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偲藝,張琬佳,姜雨凡
(南京郵電大學,江蘇南京 210023)
促進國家、學校和學生的共同發展,是民族團結教育應有的價值追求。民族團結教育對于邊境少數民族學生起著凝聚中華民族認同感的作用。這一領域研究的主要任務和目標是進一步提高民族團結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建立和完善學校民族團結教育的理論指導體系,搭建各民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臺,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作為民族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教育則是最重要的一環。營造良好的民族團結氛圍促進各民族學生之間相互理解與認同,幫助學生形成與發展多元文化思想,促進中華民族團結?;诖?,文章選取云南省西雙版納州J中學為田野點,提出云南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團結教育OPIR課程模塊設想,將團結教育課程分為四個模塊:校本目標、直接課程、間接課程和隱性課程。
校本目標模塊是指導性模塊,具體以制度規劃的方式呈現,是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的目的及方向指導,也是實際過程反饋比較的理論框架,具有極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根據目標層次不同,校本目標分為三個方面,即教育部目標、實踐地區或學校的活動目標、課程目標。直接課程模塊是實踐課程模塊的核心,主要包括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規定的民族中學必須開展的理論課程、具有當地民族特色的“鄉土教材”和課程教學。結合對西雙版納J學校民族團結教育實踐,將直接課程分為三個主要方面,即基礎課程、鄉土教材和教師教學風格[1]。間接課程模塊承擔模塊運作的輔助作用,其主要通過學科滲透(政治、歷史和音體美小三科)和民族團結教育實踐活動兩種途徑發揮作用,因此我們將間接課程模塊的民族團結教育分為兩個方面,即其他通識課程滲透和實踐活動。隱性課程是實踐課程模塊的特色部分,其在學校政策、課程計劃上并沒有明確規定,卻是學校經驗中常規且有效的一部分,可以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細分為四個方面,即精神、環境、隱性教育及制度評價[2]。根據以上模塊構想,本文通過在中學的具體實踐,檢驗課程模塊的可行性和科學性,在此基礎上提出優化意義。
研究以西雙版納州(州內世居著13個民族,少數民族類型豐富)J中學在校學生為樣本進行調查。學校以“民族團結教育”為辦學特色,通過多種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促進教育教學質量大幅提升。
研究采用實地訪談和問卷調查兩種研究方式。一方面進行實地訪談,共訪談20名西雙版納J中學的學生。另一方面,通過方便抽樣對394名西雙版納J中學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392份,有效回收率99.5%。訪談和問卷調查中,各民族學生都有參與。
為更好地了解云南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團結教育總體情況,對調查變量中的校本目標、直接課程、間接課程和隱性課程這四個模塊的指標分別進行賦分和平均加權處理。各模塊指標從“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分別賦分為1-5分。每個維度程度判斷指標得分均以同等權重計算;隱性課程模塊判斷題與校本目標模塊多項選擇題答對一題得1分,最低分為1分,滿分為5分,平均加權時計為一題。即求得:

在調查中,對校本目標、直接課程、間接課程和隱性課程四個主要模塊的變量進行了統計分析,樣本容量為392。直接課程均值、間接課程均值、隱性課程均值和校本目標均值分別為4.20、3.92、4.65和4.54,各模塊均值與總均值均高于閾值3,民族團結教育總體狀況良好。其中校本目標均值最高,間接課程均值最低,且隱性課程均值高于直接課程均值。
根據相關性分析顯示,校本目標與直接課程、間接課程、隱性課程四模塊之間的相關性皆在0.01上顯著,相關性顯著。直接課程與間接課程相關系數、校本目標與隱性課程相關系數為分別為0.827和0.876,大于0.8,且相關性均0.01上顯著,說明直接課程與間接課程、校本目標與隱性課程存在高度相關關系;而直接課程與隱性課程相關系數、直接課程與校本目標相關系數、間接課程與隱性課程相關系數、間接課程與校本目標相關系數分別為0.717、0.706、0.660與0.661,皆處于0.5-0.8之間,呈現中度相關關系。
民族團結教育OPIR課程模塊中四個主要模塊聯系緊密,呈現顯著正相關關系。其中,校本目標、直接課程、間接課程與隱性課程四模塊之間的相關性皆在0.01上顯著,即相關性顯著。由此得出,校本目標模塊是宏觀制度,對民族團結教育開展起到了主導和調節的作用;直接課程模塊屬于核心模塊,以理論課程、鄉土教材、教師教學風格為主要內容;間接課程模塊承擔模塊運作的輔助作用,將民族團結教育與其他學科相融為主要的活動內容;隱性課程模塊起到環境驅動個體行為的作用,通過校園文化、制度等集體實踐激發民族團結教育的生命力和持續力。
