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強
摘要: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拓展學生的整體思維,對于提高學生智力、促進學生多元化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文章分析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性,探討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缺失的現狀,指出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其思維能力;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促進其自主探索;增加課堂互動環節,激發其思維潛能;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能力;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培養其發散性思維。
關鍵詞:語文教學;思維能力;學習興趣;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1;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2-0056-04
思維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綜合力、比較力、概括力、抽象力、判斷力等能力。它是整個智慧的核心,參與、支配著一切智力活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拓展學生的思維,這對于增強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學生智力、促進學生多元化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對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進行探討。
1.提高學生智力
思維能力的核心是智力,因為一個人的思維能力越強,代表他的智力就越強。人們在思維活動中,是經過思考來解決問題的,這種能力反映的總體能力簡稱智力。語文是學生重要的啟蒙課程,語文課程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智力水平。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2.提高學生語言能力
思維和語言相互關聯,不可分割,二者的發展也是相互促進的。語文具有發展學生思維的先決條件,通過聽說讀寫訓練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種手段為學生創造溝通交流的機會,這樣能提高學生語言能力,讓學生學到知識、受到教育,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同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抓住鍛煉學生思維的機會,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進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3.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應用多元化教學模式,拓展教學內容和教學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多元化教學模式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語文教學內容的多元化。它是一種客體內容的多元化,教師可以從教材的內容、教學活動出發,從不同角度進行拓展。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又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基礎教育階段的教材結構和教材體系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個階段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理念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教師應用多元化教學模式,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二是指語文教學思維的多元化。這是一種主體的思維多元化,是為了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思維轉換能力。教師要應用多元思維來進行語文教學,以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展。
4.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雖然語文教學活動的主體表現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并以二者為載體展開內在對話,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處于教學活動中心位置的始終是學生,處于引導位置的才是教師。教師的主要工作在于編寫學案、編寫教案,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高效課堂中的思維訓練的設置,會讓學生終身受益,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并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這對于學生在以后的人生中感知自我、認識自我、表達情緒、進行語言發揮等,會有著一定的影響。這種高效的課堂,有助于學生勇敢地挑戰人生中的各種未知因素,開啟智慧,找準自己的位置。語文教師應當把邏輯思維訓練與語文知識內容不斷進行融合,把課堂當成是素質教育的載體,讓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積極展開討論,這是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造成現階段學生思維能力缺失的情況,并不是由一種原因導致的,而是有多種原因。
1.不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語文教學中,一些教師沒有預留時間和空間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沒有在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上給予更多的重視。而且在日常的課堂上,教師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按部就班地根據教學大綱的進度單純讓學生進行文章以及字詞的學習。這種簡單機械的教學方式,缺少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低下。
2.缺少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認識到,教學生語文就像帶領其走進知識的海洋一樣,沙灘上有各式各樣的貝殼,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去撿那些自己認為美麗的貝殼。學生撿貝殼就如其接受知識一樣,教師不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而應重點關注學生發現貝殼的能力。在學生面前,琳瑯滿目地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貝殼,學生要發現貝殼的美,感受貝殼的魅力,然后彎腰撿起,認真欣賞貝殼的內在美。這些就好比教師引導學生感受文章中一詞一句的精華,并且將這些精華內化到學生的大腦中一樣。因此,教師應當明確每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以及每篇文章傳遞給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是實際的語文課堂上,部分教師缺少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只讓學生進行大量的抄寫,并沒有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討論、去交流,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3.教學模式具有一定局限性
