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盛
(桂林市第十七中學 廣西桂林 541002)
2007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以及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中都提出,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是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要求實施好體育課程和課外體育活動,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嚴禁擠占體育課和學生校園體育活動時間。同時強調“加強家庭和社區的青少年體育活動,形成學校、家庭和社區的合力。家庭教育對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起關鍵作用。學校、社區要和家庭加強溝通與合作,組織開展多種多樣的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家庭、社會形成科學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方式”。由此可見,體育教育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
家校聯動是現代體育教學活動的發展趨勢,學校與家庭形成教育共同體聯合承擔對學生的體育教育,學校負責向家長和學生傳遞體育鍛煉的重要意義,傳授和指導家庭體育技能與技巧;家長作為學生在家的體育學習和運動鍛煉的監督者,同時家長適度參與到學校體育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中,從孩子第一任教師的角度與學校一起承擔學生的成長教育。21 世紀,人類正以驚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時代,“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不僅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強身健體、提高中小學學生身體素質是我國的教育方針,并提高到戰略地位。同時,也是青少年體育教育所需要解決的迫切問題。當前,網絡化為家校聯動體育教學模式的搭建,提供了實踐基礎,中職學校應研究如何利用互聯網進行假期家校聯動,使學生在校外時間中自覺參與體育鍛煉活動,增強自身體質。
1.2.1 強化鍛煉,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體質狀況和勞動觀念仍然不樂觀。在中職學生中,普遍存在“一弱四差”的現象,即體質弱、文化課基礎差、心理素質差、勞動意識差,動手能力差。在很大程度上,家庭教育缺失造成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認知不足,由于家長的認識、監管不到位或放任自流,學生放學后和在漫長的寒暑假期,整天沉迷于玩手機、打游戲,致使身體素質下降、視力減退,勞動觀念缺失,身材肥胖等。中職學校常規的體育課程強度不能滿足學生的鍛煉需求,因此學校體育組應進一步挖掘小長假、寒暑假學生居家鍛煉課程價值,開發適合學生的鍛煉項目,以家庭作業形式做好體育課堂的延伸。聯合家長設置連續、固定的學生體育鍛煉時間和監督機制,由量變到質變,促進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升。
1.2.2 家庭互動養成健康的生活和運動習慣
體育的本質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抗壓能力。體育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傳授體育與健康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方法,通過科學指導和安排體育鍛煉計劃,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增強體能素質,提高綜合職業能力,養成終身從事體育鍛煉的意識、能力與習慣,提高生活質量,全面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以及提升其社會適應能力。在假期中,大多數學生作息時間紊亂,日常的體育鍛煉不規律,教師應與家長互動,發揮家長的督促力量,讓學生在假期內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自覺參與體育鍛煉,與家長共同完成體育鍛煉內容,感受運動的樂趣,由被動、應付轉變為主動、愛好運動,形成快樂運動的家庭教學模式。
在此次課題調研過程中,以廣西中等職業學校為研究對象,發放《關于中職學生節假日體育鍛煉的調查問卷》,隨機抽取全區14個地市的60所中職學校,共發放1026份問卷,全部回收,均為有效問卷。
2.2.1 調查法
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家長和體育教師對家校聯動體育教學活動的一些體會和感想,掌握學生、家長和體育教師在家校聯動體育教學活動中的實施情況,為該文的理論進行佐證。
2.2.2 訪談法
約談和訪問部分學生、家長和體育教師,了解他們在家校聯動體育教學活動實踐中的執行情況,并收集他們的看法和建議,為該文提供依據。
2.2.3 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 17.0 統計軟件對問卷信息進行數理統計和分析。
該研究立足于廣西中職學校體育教學現狀,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能力,以及教師經驗、校內外教育資源狀況等,深入挖掘家庭體育鍛煉中的教育價值,充實假期家校聯動體育活動內容,搭建多層次教育合作模式,進一步將家庭教育引入中職學生的體育教育中,多方互動為學生創設豐富的運動體驗平臺,大力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與主動性。
參與問卷調查的1026名學生中,女生有297人、男生有729 人,占比分別為28.95%和71.05%。從年齡分布(見圖1)來看,16 周歲以下的學生有129 人,16 周歲的學生有403 人,17 周歲的學生有326 人,18 周歲及以上的學生有168人。

圖1 參與調查的中職學生的年齡分布情況
從圖2來看,利用常用軟件QQ和微信的人數分別為233 人、320 人,占比分別為22.71%、31.19%;使用釘釘的人數最少,只有17 人,占1.66%;使用其他運動軟件、直播平臺等方式進行鍛煉的人數最多,為456人,占44.44%。從中分析可得知,學生樂于選擇常用、專業性強、有吸引力和互動性的平臺進行鍛煉。

