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馥利
(西京學院,陜西西安 710123 )
“互聯網+”時代造就了多樣的教育技術,促進了混合式教學方法的轉變,也造成了諸如“視頻灌輸”“機械式翻轉課堂”等錯誤傾向,淺表性教學、表演性教學魚龍混雜在各種先進的教學技術中。只有把握深度教學的本質意義才能夠在新時代的教學中深入育人之根本。
“互聯網+”時代需要教育者首先厘清深度教學的知識定位。深度教學的知識觀是教育學立場的價值性的知識觀,它注重學生內在的成長與發展過程。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本質上講是學生通過教學活動認識知識的符號表征,并通過生活經驗與社會活動體驗知識背后的意義世界,然后反求諸己,再通過理解、反思、探索,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這個精神世界中,德性與智慧將不斷幫助學生自我生成新的知識。深度教學關注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構建、價值內化與能力生成,因此,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注重知識的社會應用性及與學生的文化交往性。在教學中設計促進學生求知的認知情景,將知識置于社會文化活動中,拓展學習邊界,使知識最終內化為學生自身的文化覺醒和生命體悟。
深度學習就是學生在相應的知識情境中通過主觀能動性將客觀知識加工成個體成長的意義成分的過程。教學應該重視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使枯燥乏味的知識在有組織有計劃的教學情境中煥發新的光彩。當前,很多教學實踐片面跟風混合式教學的新技術,將深度學習異化成了學生在線的隨時隨地學習或簡單機械的課堂翻轉。深度學習不是教師提供給學生的機械流程,不是技術的堆砌。正如郭元祥所說:“深度學習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對知識進行的‘層進式學習’和‘沉浸式’學習”。學生對于知識的深度學習是帶有人類情感意志的活動,要求教師不僅要分析研究教學過程,還要分析研究學生、教學現有的環境等,將知識與社會文化相聯系,激發學生的心智力量,引導學生將學習融入社會、文化、生活,真正達到深度學習的效果。
視傳專業必須修正以往的教學模式,探索設計教學的深度廣度?;旌鲜浇虒W模式,因其對“互聯網+”的適應性,以及其對個性化與創造性知識習得與生成的適用性,使其與視傳專業教學改革的核心需求十分契合。
(1)混合式教學任務難以指向明確的教學目標
大多專業課程的線上教學僅僅是傳統教學的補充,線上只是堆積課后學習資料的倉庫,并未被合理納入整體的教學設計;缺乏線上與線下的搭配融合,更沒有提高學生主動性的激勵措施。形式化的課外“活動”不僅沒有補充課堂教學,反而成了學生的負累,學生在不斷內卷的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中,逐漸模糊了學習的目標,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意義也逐漸淹沒在應付各種學習要求的疲憊中。
(2)缺乏混合式教學活動設計,學生難以達到深度學習狀態
自媒體的迅速發展,涌現了五花八門的設計類教學短視頻,這些短視頻似乎比學校的專業教學更吸引人,學生樂于用碎片時間去刷這樣的短視頻。當然,如果是在有系統的知識基礎上,只是用碎片時間去補充知識漏洞,延伸知識邊界,當然是好的。但是,很多同學卻舍本逐末。因為,他們越來越對課堂教學的生硬形式感覺到厭倦,越來越沒有耐心應付學校教學的傳統套路。另一方面,短視頻沒有系統的理論架構和基礎的知識邏輯,有時反而會誤導學生,消磨學生的學習意志。因此,視傳專業迫切需要改變現階段生硬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用有趣的教學活動組織教學。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注重學生情感與社會文化背景的分析,用具有存在感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內生力,促使學生沉浸式學習。
(1)方向明確的教學目標設計
目標設計是后續一切教學活動設計的基礎,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目標設計卻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混淆;教學目標不明晰,不能將知識、能力、情感分別對待;教學目標缺乏層次架構,區分不清低端與高端目標、結果性與過程性目標。
設計教學的核心目標,首先要分析學生的核心需求。要針對一個專業、一門課、一節課、一個單元中學生的需求與教學內容的關系進行逐層分析,總結核心目標。在教學目標的具體制定中要明晰知識與能力的關系,明確區分知識建構與能力生成在目標制定中的不同。
