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杰
(江蘇旅游職業學院,江蘇揚州 225000)
隨著我國宏觀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以及民族品牌的崛起、品牌意識的增強,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我國廣告行業出現了蓬勃發展的態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也為藝術設計專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同時產業結構的調整也為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提出新的挑戰。
藝術設計專業綜合性較強,融合“技術、藝術、人文”于一體,通過行業調研發現策劃和創意類崗位需求最大,占比過半,且對于綜合技能需求較高,需要懂市場、邏輯好、會分析、能創意、想象力與寫方案能力都要出色。因此分析得出藝術設計崗位所需具備的專業核心能力為創意、策劃、市場營銷、設計、消費者洞察等能力。同時藝術設計行業發展變化迅速,需要從業人員具有不斷學習,快速學習,把新信息的能力。因此自我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凸顯,不斷實現自我裂變,完成個人職業的不斷進階。而目前高校廣告設計人才培養以學院派為主,實踐能力不強、專業實踐經驗不足、脫離市場和行業需求,因此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顯得非常重要。
江蘇旅游職業學院藝術設計明確提出:以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職業道德,創新精神、工匠精神,適應掌握藝術設計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術技能,面向平面設計、廣告設計、包裝設計、媒體策劃、網頁美工領域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業能力,專業能力的設計、制作、創意、運維一體化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為主要目標。體現了在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指導下,藝術設計專業能夠以社會需求為目標、崗位技術要求為主線制定培養方案。同時以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為核心構建課程和教學體系,能夠滿足新業態下藝術設計行業對人才的需求。
藝術設計專業目前已構建了崗位能力需求為主的“產教融合、能力遞升、理實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產教融合”是指在教學工作中重視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打造多邊教學渠道,實現自身“多元主體”的轉變,提高教學工作質量。在教學中,進行校企合作、合作育人、合作發展。“能力遞升”是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遵循教育認知規律,構建從藝術設計職業基礎能力到崗位核心能力再到綜合能力的能力層級階梯上升的科學培養路徑。“理實并重”就是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擴大知識面;加強實踐教學,增長見識和膽識,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入學后,第一第二學期培養其職業基礎能力,第三四學期培養其崗位核心能力,第五六學期通過跟崗實習、頂崗實習培養綜合能力,并將校企合作、崗課賽證融通、創新教育、思政教育、勞動教育貫穿始終。
根據人才培養模式,藝術設計專業確定了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流程。從市場調研和專業定位到能力標準確定進而構建課程體系開放課程標準并付諸教學實施。并建立了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的總體框架體系,在培養實施的過程中構建了過程監控系統和質量評價系統,從而更好地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促進人才培養質量。具體設計思路如文末圖1所示。
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對照崗位能力分析,藝術設計專業構建了基于“基礎+方向+拓展”的模塊課程結構。基礎模塊分為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和專業基礎課模塊,方向模塊分為專業核心課模塊和綜合實訓課模塊,拓展模塊分為公共選修課模塊和專業限選課模塊。課程體系包含以平面設計方向為主,拓展了室內設計方向,多媒體設計專業方向,既有現代化綜合跨界設計制作的新發展,又有傳統藝術修養課程,專業方向之間有造型藝術的通識基礎,同時各門類對人才具體要求又各有側重,滿足新業態下設計專業的融合發展需求。
在專業核心課程開發過程中,通過組建課程建設團隊,調研核心課程,以崗位技能培養為核心確定內容,同時根據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構建學習場景,以校企合作項目為載體,以職業教育教學論為指導進行專業課程開發,形成課程標準,最終讓行業企業專家審閱修訂,具體示意圖如圖2所示。

