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輝
廣東東軟學院,廣東 佛山 528225
隨著信息技術時代的迅猛發展,大數據的內涵與體積持續擴大,應用范圍愈來愈廣泛。目前,大數據已然滲透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對人們的生產、生活與工作等產生了深遠影響。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大數據思維下的學生管理出現了巨大變化,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學生管理逐漸成為民辦高校的主要發展趨勢。
大數據,英文名稱為big data,mega data,指的是從網絡多層次視角對海量數據信息進行收集與整合的技術,具有顯著的實時性特征。從技術視角去看,大數據和云計算息息相關,分布式云存儲、數據庫與處理技術是開展數據信息搜索的重要依據。[1]現階段,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信息流通廣泛,人類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社會形態。與20世紀相比,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頻率增加了近20倍,現代人一周所能獲得的信息量相當于古人一生所能獲得的信息量。與此同時,大數據是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背景下產生的,一些學者將這些數據與一個能量巨大的油礦進行比較,并根據油的性質對大數據進行分類,如將儲量豐富、油品質量高的油藏與價值高的大數據信息進行比較。
一是大容量。大數據具有突出的大容量特征,這與越來越多的數據產生源密不可分。隨著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普及與應用,使得數據產生的難度不斷降低。[1]例如,電子政務、數字圖書館等各種新系統的不斷誕生,使得各種類型的信息中心與數據庫遍布世界各個角落,并產生了容量極大的數據群;
二是多樣化。大數據時代的數據格式具有鮮明的多樣化特點,涵蓋了視頻、音頻、模擬信號、文本等多種類型。[2]與此同時,數據的來源也愈來愈多樣化,不單單從組織內部運作環節誕生,而且也從組織外部誕生;
三是快速性。與傳統數據挖掘技術相比,大數據處理技術的優勢就在于快速度。一方面是數據的產生速度快,甚至于一些數據屬于爆發式的產生;另一方面是數據的處理速度快,無論是大數據的流處理模式還是批處理模式,目的與功能都在于快速處理數據。
民辦高校學生和普通高校學生一樣,入學之后通常需要經過心理轉型期。這些學生自尊心比較強,渴望得到支持與認同,慣于獨立思考,具有較強的自我責任感,對于新生事物樂于接受,對未來生活滿懷憧憬,愿意通過學習與深造不斷充實與提升自己。但是,由于自我經歷、學習環境等方面的不同,導致民辦高校學生存在較大的思想壓力,自信心也明顯不足。一方面,高考失利挫傷了自信心,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因而在學習或生活中更為期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對于他人指出的問題或不足比較排斥。然而,由于自身知識視野十分有限,導致其在學習層面取得突破或跨越的可能性較低,這就極容易讓民辦高校學生陷入死循環模式之中,進而對其生活、學習等產生消極影響。[3];另一方面,社會對公辦高校和民辦高校的不同對待與看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民辦高校學生的自信心,容易產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各種因素相互交錯,造成民辦高校學生的內心十分矛盾,既有強烈的成才夢想與遠大抱負,也有對現實的畏懼、不自信等,既需要老師的教育與指引,卻又不能對自身問題進行正視與積極改正。
民辦高校的大多數學生往往協調能力、活動能力、組織能力與動手能力等比較突出,尤其在藝術、體育等方面具有特長,但在進取精神、刻苦鉆研、學習能力等方面比較薄弱。從學習目標設定、對待學習成績的態度、面臨突出問題這三個角度對民辦學生展開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如下(如表1所示):

表1 民辦高校學生學習目標設定、對待學習成績態度、面臨突出問題調查表
從表1可知,民辦高校學生的學習態度普遍比較端正,對學習的重視程度較強,有通過努力提升成績的訴求。從學習目標的調查數據來看,民辦學校學生更現實,對于學校要求愿意服從,目的在于順利取得畢業證與學位證。與此同時,部分民辦學生追求自我全面發展,重視心理素質、社交能力與專業技能的提升,為步入社會奠定基礎。由此可見,民辦學校學生的主觀愿望還是很好的,但實際上相當一部分學生的成績和綜合表現卻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自律性較差,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4]一方面,不能堅持學習,慣于“臨陣磨槍”,遇到挫折容易自暴自棄;另一方面,對各種活動過分熱衷,顛倒主業與副業,耽誤了最佳學習時間。
與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相比,民辦高校學生的思想更為活躍,熱衷于參加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擅長表現自己。這種活潑、張揚的個性特征,一方面有助于民辦高校學生更快在校園生活中尋求到歸屬感與認同感,從而使其更好地融入大學生活之中;另一方面也易于讓民辦高校學生養成急功近利的心理,缺乏實干精神。[5]同時,民辦高校學生的自我個性比較突出,也很喜歡凸顯自己,這就導致其比較難以參與集體性活動。另外,由于民辦學校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在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同,造成彼此情感交流、心理溝通等難度系數較大,導致部分學生的抗挫折能力較弱,這對其學習生活都會產生一定消極影響。