視覺傳達專業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其與商業、傳媒業的高度融合使其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培養高質量的視覺傳達人才,要將其知識素養深入到美學、設計學、計算機科學、傳播學等領域;將知識學習深入到意義構建,讓學生從理解知識到能夠將知識系統化的整合,構建自我認知;將能力生成與實踐結合,與創新創業結合;以塑造社會主義勞動的價值觀、完善學生自我發展的核心素養的為視覺傳達專業培養的最終目的。
就一門課、一節課或一個單元來講,要首先分析其基本知識點構成,然后根據學生的學情與需求,分析其內容組織,最后依據前面的綜合分析,分層確立教學的知識層面目標、能力層面目標和價值層面目標。以視傳專業課程《標志設計》為例,在設計其教學目標時,可以首先調研學生對于商業中的標志和社會生活中的圖標的基本認知、需求與好奇心。在進行知識層面的教學目標設計時,以學生對傳統圖標設計的基本認知為基礎,以新媒體圖標設計在商業、傳媒中的新表現、新構成和新技術為拓展來設計教學目標;在進行能力層面的教學目標設計時,將技術與藝術、視覺與商業及傳媒的結合作為衡量學生能力的標準,將新媒體標志設計中圖形元素的構成、科技的運用、傳播的構思作為能力提升的關鍵;在進行價值層面的教學目標設計時,融入團隊意識、創新創業素養的培養,將提高學生的社會文化認知作為教學目標設計的根本。另外,知識、能力、價值三個層面的目標設計,彼此間有一定的基礎和促進作用。即扎實的知識層面目標設計能夠促進能力層面目標的達成;明確的知識與能力層面的目標設計也能促進學生反思,并促進價值層面的教學目標達成。因此,在設計這三個層面的教學目標時,要綜合考慮其中的內在聯系,將知識、技術、社會、文化的聯系點作為其目標推進的關鍵。如圖1(知識、能力、價值三層教學目標)。最后,在對知識、能力、價值三個層面進行教學目標設計中,還應該考慮每個層面所針對的教學過程,區分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教學目標的不同的表述,對于理論教學目標應該采取終結性的考核標準來定義,對于實踐教學應該采取過程性的考核標準來定義。

圖1 知識、能力、價值三層教學目標
(2)激發存在感的教學活動設計
在教學活動中激發存在感就是通過相關因素、資料、任務的介入使學生建立身份認同、刺激學生學習動機、促進學生深度學習。依據加里森等提出的探究社區理論,社會存在感是在社會化的教學活動中產生的。社會化的溝通、情感傳遞等使學生建立自我認同,增強自信,促進學生參與,激發學習動機。教學存在感是在及時的直接教學指導、支持、管理、評價中產生的。知識的有機組織、及時的資源支持和問題解決、多樣的評價和管理有助于引導學生有效學習。認知存在感是在綜合性、探索性的教學活動中產生的。認知存在感有助于學生領悟、反思,促進學生自我價值的生成。
馮曉英等提出的混合式教學的動態支架理論指出,在混合教學的前中后三個過程中,三種教學存在感對學生的支持程度不同,課程初期社會存在感的支持最強;課程中期教學存在感的支持最強;課程后期認知存在感的支持最強。下面就以探究社區理論模型和教學動態支架理論為依據,以視覺傳達專業標志設計課程為例,探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促進深度學習的教學活動設計。
課程初期的混合式教學活動以創設社會存在感為主,教學存在感為輔。由于課程初期學生容易產生陌生感和距離感,教師首先就需要創設社會存在感來打消學生顧忌,使學生充分融入課程和集體。標志設計課程一般是在學生學習過構成基礎、圖形設計、裝飾圖案這三門課程之后才開設的課程,學生對圖形有一定的認知;而且標志是與商業融合緊密的形象,學生在開課前對標志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標志設計課程初期學生的陌生感主要存在于其對教師的疏離感,以及標志設計與學生現有認知中標志的基本形象的差別所產生的疑惑等。因此,教師可以在開課前通過線上打招呼的方式,讓學生對教師有個初步的認知,可以通過教師的學識、人格魅力吸引學生;可以通過聊天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本課程的基本構成,課程基本內容以及目標考核等,讓學生在學習時有的放矢;可以出一兩個有趣的思考題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另外,需要在課程初期解決線上教學的技術問題,可以通過線下統一輔導或線上教學視頻,使學生初步解決技術障礙。還可以在課程初期建設設計小組,小組成員通過互助式學習、討論,建立初期身份認同。教學初期的教學存在的設計也是重要的。對于標志設計課程,課程初期創設教學存在應該將重點放在破除標志設計在學生現有認知中的誤區方面。教師可以創設探究性活動,讓學生根據現有認知,依據所給主題繪制標志圖形,然后再通過對比法使學生在課程初期就對標志的造型規則有一定的正確認知。用與學生生活經歷相似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也是初期教學存在創設的基本方法,比如,可以講一些有關標志的優秀設計和設計師,用偶像形象激發學生的行業自豪感。教學初期的認知存在影響較弱,可以通過與行業相關的案例解讀與討論,讓學生了解標志在行業中的運用,激發學習動機。
