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思群,朱建華,劉日斌,朱定和,張俊艷,葉俊
韶關學院英東食品學院(韶關 512005)
我國高校不僅要培養(yǎng)出扎實掌握專業(yè)知識的人才,更要培養(yǎng)出具有正確思想觀念、正確政治方向、遠大理想的祖國的建設者。如何能夠培養(yǎng)出這樣的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
“課程思政”不等同“思政課程”,也不等于“課程”加“思政”,不是在專業(yè)課程中剝出幾節(jié)課時講授思政內容,也不是增設教學活動或單純增加教學內容,而是要以專業(yè)課程作為依托,專業(yè)課程內容體系作為主線,專業(yè)課程教師作為主導,在對學生進行專業(yè)知識教學過程中,有機融入思政因素,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從而把專業(yè)課堂打造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換句話說,“課程思政”是要將專業(yè)課程內含的思政因素挖掘并展現出來,達成專業(yè)課程的素質目標,實現專業(yè)課程教學的知識學理性與思政價值功能性的有機統一,促使專業(yè)課程教學真正升華成為完整的課程教育[2]。因此,“思政”與“課程”的關系,不應該是機械組合而應該是有機融合。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課程思政”最大特點是融合性[3]。對專業(yè)課而言,沒有正確的價值引領,專業(yè)課程教學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導致專業(yè)課教學中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與價值引領相互割裂甚至背道而馳[4]。該文通過對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分析,擬從課程目標設置、教學設計、教學模式、管理模式等途徑實現課程思政“價值引領”功能,以充分發(fā)揮“糧油加工概論”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對課程思政的研究基本體現在觀點闡述、路徑或策略探討、實踐模式討論、價值分析等[5-6]方面。高德毅等[7]認為課程思政是發(fā)揮課堂育人主渠道的必然選擇。閔輝[8]認同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并從材體系建設、教學指南制定、課堂教學改進和教師素養(yǎng)提升等層面,提出課堂育人功能的實現途徑。孫杰等[9]認為教育部門和機構應利用各級黨委組織、教師黨支部和教師黨員的執(zhí)行力和影響力,鼓勵黨員發(fā)揮先鋒帶頭作用。陳曉玲[10]指出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性工程。課程思政建設應圍繞工作目標體系的制定、部門間的協作、團隊的建設、課程資源的挖掘和校園思政文化的創(chuàng)建等方面,逐步推進。其中,關于課程思政實踐研究報道較多。崔戈[11]從建設課程思政資源庫、打造示范課程、制定教學指南和培養(yǎng)專業(yè)化的課程思政教師隊伍4個維度介紹外語課程思政實踐經驗。方迪等[12]研究課程思政在工業(yè)設計專業(yè)導論課程中的應用,通過增加工業(yè)設計歷史、設計師工作的基本流程等課程目標,修改課程的教學大綱,根據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在課程的教授過程中,注重教學形式的多樣性,避免全堂講授,采用案例教學、課堂討論、有針對性地布置作業(yè)等手段開展有效的課程思政教學活動,保證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劉鵬[13]主要從教學內容的組織和構建、運用工程實例等方面著手進行“食品科學專業(yè)導論”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結果表明這些舉措更好地實現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梁鵬等[14]進行“食品工藝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實現課程思政效果的途徑有:(1)建立凸顯課程的“思政育人”課程目標框架;(2)“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下主要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方法;(3)“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構建“食品工藝學”課程思政元素教學融入設計表;(4)老師為群主的微信群、QQ交流群等課后交流方式;(5)情境教學和實物教學相結合,達到教學方式的隱性,思政教育的潤物無聲效果。
“課程思政”是高校課改的新嘗試,是“大思政”教學理念、學科德育理念、“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注重在授業(yè)中傳道,在教書中育人,強調以知識為載體來引領價值,達到一種潛移默化的教書育人效果。自“課程思政”教學理念提出并實施以來,在各大高校積極推行,在推行過程中尚存在亟待解決的共性問題:
(1)課程思政缺乏整體的規(guī)劃。課程思政的內容是部分教師將自身的體會融入其中,缺乏整體性、系統性,沒有體現在課程標準、課程設計中,缺乏教學方案的系統性。
(2)由于授課教師重視程度不足,導致沒有很好地衡量課程思政對食品專業(yè)學生理論技能培養(yǎng)提高的結果和反饋交流。
(3)教學手法單一。傳統的課程思政和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重“共性”,輕“個性”,學生被動思考,教育缺乏主動創(chuàng)新性,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因而學生的思想共鳴不足,思政教學效果不明顯。
(4)教師作為課程思政的組織者、傳授者,在整個教學起著無比重要的作用,由于任課教師多數是高校畢業(yè)即進入高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對政治、經濟及國內外形勢動態(tài)等方面信息的獲取多來自新聞、網絡,教師本身缺乏行業(yè)發(fā)展的切身感悟,會影響到課程育人資源的挖掘。
“糧油加工概論”課程思政個性問題:
(1)課程總學時有32學時,內容多而學時少,存在課程知識內容的傳授與思政的無痕對接問題,授課老師如何在保證完成教學內容的同時,切合時機引入思政?值得探索。
(2)課程由2~3名教師合上,就存在課程思政的片段性,缺乏整門課程思政教學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3)缺乏系統的、完整的融入思政元素的課程整體的教學設計。
(4)缺乏評價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反饋與改進機制。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工學類專業(yè)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結合起來,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工學類專業(yè)課程,要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yǎng)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fā)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課程教學是人才過程培養(yǎng)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育人的主渠道、主陣地。當代大學生的心理趨于成熟,此時也是其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15]。因此,在傳授“糧油加工概論”知識技能的同時,通過有意識地發(fā)揮“價值引領”功能,實現思政課程教學“知識傳授、能力提升與價值引領”3個方面的協同發(fā)展。
“糧油加工概論”課程可從6個方面挖掘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一是中華傳統優(yōu)秀糧油加工文化;二是勞動精神;三是工匠精神;四是創(chuàng)新精神;五是科學的實驗精神;六是樹立行業(yè)人物典型,激發(fā)學生對職業(yè)的認同感和自信心[16-17]。通過這些思政元素,實現課程與思政的有機融合,充分發(fā)揮課程育人的目的。
“糧油加工概論”主要從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3個層面展開課程教學工作(見圖1)。