一是增強大數據學生管理意識。信息化時代要求民辦高校學生管理者將大數據理念科學合理融入到學生管理過程之中,并能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數據信息技術對學生管理模式進行創新,進而將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作為學生管理活動的新方式。二是增強學生管理方式的創新性。民辦高校教師必須突破傳統的學生管理思維束縛,在學生管理過程中合理融入視頻、故事、聲像或圖片等現代化管理手段,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活潑性、趣味性與多樣性,激發學生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積極主動性,深化其對學生管理工作的認知與理解,提升民辦高校學生管理質量與實效。[6]三是樹立數據收集分析理念,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人性化的學生管理方式。摒棄傳統憑個人經驗開展學生管理工作的習慣,要充分運用數據“說話”,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民辦高校學生數據進行收集與整理,并及時跟進數據變化,通過對比分析得出引起數據變化的各方面因素,從而為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供翔實的參考依據,深挖學生的真正需求,促使學生管理工作更科學、更高效、更具針對性,有助于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增強學生的學習力與創新力。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隊伍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其中,較強的大數據處理意識與能力正是當前多數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的薄弱點,因而引進并構建一支高素質、高水平、能夠滿足大數據工作所需的學生管理工作隊伍,是我國民辦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這就要求民辦高校學生管理人員要深入了解大數據技術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價值與意義,并具備較高的大數據敏感性,可以積極主動進行大數據采集、分析和整理工作。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還要具備一定的大數據應用與處理能力,利用一切機會自覺學習有關大數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各民辦高校要重視學生管理工作者的大數據技能培訓任務,定期舉辦大數據知識講座、大數據技能實訓等活動,助使學生管理工作者快速適應大數據時代工作步伐,并掌握必要的知識和素養,提升大數據應用能力。此外,民辦高校還可以通過“引進來”方式,快速組建一支專業的大數據學生管理團隊,專門負責學生數據采集和分析工作,以保障民辦高校學生數據管理平臺的正常運轉。
大數據環境下,網絡已成為現階段人類開展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尤其是大學生群體更是青睞于網絡溝通方式,該網民群體也是占據了較大比例。然而,網絡作為一把雙刃劍,需要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充分利用網絡加大與學生的溝通,并借機引導其合理應用網絡。一是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要發揮網絡的輔助性工具作用,以校園網為立足點,積極開展網上教育、學習與生活服務,促進網絡交流渠道的暢通無阻,及時回復并解答學生的各類問題;二是對學生實施網絡道德規范教育與網絡技術教育,圍繞學生慣常使用的微博、微信、QQ、論壇等網絡平臺,校方要及時發布與更新有關正確價值觀、思政等方面的內容,積極引導學生養成辯證看待各種網絡信息、積極健康地參與網絡討論等良好習慣,培育其養成正向的網絡道德意識、依法上網意識、道德感及責任感;三是構建專業的學生管理網絡平臺,能夠有效促進數據信息的共享,實現網絡學生管理信息的精準化推送。新時代背景下的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通常需要借助于計算機、博客、微博、微信等新興載體,因為基于大數據的信息采集及借助云計算進行的分析更具科學性,能夠幫助學生管理者更深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與認知學生的思想與行為。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技術、人工智能、互聯網技術以及物聯網技術等在各行各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尤其是在大數據技術不斷普及的帶動下,民辦高校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學生管理工作中已成必然趨勢,甚至教育信息化已成為當今高校辦學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而學生管理工作作為民辦高校的重要工作內容,要求各項工作與時俱進,做到傳統管理與信息化技術管理的高度融合,從而實現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更加便捷、高效與規范,最大限度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