在對不同變量做比較分析時發現,擬從自變量的民族、性別和年級中分別探究其在各課程均值上是否存在差異性,并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自變量在各課程均值的差異。分析結果均表明,不同民族、性別或是年級的學生在四個課程均值的數據表現上均呈現無差異性。但不同年級在各課程的均值情況具有差異性。首先,每組(初一至初三,三個年級為一組)的柱狀數據均呈現“凹”字形,即初二年級學生在各課程的均值均低于其他兩個年級,其余兩個年級各課程均值差距微小;其次,初一年級的間接課程均值最高;除此之外,在直接課程、隱性課程和校本目標課程的均值比較中,初三年級課程均值高于其他兩個年級。
“民族林”和民族文化墻、民族聯誼晚會、少數民族課間操、民族文化手抄報占比大,分別占比22.4%、14.2%、13.7%和13.6%,是學生較認可的活動形式。而民族攝影繪畫活動、民族手工制作、民族知識競賽和民族樂器演奏占比小,分別僅有5.7%、7.5%、9.6%和13.3%,認可度較低。聯誼晚會、課間操、手抄報等這類活動形式比知識競賽、攝影繪畫活動、手工制作這些活動形式更受學生歡迎。
從活動形式的開展次時長、參與規模、活動內容范圍和難易程度幾個方面分析學生的選擇,我們可以看出聯誼晚會、課間操和手抄報這類活動開展次時長較短、學生參與規模體量大、活動內容屬于常規范圍、易操作易吸引大眾,這類活動形式屬于大眾參與型;而知識競賽、攝影繪畫活動和手工制作這類活動開展次時長相較于大眾參與型活動長、學生參與規模體量偏小、活動內容主要屬于小眾興趣范圍、要求一定的特長優勢和知識儲備,屬于個性培養型活動。但并非表明學生一定認可大眾參與型活動而排斥個性培養型活動,而應從兩種活動形式的特點出發,對口培養不同學生的實踐能力,豐富民族團結教育實踐活動。
由相關性分析可知,校本目標、直接課程、間接課程與隱性課程四模塊之間的相關性皆在0.01上顯著,即相關性顯著。研究運用的校本目標包括教育部總體目標、課程教學目標與活動指導目標,囊括了宏觀、中觀、微觀的目標建設[3]。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校本目標在模塊體系中發揮導向作用。就其本身而言,校本目標具有支配教學實踐活動的內在規定性,起著指導和調節教學過程的作用,是學校對民族團結教育課程設計的基本依據。直接、間接和隱性課程等民族團結教學活動都是作為手段、途徑,圍繞著校本目標來進行和開展。首先,發揮直接課程的核心作用。其是溝通間接課程與隱性課程的橋梁。同時直接課程起到系統性傳遞知識的作用,通過教與學有機互動,幫助學生不斷內化理論知識。其次,間接課程承擔模塊運作的輔助作用。正式課程和非正式課程相互聯動、相輔相成。因而,間接課程與直接課程搭配使用,對直接課程的效果起輔助作用。第三,發揮隱性課程的積極作用,從制度構建、政策導向、課程目標等方面為直接、間接課程的開展營造民族團結氛圍。基于校本目標的指引,三種實踐課程相輔相成,構成實踐模塊交互作用機制。
從年齡階段來看,初中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這個時期身體和心靈發育階段的主要特點是身心發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經歷復雜發展又充滿矛盾的時期。俞國良等人在其對初中生心理健康結構與特點的研究中發現,在自我維度和心理方面,初二學生與初一、初三學生差異較大[4]。由此可以解釋民族團結課程模塊中,初二學生在三種類型課程模塊方面反饋效果較之初一和初三學生的效果存在明顯差異,而初三年級學生各課程模塊效果良好。
根據J中學課程設置情況分析,一方面相對于已經結束直接課程有近一學期的初二年級學生來說,直接課程的內容主要對初一年級學生進行教授,便于其對書本知識內容的熟悉及掌握;另一方面相對于初二年級學生的課業量來說,一年課程屬于基礎性知識積累和學習,這個階段初一年級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校本課程學習,并通過隱性課程氛圍影響及校本目標指導,表現出民族團結教育課程中直接課程、隱性課程和校本目標良好的反饋效果。初二年級學生課業相對初一年級學生更為通識化,在其他通識課程進一步學習過程中,對民族團結知識與其他通識課程進一步融合理解,在這一階段民族團結教育的間接課程發揮了主要作用,由此表現出民族團結教育課程中間接課程的積極反饋,體現出一定的階段性效應。初三年級學生經過不同類型課程的學習實踐,其行為和知識達到相當程度的統一,表現出該年級段的學生具有良好的民族團結素質和行為。
綜上,民族團結課程的設置應遵循課程開發的先后銜接及內在邏輯性原則,充分考慮到學生循序漸進的心理特點,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并重,重視學生民族團結實踐,有效改善民族團結教育效果。
從學習階段來看,中學生正處于備戰中考的關鍵階段,面臨較大升學壓力。這類活動時間、成本低,益于學生在緊張的考試科目學習之余,放松調節并開展民族團結活動。同時課間操、參觀“民族林”和聯誼晚會這類活動門檻低,學生掌握學習快,方便學校統一管理監督,利于全面推廣。因而,中學生更加青睞“民族林”和民族文化墻、聯誼晚會、課間操、手抄報等民族團結教育活動。
在民族團結教育“OPIR模塊”中,間接課程可以重點開展此類師生喜聞樂見的民族團結活動。而民族攝影繪畫活動、樂器演奏、手工制作和知識競賽等活動,對于學生素質要求較高,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基礎和充沛的精力、金錢成本。這類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具有小眾性、針對性的特點,是培養學生特長和自信心的重要途徑。在民族團結教育推廣中,應促進活動形式多元化,讓攝影、繪畫、樂器演奏和手工此類課程融入中學課程,培養學生興趣,做到真正將民族團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