圖2 參與調查的中職學生喜歡的鍛煉軟件
從圖3 來看,每天能堅持參與體育鍛煉的人數為240 人,占23.39%;每周參與3~4 天體育運動的人數為429人,占41.81%;每周參與1次體育運動的人數為223人,占比為21.74%;剩余134名學生幾乎不參與體育運動,占比為13.06%。

圖3 參與調查的中職學生日常體育運動頻次
從圖4 來看,經常參與體育活動的人數占比為13%,間歇性參與的人數占比為87%,即經常參與的人數為133人,偶爾參與的人數為893人。從中也反映出學生在假期中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自覺性不高,對體育強身健體功能的認知有待提高。

圖4 參與調查的中職學生節假日體育活動情況
總體來看,中職學生假期參與體育活動存在參與性不夠、認識性不足、熱情度不高等現實問題,這些問題或許與中職學校現行的體育教育模式單一,重說教,內容簡單重復,忽視了學生個性品質及社會性的發展,忽視學生主動積極參與運動以及他們的快樂感幸福感普遍缺失存在一定的關聯。作為體育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有效利用體育運動促進學生體格、人格、品格向好發展,樹立“健康第一”認知意識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該課題實踐過程中發現,由于體育教師通常同時負責3~5 個班級的教學工作,假期中教師要實時統計學生的居家體育鍛煉情況,并與學生溝通,需要運用互聯網技術,依靠軟件提高工作效率?;谠撗芯康恼{研,在假期,有利于桂林市旅游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創建“健樂美”家校共育APP 網絡專屬平臺,進行家校體育教學實踐,這個平臺設置了同步課堂、教育微課、電臺、銜接教育、心理輔導、在線咨詢、家校溝通、家長關注、經驗分享及數據管理等多種功能,平臺上儲備的微課,可以滿足學生、家長碎片化學習和個性化指導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健樂美”家校共育APP 網絡專屬平臺,建立了家長學習課程、學習考勤等積分管理制度,并根據家長完成線上、線下課程學習情況生成學分,學分可作為評選優秀家長及學生積分入學的重要參考。當今時代,學校和家庭都無法獨立完成育人任務,家校共育必將成為教育常態和基本模式。
此次課題研究中,桂林市旅游職業中等專業學校通過微信公眾號、QQ 群、釘釘等網絡平臺定期向家長推送體育教育資源,包含國家的體育政策,鍛煉對于孩子成長的益處,居家體育鍛煉的課程內容,鍛煉項目等,向家長宣講家庭參與體育教育的重要性。體育教師針對家長體育專業素養現狀,為家長制作體育運動技術指導培訓視頻,包含了體操、跳繩、仰臥起坐等項目的動作要領、注意事項等,用視頻加語言講解的方式做好家長的技術指導,確保家長有能力評判和檢驗學生的鍛煉質量。
同時,開發家庭體育網絡課程,實現課程內容的綜合化和模塊化,做好課時量和運動量設計。課程設置包括視力、體力、肺活量、速度、靈敏、體育精神、健美、家務勞動等主要內容,并創新性地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愛黨、愛國、愛人民、尊老愛幼、守法等思政課)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衛生教育,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及易操作性。這進一步加強了家長對孩子在假期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性認知,體育教師與家長及時溝通學生的每日鍛煉任務完成情況,要求學生在家庭體育鍛煉時,量力而行,適當按照學生的身體素質調整家庭體育鍛煉目標和運動量。
該課題調研的學生年齡段多處于16~18 歲之間,該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喜歡挑戰、超越自我,因此體育教師利用體育項目的特點,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他們的心理、情緒特征設計適宜的運動實踐教育模式,以參與性高、趣味性和互動性強的教學內容開展實施。通過互聯網平臺建立公平、透明的評價激勵機制,發揮家長監督促學的本位功能,對表現優異的學生及家庭頒發榮譽證書。具體實施措施有:將“體育健體美體課”“家務勞動課”“社會公益課”等設定每日的必修課和選修課,根據學生、家長的打卡形成日積分、假期總積分的積分制度,在學生中進行評先評優,選出“體育積極分子”“最美假日學生”。另外,設定導向性的評價,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中職學生假期在家的體育鍛煉變成一種日常習慣,每天拿出一小時進行鍛煉,潛移默化中提高家長、學生對家庭體育運動的精力投入。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學校有限的體育教學和活動不能保證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體育鍛煉目標的實現。在當代體育教學新課程理念下,只有構建家校聯動機制,才能全面地培養中職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才能實現身心健康發育,身體綜合素質提高。該研究基于中職學生的體育意識薄弱,參與興趣不高等現狀,對假期家校聯動的體育教學模式實踐進行探討,以期促進家庭參與學生體育鍛煉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