制”誦讀的片段;也可以在學生對作品的思想內容、結構層次、故事情節等全面理解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記憶模塊,由點到面地進行理解誦讀;還可以將在教育含義、藝術手法、結構特點等方面有雷同之處的小古文羅列在一起,進行比較型誦讀;另外,可以以班組為單位開展比賽型誦讀,以達到熟讀成誦、培養語感之目的。
(二)演示:外化為形
語文課堂上的演示,既是對文本理解的鞏固,也是對文本升華的創造。這種形式不但滿足了學生的表演欲望,而且讓小古文的精髓外化為形,可以將文本更加真切、立體地呈現出來。但小古文的篇幅短小、內容有限,如果照本宣科地演,會給人“剛開始就結束”的感覺。因此,劇本設計時,在保留原意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適當添加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適當地添加場景的設置。如《兩小兒辯日》,其中的人物除了兩孩和孔子外,教師還可以增加一些在辯論現場旁聽的觀眾,適當添加旁觀者的語言,如“對呀”“說得不錯呀”“很有道理呀”“我覺得也是”學生在表演時,往往會受到表演能力的局限,很難做到首次演出就很成功。這時,教師就需要帶領學生對首演做出科學的點評,并提出適合文本的修改意見,以力求再次演出的盡善盡美。如在《鷸蚌相爭》的課本劇表演后,有的學生提出:“我覺得蚌是沒有腳的,應該躺在地上演,而且要蜷縮成一團,這才像河蚌。”有的學生說:“我覺得鷸被河蚌夾著嘴了,說話的語氣不應該這么清晰,應該甕聲甕氣的。”還有的學生說:“我覺得漁翁看到鷸蚌糾纏在一起,應該哈哈大笑,然后說,你們兩個啊,全是笨蛋,這下,便宜老夫了。”……不斷打磨、不斷修改的小古文課本劇表演,才能被學生接受和喜愛,才能將文本的精髓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四、展:讓小古文放飛
“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是語文新課標提出的重要觀點。入選語文教材的小古文,都是千古傳承的精品。教師只有充分利用這些載體,激發學生古文閱讀的興致,打開學生古文閱讀的視域,生長學生古文閱讀的觸角,豐盈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認知,豐厚學生的國學根基,才能讓這些精品發揮最大的教育效能。
(一)歸類:拓寬閱讀視角
小古文學習不能拘泥于教材里的文本,要想讓學生學得廣博而扎實,教師應該在課內小古文學習的基礎上,適當地向課外延伸。小古文教學既要扎實用好教材,也不能囿于教材。教師要立足課內文本,拓展課外閱讀,盡可能創設適切的育人情境,浪漫引領,把學生的學習視野引向廣闊的文言世界,具體可進行比較性閱讀、同類性閱讀。
例如,《邯鄲學步》講的是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僅學不到別人的長處,還丟掉自己原有的本事。學完這一課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東施效顰》《鸚鵡學舌》等,讓他們進行比較、歸類。又如《楊氏之子》一文選自《世說新語》,《世說新語》中還有類似的諸如《管中窺豹》《孔融認親》等文章。教師可帶領學生一起閱讀,去追溯更多的文化典故和成語故事,讓學生在持續的文化熏陶中學做有智慧的人。
(二)改寫:加深文本理解
“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學習完小古文后,為了增強學生對古文的記憶和內化吸收,教師可讓學生在理解領悟的基礎上,將之改寫成白話文。教師要求學生在原文的基礎上,增加自己合理的想象,發表自己獨特而又理性的觀點,用平時積累的美詞金句,將小古文改寫成小故事,講給家人聽;改成小劇本,演給別人看。這樣,不但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寫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還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同時也把知識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
小古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讓學生原汁原味地接觸小古文、了解小古文,通過“讀、悟、化、展”四重奏,感知小古文的語言魅力,不斷深化對小古文的認知,教師便可幫助學生建立起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