國家公立學校的教師一般流動性不大,在傳統教育理念下,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觀念都是教師講、學生聽。而進行教育體制改革后,新課改理念對教師的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年輕教師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會及時轉變教學模式。但是有的老教師對新思想接受能力較慢,加上不愿意改變,導致教學觀念仍然跟不上時代的變化。課堂教學模式提不起學生的興趣,久而久之,學生在課堂上也無法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例如,一些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仍采用傳統的閱讀、背誦、抄寫模式,這種方式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有一些老教師對多媒體技術使用不嫻熟,在課堂上不能豐富學生的認知,錯過了很多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機會。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其思維能力
從身心發展規律來講,學生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并且大腦思維非常活躍,教師應善于觀察學生在學習中的各種表現,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除此之外,學生學習知識一定是興趣在前、思考在后,教師要抓住這一特征,在課堂上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興趣,這樣才能讓學生啟動自己的思維和想象力,與文章進行良好的對話。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并且與語文教材配套的各種資料一應俱全,如圖片、影像資料、參考書等,教師應認真研究這些教輔資料,通過猜字謎、講故事、做游戲、角色扮演等方法,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其思維能力。
例如,教學《荷花》這一課時,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采用猜謎語的方法進行導入: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則謎語,比比看誰猜得又快又對。這個謎語是:一個小姑娘,長得很漂亮。身著白衣裳,站在水中央。搭配綠裙子,在風中蕩漾。學生經過思考之后,就能知道答案是荷花。然后,教師再引出今天的課題,與學生一起走進課文。再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教師在導入環節可以用故事的方法引出: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則故事,請大家認真聽。這個故事的梗概是這樣的:在抗日戰爭時期,我軍有一個特殊的連隊,在每天早上集合出操時,連長會點名,他首先會點到五個人,分別是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這五個人是沒有人回答的,但是每個戰士都會用心聽,當點到第六名戰士的名字時,才會有人回答。大家想一想,這是為什么?這是因為這五名戰士已經在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他們的故事已被后人廣為傳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狼牙山五壯士》就是描述這五個人的文章,讓我們一起看看究竟發生了什么。由此可見,教師通過豐富的導入形式,能迅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2.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促進其自主探索
當前,一些學生生活經驗少,對問題的思考沒有深度。而素質教育理念提倡教師應帶領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促進學生多角度、全方面地思考課文中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也應以提問的形式促進學生層層遞進地進行思考,使學生能夠透過文章內容看到背后的知識。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每個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是不同的,不能用統一的標準去要求所有的學生。同時,在回答問題時,學生的思路也可能與教師所設想的完全不一樣,教師應善于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若在文章中學生對某一句話產生質疑或錯誤理解,教師也應當重視引導的作用,巧妙指出學生的錯誤之處,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然后再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思維習慣,促進學生自主探索。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分析、互相幫助,進而提升全班學生的綜合能力。
例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周恩來總理在少年時代立下的宏偉志向,表現了他為國家和民族而奮斗終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可以先布置預習任務,由各個小組收集周恩來總理生前的偉大事跡,并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在正式上課時,每個小組選擇一名代表上臺展示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其他小組認真傾聽和補充。當各小組完成分享之后,教師再以同樣的問題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為什么要讀書?”有的學生回答為了取得好成績,有的學生回答為了將來找一份好工作,有的學生回答為了爸爸媽媽的理想。不管學生回答如何,教師都不做任何否定評價,直接進行課文的講解,等文章講解完之后,教師再向學生播放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影視資料等。這樣,能夠讓學生深刻領悟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性,從而促使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增加課堂互動環節,激發其思維潛能
傳統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在講臺上進行知識灌輸,學生在下面被動接受,一節課下來,師生之間很少有積極的互動,更別提進行討論和思考了。而在新課改理念下,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學生的課堂地位都發生了本質的改變,越來越多的教師也開始認識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而自己所需要做的是引導學生走進課文,通過閱讀學習,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由此可見,在課堂上增加良好的互動環節非常重要。除此之外,教師要認識到與學生進行互動并不是簡單的一問一答,而要遵循教學目標,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良好的課堂內容、高效的課堂互動為主。這樣,學生才能以主人翁的身份融入課堂教學中。
例如,在教學《荷葉圓圓》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初讀文章內容,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這篇課文中提到的一個圖形是什么?學生會認真回答是圓形。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除了荷葉是圓形的,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是圓形的?學生必然會踴躍參與,積極回答,如盤子、太陽、紐扣等。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表示鼓勵,然后在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下接著進行教學,課堂效果會非常高效。另外,教師也應注意,除了課堂上和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在課下也要對學生多加關注,通過與學生談話的形式,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家庭情況等,以全面了解學生的綜合水平,在課堂上及時調整教學計劃,科學選取教學內容。這樣,不僅能讓師生之間以好朋友的身份相處,而且能讓學生養成尊師重教的良好品格。
4.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能力
