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昂 周錦佳 孫 芮 柳志軍 王迎超
(中國礦業大學 力學與土木工程學院 江蘇徐州 221000)
隨著我國創新創業教育(雙創)、“雙一流”大學建設進度的不斷加快,及高校國際合作交流的不斷深化,高等教育對具有國際化創新意識以及全球化視野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大的挑戰[1]。并且,教育全球化的趨勢下,面對“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教育的國際化辦學能力成為國內高校學生培養教學的重點之一,并成為高校重要的發展戰略之一[2]。相關部委部門也對此發布了相關意見方案。教育部等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該意見對營造主動對外開放的國際化培養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國務院于2015年下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希望高校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并且加強與國際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的實質性教育合作,能夠營造良好的國際學術交流和學習的氛圍以及科研環境。因此,全英文教學是讓高等教育走向國際化的必要過程,也是國家培養具有全球化視野、繼承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目前,已有不少學者對高校課程國際化方面進行了研究實踐,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郭培榮等[3]研究如何通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進行全英文課程體系的改革研究。康若祎等在課程建設組織模式等方面進行實踐。林雄超等在傳統教學中引入雙語教學進行探索。吳萍萍等研究了課程內容建設和教學方法改革。按學科、成體系地做好高水平全英文課程的建設能夠進一步提升高校學生培養質量。我國全英文教學建設過程中面臨著不同的難點挑戰。首先,在課程的設計上,要以學生為中心,并以學生的學習成果來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絕大多數高校的全英文專業課程針對的學生主體仍然是本國學生,由于學生整體英語水平的限制及不同學生的英語水平具有差異性,全英文教學的情況比較復雜。其次,教師隊伍的配備相當于傳統課程有更高的要求,而且在專業課程選擇上,高校應該慎重選擇適合從傳統教學到全英文教學過渡的專業課程進行全英文課程建設。最后,是教學內容和教材的確定需要以專業知識的傳授作為最主要的課程目標。對于課程的執行過程,可以采用漸進式進行過渡,從而提升整體教學效率。而對于課程的考核,教師應該在考核學生時有意識地增加其專業知識掌握程度的考核比重,而對拼寫、語法等反映其英語水平的方面適當降低標準,使用多次、多種手段的過程式結構化考核方式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更為科學。全英文專業課程有其難點,但也有優勢。難點在于可能存在的一定程度語言障礙,特別是學生的接受程度;優勢在于英文對一些專業詞匯更加準確透徹,易于理解。同時,由于英文表達所需時間更長,因此全英文專業課程不能是相關中文課程的直接翻譯,要求授課內容更加精煉和重點突出。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雙創背景下“軌道交通橋梁工程”全英文課程建設策略,闡述了“軌道交通橋梁工程”課程特點及全英文課程建設所遇到的突出問題,進一步提出課程建設意見,首先要對課程性質、教學資料進行思考,由于英文表達所需時間更長,要求授課內容更加精煉和重點突出,進行軌道交通橋梁工程全英文課程教學資料的編建;其次,課程建設應當在結合英文教學特點的同時,充分了解學生需求,創新教學形式,開展基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全英文課程改革。
當前,全英文教學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全英語教學是一項全新而復雜的教學模式,該類教學模式面臨一些瓶頸問題。通過調研,制約與影響全英文教學的因素主要包括語言障礙、師資水平、學情水平、教學方法與教材選擇等因素。調查顯示,超過六成以上的學生認為語言障礙是造成阻礙的主要原因;超過五成的學生因師資、學情水平不盡人意在專業學習上慢步前行,主要包括師資不穩定,教師以及學生本身英語水平不足;部分學生認為教學方法以及教材不適合當前的全英文課程專業授課,導致授課內容大打折扣,與培養目標不匹配。根據軌道交通橋梁工程的課程特點,該課程的全英文教學主要面臨的問題如下。
由于國內外教育體以及工業技術與發展的狀況也不同,直接引用原版教材不一定適用于當下的學生,編寫適合國內學生的講義也有耗時長、見效慢等缺點,再加上上課講授內容有限、上課內容復雜難懂等種種原因,導致全英文教材的建設周期比正常教材相對較長。
此外,橋梁工程教材中涉及大量規范內容,與國外橋梁設計規范相比,我國規范在荷載效應、構件抗力的計算上還是存在差異,若在教學中單單以國外規范講解則不能做到對學生的有效教學,使學生混淆中外概念。因此,在全英文授課過程中,授課教師應強調概念差異性,從而達到預期效果。