圖2 課程標準開發示意圖
師資隊伍建設運行模式中,通過校企培養、社會引進、聘請三種方式形成由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兼職教師構成的教學團隊。實現造就名師、培養雙師、優化結構、提高素質。同時采用校內專任+產業教授雙帶頭人機制,學院將進行內培與外引相結合,打造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通過各項培養計劃,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明確培養目標和要求。著力抓好骨干教師的培養,積極提供各級各類業務培訓機會等。加速“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安排專業教師分期分批到企業參加頂崗實踐,鼓勵獲取技師、高級技師的資格。抓好青年教師培養,實施“青藍工程”,縮短青年教師成長周期,師資隊伍培養框架運如圖3所示。

圖3 師資隊伍培養框架圖
基于藝術設計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以生產性、開放性、共享性、綜合性、示范性為原則,進行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現有國示范重點建設的藝術設計創意中心、文創研發中心、影視后期制作實訓室、材料工藝實訓室、漆藝實訓室、陶藝實訓室等多個實訓室,能滿足藝術設計專業實訓需求和創新活動的展開。同時引企入校,建設校園工廠和名師工作室,將項目和企業文化引入學校,結合專業方向開展項目合作并促進人才培養,完善“產、學、研”結合的教學模式,使人才的培養與社會的用人需求無縫銜接。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通過校內工廠和名師工作室的項目,組建項目組,融合了數字媒體專業和工藝美術品設計專業的學生展開項目實訓,在此過程中一個跨專業,跨年級的專業團隊逐漸形成,該團隊先后參加揚州各類文創大賽,揚州園博會特許商品設計、世園會民俗村導視系統設計,幫助揚州地方特產進行視覺形象包裝設計。他們能夠根據項目動手實踐、獨立思辨、自求新知,不但通過設計服務地方品牌提升和經濟發展,而且通過項目團隊以點帶面提升了本專業學生整體的“擅創新、能設計”綜合技能。
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以賽促教”,通過各類專業競賽與其他院校切磋交流,提升教育教學水平;最終實現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市場人才需求的無縫銜接。教學團隊建設成績顯著,每位老師都能發揮所長,聚焦合力,打造標志性成果。科研方面,近三年在省級以上期刊共發表論文40余篇,主持或參與課題20余項,專業教師參加2021年江蘇省職業院校教學能力大賽獲一等獎;2021年江蘇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三等獎兩項;2019年江蘇省微課教學大賽獲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2020年紫金獎大學生作品大賽最佳人氣獎等多項專業競賽獎項。同時注意教學改革,打破以課程教學為主單一教學模式,創建線下工作室、線上教學平臺互補遞進的教學模式,促進“教”與“學”的持續深入;通過“課堂教學——工作室實訓——社會調研——展賽創新——項目實踐”等環節組成依次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一師一課”的教學成果展示機制,“以展促教、以教促學”;大力建設數字化資源課程,實現教學過程的持續化;同時構建模塊化教學內容體系,在課程教學與人才培養中嵌入行業企業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將1+X證書制度與課程教學結合,促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適應社會就業崗位的人才需求。
藝術設計專業以“傳承、培養、弘揚、應用”為宗旨,依托揚州廣電集團等多家校企合作企業,以校園非遺工廠、古琴產教研斫基地、運河雕版印刷技藝傳承與保護中心、金韻樂器御工坊有限公司,揚州工藝美術集團等多家非遺企業為合作機構,各方結合并利用優勢特長和自身資源,共同致力于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與研究,促進非遺產業升級。探索非遺文化創新發展的新路子。在學院內組建了工作室團隊,精心設計相關作品和相關非遺數字化傳承與傳播課程,形成校園文化與非遺文化的特色融合,2020年,工作室團隊孵化的《漆器傳承與發揚》項目獲江蘇省職業院校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
新業態下藝術設計行業對人才的需求變化迅速,亟待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以適應與社會用人需求無縫銜接。江蘇旅游職業學院的“產教融合、能力遞升、理實并重”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進行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今后將繼續堅持以生為本,進一步根據產業技術的發展,更新教學資源,提升實訓條件;增加校企合作的范圍和類別,提升產教融合的深度和廣度,助力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和產業的發展。

圖1 人才培養模式框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