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洪亮
摘要:初中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過程中,“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屬于重要內容之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能夠將其有效地融入到教學實踐中去。語文說明文教學中“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培養,要把控說明文教學原則,彰顯語文本色;關注文本語言特質,提高教學針對性;倡導精細化品讀,彰顯說明文語言魅力;強調語言實踐運用,增強語言運用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說明文教學;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實踐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5-0126-03
說明文教學應側重語言分析,借助課內與課外語言實踐,結合以往閱讀形成的積累,讓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運用規律,形成語言認知經驗,真正理解說明文的學習價值。本文分析說明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從把控說明文教學原則、彰顯語文本色,關注文本語言特質、提高教學針對性,倡導精細化品讀、彰顯說明文語言魅力,強調語言實踐運用、增強語言運用能力等方面,對語文說明文教學中“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的培養進行探究,以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凸顯語言文字的內涵與價值。
當前,初中語文說明文教學還存在以下問題。第一,說明文教學活動處于陳舊的狀態,語言評析公式化傾向比較嚴重。例如,以《中國石拱橋》教學為例,教師讓學生簡述說明文語言特點,將其歸結為:準確簡明、形象生動、條理清晰,之后就讓學生在文章中尋找能夠體現這樣特點的語句。很明顯,看似語言評析版塊,但實則是在套用公式去尋找語句,難以體現語言教學的價值,學生的語言思辨能力也難以得到鍛煉。第二,說明文教學存在偏頗現象,不重視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鍛煉和培養。例如,教師在對說明方法進行講解時,會涉及舉例子、分類別、打比方、列數字、作比較、下定義、畫圖表、作詮釋等,多數情況下都是在文本中去分析,很少讓學生仿照對應的語句來進行語言架構,這樣就不利于學生語用意識和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造成上述說明文教學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為教師教學版塊設計存在偏差,有的是因為教師對于語言建構和運用素質培養存在偏差,這些偏差會影響說明文教學中融入語言建構與運用。依照新課改要求,初中語文說明文教學需要融入核心素養培養理念,由此架構更加理想的說明文教學格局。因此,語文教師需要以正確視角去審視學生語文素養與說明文教學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實現說明文教學內容和方式的優化。
新課改對初中語文說明文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生語言建構和運用素養的培養成為說明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語文教師要提高思想認識,采取有效措施,以確保在說明文教學中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得到培養。
1.把控說明文教學原則,彰顯語文本色
在說明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讓學生關注文章的表達形式,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知道怎么去閱讀說明文,還知道怎么去寫作說明文,依靠這樣的方式,確保學生語感得到培養,切實進入到語言建構與運用的狀態。為此,教師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以教語文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注重說明文語言教學。針對當前說明文閱讀教學去語文化的問題,教師需要以理性的視角去看待,確保可以回歸語文教學初衷。例如,在《大自然的語言》教學中,教師沒有必要去引導學生思考每一句諺語背后的物候現象,或在課堂上羅列很多物候知識,而應該引導學生了解這些知識是如何概括的,這些文章內容是如何篩選的,這些語句是如何做到生動準確的,是如何體現出作者嚴謹科學精神的。同樣,在《大雁歸來》教學中,教師也不能將焦點放在研究大雁遷徙規律上,而是要引導學生掌握文本結構,思考說明文語言是如何做到趣味性和生動性融合的,從而在語言感知的過程中,正確理解作者對動物對自然的熱愛之情。第二,改變教課文的思路,進入到用課文教的狀態。教課文,就是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而用課文教是以課文為載體,讓學生掌握對應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確保學生能夠做到舉一反三。例如,在《夢回繁華》教學中,教師要改變教課文的思路,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教學目標的優化。要使學生能夠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層次、順序、條理,揣摩語言特點,領略畫作之美,進入審美鑒賞的狀態。第三,改變關注說明文知識的傾向,將重點放在學習語言上,設計更多的語言應用、語言賞析版塊。以《大自然的語言》教學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理解語言特點,將其界定為生動想象、靈活有趣。比如,在閱讀到“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鑒賞,這是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將大地作為人來描述的,呈現了萬物復蘇的景象。需要注意的是,在語言賞析或應用的過程中,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需要得到尊重。因此,教師要創設良好的交互平臺,引導學生討論交流,不要總是習慣性地去主導,而要注重發揮引導效能,這樣才能確保說明文教學朝著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方向發展。
2.關注文本語言特質,提高教學針對性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說明文,有著不同的語言特質。因此,在語言建構和運用素質培養過程中,教師要對文本進行合理挖掘,找到文章的教學點,確保可以做到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優化,這樣才能使得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說明文的語言,從而進入到更加理想的語言運用和建構環境中。為此,教師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關注文本內容的挖掘,實現教學內容的優化。例如,在《大雁歸來》教學中,教師可將其作為事理說明文,也可以將其作為一篇科學觀察筆記,文章語言風格比較靈活生動。在教學這篇文章之前,教師可翻閱奧波德的《沙鄉年鑒》,文章字里行間流露出作為一名環保主義者對土地的深情,表現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全新思考。在這樣的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可引入對應的文本素材,確保學生可以進入到更加充實的語言環境中,以加深學生對文章語言特點和風格的理解。第二,設計主要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界定說明文的教學重點。以《蘇州園林》教學為例,文章使用變化多端的語句、凝練雅致的用詞進行說明,改變了大家對于傳統說明文的看法,使得說明文也有很強的畫面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設計主要問題,比如,在閱讀到4自然段至13自然段時,教師設計的問題是:請選擇一個形容詞,放置到園林建筑或園林藝術前面,以園林設計師的身份,將建筑設計特點介紹給游客。這樣的問題能迅速將學生引導到語言鑒賞、語言運用的版塊中去,使得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素質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發展。第三,圍繞說明語言,設計合作學習任務單。在說明文語言特點分析、語言風格感知、語言鑒賞的過程中,教師可巧妙地將合作學習教學法融入其中。教師在設計合作學習任務單時,要確保將說明文詞語使用、說明文句式使用、說明方法使用等都融合進去,這樣才能進入到更加理想的語言感知格局。