語文教學目標不僅僅是帶領學生學習基礎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如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等。要想讓學生深入思考文章的內容,就要讓學生產生疑問,這樣他們才會努力探索正確的答案,并逐步形成創新意識。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重視問題的設置和提出。提問題時,要讓學生多一些思考,而不是簡單地回答“是”或者“不是”,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另外,教師在課堂上除了向學生提出問題外,還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提問題。學生提出問題的角度,正是自己思考文章的角度,能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時間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學習方法就會在提問中慢慢形成。雖然學生喜歡新鮮事物,但是其提出的問題應具有正向的價值觀,這樣才能為其他同學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還應在課堂上為學生提問題留出足夠的時間,因為學生提問題需要一定時間的思考。教師要合理掌控課堂時間,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深入思考,主動搜索資料并找到答案,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有效提升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在課文講授之前,教師并不急于講解文章內容,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中國地圖,引導學生回答以下問題:誰能找到西沙群島在哪里?有誰去過西沙群島嗎?西沙群島有什么樣的特點?猜一猜哪處的風景最美麗?作者為什么要用“富饒”來形容西沙群島?這幾個問題的提出,能很好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的難題。學生在地圖上找西沙群島的過程,也是對中國廣袤領土認識的過程。即使沒有去過西沙群島,也能在地圖上看出西沙群島四面環海,想象出這是一些非常漂亮的島,臨海的地方物產極其豐富。當然,學生也可能會提出疑問:為什么島上物產豐富?每個島上都是這樣嗎?針對學生的問題,教師應做好足夠的準備,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5.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培養其發散性思維
語文教材多數都是文字較多、圖片較少,僅僅靠閱讀文字,學生很難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并且學生年齡較小,理解事物一般需要借助直觀的圖形或其他媒介。了解到這些特點時,教師在課堂上就要多使用多媒體等,或者使用教輔工具、材料制作一些教具,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不斷豐富學生對課堂內容的認知。
例如,《烏鴉喝水》這篇寓言故事,文中用大量的文字描述了故事的內容,只有少量的圖片。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圖片,以看圖說話的形式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說一說圖片上發生的故事以及故事的后續是如何的。看圖說話是學生喜歡做的事情,他們會發散思維,大致描述出主要內容。然后,教師再用問題進行總結,如烏鴉最后喝到水了嗎?是怎樣喝到水的?你通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學習到了什么?這樣的問題既能對文章進行總結,同時也會引發學生的思考。在語文教學中,寫作是必不可少的內容,但是一些學生在寫作中會有缺少寫作素材、無法構建寫作思路等方面的問題。針對這些現象,教師應創新寫作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聯想等方式有效進行寫作。又如,在講解節日的寫作內容時,因為許多學生都知道“五一”國際勞動節、“六一”國際兒童節等節日,教師可以采用逆向思維,讓學生自主設立節日,并說一說該節日的具體風俗有哪些。若學生沒有思路,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農民伯伯辛勤播種的圖片,學生就會有感而發,假設出播種節、豐收節等,并說明這些節日主要是慶祝播種和豐收。這樣一來,不僅能多角度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能促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約束自己的行為,養成節約糧食、愛惜糧食的美德。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其思維能力;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促進其自主探索;增加課堂互動環節,激發其思維潛能;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能力;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培養其發散性思維。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宋小玉.語文閱讀教學中思維能力培養的策略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0(12).
[2]蘇榮耀.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J].教育評論, 2000(01).
[3]尹強.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課外語文, 2017(24).
[4]周俊峰.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初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22).
[5]張可增.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思維能力培養探究[J].吉林教育,2010(34).
[6]王孟海.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陜西教育, 2017(05).
Explo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in Chinese Teaching
Zhou Yongqiang
(Shangying Primary School, Shangying Township, Lintao County, Gansu Province, Lintao 730500, China)
Abstract: Teachers use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to expand students overall thinking,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lligence and promote students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in Chinese teaching, probes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ents lack of thinking ability in Chinese teaching, and points out that teachers should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expand their thinking ability; inspire students to think from multiple angles and promote their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increase classroom interaction and stimulate their thinking potential; encourage students to question boldly and cultivate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using multimedia intuitive teaching to cultivate their divergent thinking.
Key words: Chineseteaching;thinkingability; learninginterest;ability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