圖1 “糧油加工概論”課程目標設置
根據教育部工程專業(yè)認證理念,要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學習產出為導向,教學要持續(xù)改進的機制。該課程每一講都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如表1所示。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線下主要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方法,以知識點為核心,舉一反三,引領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項目式學習,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團隊協作和溝通表達的能力。

表1 課程思政視角下“第五章淀粉生產”教學設計
多元融合混合式教學,提高“課程思政”的內在動力。在講授“第五章淀粉生產”時,教師從預期教學效果、評價或標準出發(fā),根據教學目標確定學生需要做出哪些表現,進而通過使用教材、PPT課件、PBL平臺等教學工具來設置課堂活動,同時教師需要不斷反思和分析如何讓學生完成預期學習任務、如何實現對學生目標能力的鍛煉、如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等問題。相比傳統的教學設計,課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學設計更加強調學生的學習效果。此外,教學團隊邀請食品企業(yè)一線技術人員,包括糧油技術人員、面制品生產技術人員蒞臨課堂,實際觀摩教學,并針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給予答疑,實現“學、信、用”的課程思政育人功能(見圖2)。課程團隊之間開展交叉授課,實現共同備課,共同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形成符合課程教學培養(yǎng)目標的育人體系,旨在使教學效果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

圖2 “糧油加工概論”課程的混合式教學
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時,充分利用學習通電腦端的分組任務PBL教學平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置現場提問、小組討論與課堂答辯等環(huán)節(jié),強化課程思政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在提升該課程的授課質量的同時,使學生學有所獲。
在課程的教授過程中,注重教學形式的多樣性,避免全堂講授,采用案例教學、課堂討論、有針對性地布置作業(yè)等手段開展有效的課程思政教學活動,保證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通過精心設計教學案例,在課堂上講授和學生形成互動,達到預期效果,如:通過山東魯花集團有限公司、益海嘉里投資有限公司典型產品的介紹,展示油脂工業(yè)的發(fā)展,效果良好;在課堂上通過設置討論環(huán)節(jié),不僅活躍了教學氣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學效果,如通過學生熟悉的產品的討論,通過討論前對產品所用材料、加工工藝的交代和講解,使學生意識到加工工藝對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有針對性地布置和課程思政有關的作業(yè),使學生在搜集資料完成作業(yè)的時候體驗到課程思政的相關內容,也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展示。
“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PDCA循環(huán)是將質量管理分為4個階段:計劃(plan)、執(zhí)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這個循環(huán)不間斷進行,每次循環(huán)都會解決質量管理中存在的部分問題,將未解決的問題納入下一個循環(huán),從而使管理質量不斷提高。大學生朝氣蓬勃、好學上進、開放自信,但是他們的人生價值觀塑造還尚未成形,他們的知識體系搭建還尚未完成,他們的心理情感還尚未成熟,思想容易波動,需要加以正確引導,及時糾偏。通過PDCA理論應用課程思政管理的全過程,可以有效改善課堂教學設計,及時得到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反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建設性方案,讓課程思政成為教師教書育人的自覺行為,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同行并重,實現思政課程顯性教育隱性教育的有機結合。
“糧油加工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應從韶關學院食品專業(yè)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通過制定融入思政元素的課程標準、多元融合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采用對分課堂教學的線上線下教學模式、不斷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點,及時開展教學反思,力行教師與學生并肩、教學與教育并舉、知識傳授與思想引領并重、課程的科學性與人文性并進,以期為專業(yè)課程由單純教學走向教育教學一體化提供啟示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