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倩,韓彥芳
(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四川德陽 618000)
信息化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結合現代教學思想和理論,開發教學資源,優化教學過程,改革傳統的教學理論、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教學方式。
教學有效性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獲得的積極的預期效果[1],即教師與學生的能力是否得到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化教學課堂的關注點從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及推廣轉換到關注通過運用信息化教學之后教學效果是否得到提升,教學是否達到有效性,進而通過診斷出“有效性”程度,可進一步督促教學改進,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高職教育重心在于學生技能的培訓,專業課程的設置具有較明顯的職業導向,普通學制為三年,3+2的學制為兩年,大一著重于公共課程的學習,大二重心在于專業課程的學習,大三上期是專業課程的學習及畢業設計的完成,大三下期進行頂崗實習。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貼合就業市場的需求,所以大二至大三開設數量較多的專業課程,在學習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在眾多實現信息化教學的專業課程中如何突出重圍,讓教師、學生各方面得到提升,實現教學有效,這就要求我們首先需要針對高職院校的信息化教學有效性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其影響因素存在多樣性及特殊性,且各個因素之間也存在關聯,所以通過分析發放并回收的640份學生調查問卷,以及75份教師調查問卷,再結合軌道工程課程針對影響因素進行篩選,確定從教師、學生、信息化技術環境、課程知識四個方面進行影響因素分析。
進入信息化教學時代,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傳統教學模式被打破,課堂教學的重心逐漸由教師為主轉換為以學生為中心,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功能的弱化,反而對教師提出更高要求[2],信息化課堂的有效性,不在于信息化技術本身,而在于信息化技術運用的方法,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有效性的影響分解如下:

表1 教師的影響分析表
學生作為信息化課堂教學的受眾主體,學生個體差異是影響信息化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通過前期問卷調查統計發現,目前“00后”高職院校的學生存在自主意識強、喜好通過動手的方式學習知識,但自律性較弱,對所學專業及未來迷茫的現象,他們是矛盾的個體。同時,目前高職的招生渠道主要有高考、單招、技能高考等,學生文化基礎、專業基礎及學習習慣均存在差異,分班并未按照招生渠道進行,所以同一班級內學生的基礎差異較大,這些均會對信息化教學的效果產生影響,具體分解如下表:

表2 學生的影響分析表
能夠實現信息化教學,首要的條件就是具備信息化技術環境,而高職教育著重在于技能的培訓,實操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對于鐵道類專業的學生,具有實操性質的虛擬仿真操作實訓室以及鐵路演練場是至關重要的外界影響因素,具體分解如下表:

表3 信息化技術環境的影響分析表
課程是專業課或者是基礎性課程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同時教學內容的難易及教學目標的細化分解等也影響信息化教學的效果。

表4 課程知識的影響分析表
即使進入信息化教學時代,大多傳統性的教學依然依靠最終量化的期末成績來評估有效性,即期末成績的及格率、優秀率等高,則判定教學有效,反之則低效或者無效,存在其合理性,因為成績從某些程度上確實能反映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但同時也存在較大的片面性[3]。例如從軌道工程課堂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問卷調查分析高職學生的學習特性,發現高職學生的學習自律性及主動性普遍偏低,唯及格論普遍存在于學生中,且目前我學院專業課程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占比基本為3∶7或者4∶6,目前信息化教學出現了兩種極端現象:其一是不重視課堂教學的過程性考核,或者過程性考核中渾水摸魚,依托教師的期末復習,期末考核前突擊記憶,造成及格率升高或者高分率提高,但實際的技能與素養并未得到提升;其二是重過程輕結果,過程性考核盡力拿滿分,但終結性考核得分40分左右即可及格,學生大多關注點在于是否會掛科,而并非技能或知識的獲取及提高。
基于以上情況,作者對應軌道工程考核方式為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提出有效性評價體系也分為兩部分,即過程性有效性評價與終結性有效性評價。過程性有效性評價旨在注重每堂課的教學過程的有效性,終結性有效性評價指通過期末考核的學生的平均成績、及格率及優秀率等評估有效性,再將兩部分的評價結果匯總分析得出軌道工程課程信息化教學有效性。因此,必須建立基于影響因素的多維度多主體的信息化課堂的過程性有效性評價體系,保證評價結果的公平性、準確性、有效性。
教師與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進入信息化教學時代,教師的引導作用與學生的中心作用具有同樣的地位,教師的引導與教學是否有效,學生的職業能力與素質是否得到提升等,均是我們判別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同時信息化技術環境是否有效使用、是否促進課堂教學及促進信息化教學競賽參與度與獲獎度等,所以信息化技術環境有效性也成為評價主體之一,打破唯教師論唯成績論的評價模式,建立多維度的有效性評價體系[4]。
過程性有效性評價應是貫穿每堂課全過程,在不同的教學階段,針對三個評價主體設立相對應的評價指標,根據專家打分結果教學團隊評估權重,詳見表5,評價等級采用“不合格”“一般”“良好”“優秀”四個等級。一堂課的全過程可分為課前、課中、課后,教學流程為課前利用在線課程平臺推送課前調查及課前任務;課中由課初的基礎知識喚醒及本次課重難點說明,到知識技能、素養的教與學,再到課末的本次課知識重點總結;課后為知識延伸學習。

表5 過程性有效性評價體系
說明:表中并未將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展開,需任課教師授課前進行展開。
終結性有效性評價即整個課程結束后教師、學生及信息化技術環境的有效性評價,如下表。

表6 終結性有效性評價體系
以軌道工程為教學實驗先鋒,于2020年秋期選擇鐵工04班為軌道工程教學實驗班,通過嚴格執行信息化教學設計及有效性評價體系,分析得出學生技能與理論知識掌握程度提高幅度均在20%以上,學生的總評成績良好及以上達38.23%,及格率達100%,并且通過最后的學生評教結果,課程教學得到學生的一致認可及喜愛。課程教師團隊整體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迅速成長,教學責任心與教學激情也得到提升,并分別于2019和2020年度以軌道工程課程為基礎參加教師教學能力大賽,均獲省一等獎。線上資源2020秋7個授課班級訪問量達到31 844,訪問時長78 802分鐘,2021年春6個授課班級訪問量達25 068次,訪問時長109 513分鐘,線下鐵路及虛擬仿真實訓室完善進程加快,資源使用頻次增多。
2022年春期軌道工程課程進入第三輪信息化課堂教學,教學體系基本成型,但學科前沿知識及學生的學情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年均在發生變化,且目前體系中權重的賦值更偏主觀性,所以評價體系及權重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及時進行調整,促進教師團隊信息化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