課程中期是知識和技能累積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學習的重點在于核心知識的吸收。這需要學生具備本課程的基本學習方法,有基本的分析解決本專業問題的素質,能夠進行探究性的自主學習活動。這個時期三種存在感都對學生學習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其中教學存在感最強,認知存在感其次,社會存在感最弱。此階段教學存在感的創設主要以引導性的活動和學生協作性的活動為主來安排教學。教師要有機的組織知識點,并用引導性的教學案例或活動,使學生主動參與、有效學習。比如,在講解標志設計的造型特點時,可以將標志造型與三大構成中點線面的不同關系分別來剖析平面標志、立體標志??梢园才虐咐v解活動,讓學生根據標志設計的知識點,分析商業案例的設計方法、特點等??梢栽谥v標志創意和圖形抽象時,引入頭腦風暴小組活動,促進學生將生活經驗與情境轉換為創意圖形,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課程中期,認知存在感是學生進行知識建構的關鍵,也是深度學習的關鍵,此期間應該設計更加適合探究的活動。比如,動態標志教學,可以采取翻轉課堂,事先提供動態視頻,讓學生在線自學,課上讓學生通過演講分析動態標志,然后教師結合基本視覺設計原理延伸向動態設計方法。為了增強學生的探索意識,還可以將作業布置為設計競賽項目,通過競賽主題的探索、創意、實施,使學生更深入理解標志設計的應用。社會存在感的創設是課程中期幫助學生吸收知識,進行知識建構的有效方法,可以設計一些有趣、自主性強、參與度高的活動,通過同伴的關注和激勵,產生學生自身的效能。比如,在標志設計課程中可以設計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設計公司中從創意、策劃到設計、執行的不同角色。采取小組競賽進行互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梢越Y合線上討論和互評,避免線下學生放不開或緊張等情緒影響。
課程后期是學生能力高速發展,進行自我意義和價值生成的階段,認知存在感在此過程中對學生的影響最大。此時,綜合性的問題解決類的教學活動設計和促進反思的教學評價活動都是對能力生成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的。此類能力生成類的教學活動是學生知識內化與價值生成的關鍵。在標志設計課程中,可以通過舉辦作業展,促進學習。開展前,應提供必要的前期設計參考資料和相關展覽的組織和環境;創作期間應該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引導學生深入設計;展覽后,開展主題匯報,促進反思??赏ㄟ^評獎的方式,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對優秀學生給予肯定,對后進學生也要給予鼓勵,幫助學生建立自信,緩解壓力。在學生進行總結與反思時,及時給予知識點的補充和完善。課程后期的學習目標屬于高階目標,這需要教學存在給予更高的要求、提供更優質的條件、并且與實踐有更緊密的聯系。此階段的教學存在感可以通過實際的設計任務來創設,可以將終期作業布置成某企業的標志設計任務,或者將終期作業與大創項目相聯系。此階段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學存在的創設也可以通過線上補充的方式,通過線上學習資料和任務地提供,拓展學生學習視界。在執行實際項目時,學生可能會遇到很多難題,此時,也可以通過聯合企業導師,共同完成社會存在的創設,通過專業知識解決實際難題,以達到教學效果的高點。此階段還可以將地域文化融入標志的教學,提升設計的內在品質,使學生在設計中更深入理解傳統文化;可以將傳統文化與創新創業項目相結合,提高標志設計的創新性與文化性,提升學生思維能力,促進知識內化。
“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更要深刻理解學科知識的內涵及其對學生成長的意義,將知識教學與學生發展相融合;要深入研究學生的學習,將情感、意志、精神與生活、文化、歷史、社會相統一;充分利用時代賦予教學的環境、技術優勢組織教學,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實現自我的完善與超越;形成自我發展的核心素養。在設計語境不斷變化的視覺傳達專業教學中,教育者應該更新觀念,深入審視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關系;深入理解學生需求與教學目標的關系。充分運用視覺傳達專業的行業優質,將視傳專業教學內容、工具與現代媒體結合;將教學活動與社會文化結合,增強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藝術+技術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