3.倡導精細化品讀,彰顯說明文語言魅力
說明文語言對于嚴謹性和準確性要求很高,這就需要學生能夠進入到精細化品讀的狀態,這樣才能更好地體會到說明文語言的魅力。因此,在說明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切實關注精細化品讀版塊的設計。
第一,選擇特定的片段進行品讀賞析,使得學生能夠感知說明文語言組成的獨特性。以《蘇州園林》為例,文章中有很多用詞都十分凝練和準確,比如“俯仰生姿”“重巒疊嶂”等。這些詞語都有著很強的表現力,在準確說明與生動描寫之間做到游刃有余,在豐富敘述與精妙議論中融會貫通,這些都可以成為學生語言鑒賞評析的重點。第二,鼓勵學生揣摩辨析、深刻理解說明文語言表達的準確性。以《中國石拱橋》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揣摩語言特點時,可鼓勵學生使用刪詞法或換詞法來進行語言剖析。在對比分析中,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語言的精妙。比如,在“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的語句中,使用了“肩”這樣的詞語,較好地詮釋了對應的位置關系,這就是形象化語言的魅力。第三,巧妙使用對比閱讀的方式,確保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語言建構的形象性。也就是說可以尋找兩篇類似的說明文,鼓勵學生在對比閱讀的過程中,從多個維度去思考不同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和風格,從而理解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形象性。例如,在閱讀《中國石拱橋》一文時,教師可將《恩施州的風雨橋》引入進來,鼓勵學生對這兩篇說明文進行分析。在對比中,學生能感知到說明文語言準確性和形象性,體會到說明文語言的生動、鮮明、準確,從而進入到理想的語言建構和運用素養鍛煉中去。
4.強調語言實踐運用,增強語言運用能力
說明文教學中,語言建構與運用素質的發展,必然需要優化對應語言實踐運用版塊,這樣學生才能進入到說明語言使用狀態,從而進入到語言運用能力提升的格局。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在說明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關注實物練習,引導學生使用說明語言進行表達。例如,在完成《中國石拱橋》教學后,教師可引入張家界觀音大橋模型,大橋上部分是橋跨石砌板肋拱,基礎為沉井挖空空心樁,讓學生認真觀察,嘗試運用說明語言進行介紹。學生在仔細觀察模型后,開始思考如何介紹,如何組織語言,這樣就可以將語言輸入轉變為語言輸出,由此進入到理想的語言建構和運用的狀態。第二,關注課堂有效銜接,確保實現讀寫的有效融合。也就是說,在說明文語言解析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閱讀版塊轉移到寫作版塊,自然進入到理想的語言素養發展格局。例如,在《蘇州園林》教學中,教師可設計任務型語言綜合活動:借鑒本文先總說后分說的寫作手法,撰寫一段文字,介紹你看到過的公園或建筑,要求抓住主要特點,能夠進行有條理的敘述,不少于300字。綜合性語言活動設計,可以切實保證文章閱讀與寫作融合起來,架構更加理想的語言交互格局,引導說明文教學朝著高質量的方向發展。第三,合理布置作業,確保作業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將作業版塊作為語言建構和運用素質鍛煉的重要節點。例如,在完成《夢回繁華》教學后,教師可布置以提升學生讀寫能力為重點的作業:如果你在張擇端的畫卷中,請你以一名解說員的身份,向游客介紹京城汴梁的繁華景象。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說明文教學不僅要將焦點放在內容的理解上,還要關注說明文語言架構特點,在深度理解的基礎上進入到語言賞析、語言應用、語言比較、語言辨析中去,確保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得到培養。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結合說明文語言特點和風格,做好多方面的語言歸結,創設更加理想的語言運用和鍛煉環境,培養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為學生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高和鳴,張原.基于語言體悟的說明文課堂教學建構例談———以教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三篇說明文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 2019(29).
[2]徐潔.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課程整合實施方法探析[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7(04).
[3]吳菁.語言建構與運用在語文教學中的實施[J].語文教學與研究, 2021(06).
[4]姜樹英.提升“語言建構與運用”核心素養的閱讀教學探究[J].廣西教育,2021(05).
[5]虞艷田.言語之難: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教學問題[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06).
[6]楊蚯鵬.語言建構與運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內涵淺析[J].語文教學通訊,2019(10).
[7]孫振坤.“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J].語文世界,2018(01).
Explo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Languag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Literacy in Chinese Expository Teaching
Yuan Hongliang
(Baisha Middle School, Shanghang County, Fujian Province, Shanghang 364205,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core competence, "languag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literac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which requires teachers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it into teaching practice in teaching design. In the cultivation of "languag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literacy in Chinese expository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control the principle of expository teaching and highlight the nature of Chinese; pay atten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xt language and improve the pertinence of teaching; advocate fine reading and highlight the charm of expository language; emphasize the practical use of language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language use.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expository teaching; core competence; languag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practicalapp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