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學生普遍出現聽不懂專業詞匯,缺乏英語運用能力、英文思維方式和英語交流能力,這是受制于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學生之前接受的都是被動式學習,在聽說方面尤為缺乏練習,此類學情水平參差不齊最終造成全英文課程上授課的效率低等問題。與此同時,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并不注重英語的應用,認為與此相比專業更注重于邏輯思維運用和工程實踐,從而應付英語類教學。在英文課堂中,學生聽不懂全英文講授的專業知識,要求教師多次重復講解,閱讀英文教材速度慢,影響課程既定教學任務的完成。
全英文課堂對于當下學生來說,由于未進行系統化的課程教學、學生對專業詞匯過于陌生、學生對單方面的課堂傳授存在較大的依賴性等原因,導致學生缺乏對課堂的興趣性和參與性,還有學習的自導性。此外,根據Hermann Ebbinghaus的“遺忘曲線”和“間隔效應”,除非有意識地復習所學的材料,學生往往在幾天或幾周內對新學到的知識記憶減半。因此,單一的課堂教學達不到理想的教學和學習效果。因此,需開展線上線下混合交替式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加深學生對重點專業知識的記憶。
針對以上問題,本研究主要從全英文課程教學資料的編建、基于“線上”+“線下”交替混合式教學模式,以及全英文課程綜合考核評價體系的建立三方面開展研究。第一方面,主要包括全英文教材、課件、作業題庫以及試卷等;第二方面,主要包括線下全英文媒體教學、課堂互動,以及線下全英文慕課、專題講解知識點與英文試題作答等;第三方面,主要包括階段性考核以及最終考核。三項舉措相互支撐與促進。其中,全英文教材、全英文課件、全英文作業題庫等課程教學資料的編建支撐了“線上”+“線下”交替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運行。與此同時,以全英文多媒體課件與板書、全英課堂互動為主的線下教學和以全英文慕課、專題講解知識點及英文試題作答等形式為主的線上教學,又進一步促進了教學資料的編建和完善。最終,建立包括階段性考核和最終考核的全英文課程綜合評價體系,檢驗教學效果以及課程目標實現程度。
全英文課件、英文作業題庫以及英文試卷是全英文專業課程建設的基礎。其中,全英文課件是課上和課下利用率最高的教學資料,且課上的利用往往和教師的講授進度實時銜接。因此,全英文課件的制作和準備尤為重要,具體有以下三點考慮:一是,課件內容的選擇,應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保留課程經典的理論內容和計算方法,適當減少計算復雜多樣、推導較困難的擴展內容,避免學生因枯燥的理論知識而降低課堂積極性,并保證課前上傳至網絡學堂供學生下載、預習和課上使用。二是,在課件上標出關鍵英文專業詞匯的中文解釋,避免學生課上因單詞而卡殼、影響學習質量和聽課流暢度。核心知識和重難點也應著重標注,幫助學生及時抓住重點,理解記憶。如圖1所示的英文課件介紹了荷載橫向分布(load transverse distribution)的基本概念,以及荷載橫向分布系數的主要影響因素,進一步引出荷載橫向分布的主要計算方法,并給出重要英文單詞的中文解釋,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三是,采用理論和例題相結合的方式拓展課件內容。由于英文授課往往具有單調性,同學們容易因聽不懂或聽久后的疲倦而使得課堂效果不佳,故可以通過理論+案例分析的形式增加課件的豐富性。同時,小節后可通過課上及時小測驗的方式,回顧重難點,調動學生們的課堂積極性。例題、作業和習題集是學生鞏固課堂知識,進一步明確重難點的主要途徑。因此,挑選經典例題、合理編寫配套英文習題尤為重要。課件的例題和作業習題集可以選擇源于具有實際工程背景支撐的問題,同時借鑒國內外優秀教材中的典型例題。

圖1 荷載橫向分布系數計算全英文課件示意圖
“軌道交通橋梁工程”作為土木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已在部分學校通過全英文教學模式開展,并累積了一定經驗,但“線上”+“線下”的交替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該課程實踐方面尚處于摸索階段。結合中國礦業大學橋梁工程教學實踐活動,對全英文“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進行研究,為實現橋梁工程全英文教學提供參考,并為提高該課程全英文教學質量提供有效保障。
在全英文教學資料的基礎上,對“軌道交通橋梁工程”課程采用“線上”+“線下”全英文交替混合式教學模式。其總體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部分:(1)線上預習:學生需要以網課資源和外文資料為預習材料,自主提取其中知識點、重難點英語詞匯進行自學,在有一定記憶基礎下進行自測,加深對知識點和詞匯的記憶,以提高線下課堂教學效率。線上預習的主要意義是為線下教學的師生溝通效率服務。就英語學習來說,全英文課堂對于學生的理解程度和知識接收程度都有一定的影響,而預習則彌補了這一缺陷,使學生對授課人員的表述有更好的理解。(2)線下教學:“線下”課堂授課同時采用全英文多媒體課件和授課人員板書的方式,重點講述規范解讀、構造要求、設計方法,主要以案例分析及翻轉課堂的形式開展,過程中以全英文互動模式進行師生的課堂問答及討論,幫助學生二次鞏固預習時掌握的知識點,并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同時,給予授課人員更多時間進行與每個學生的交流。與此同時,學生需要通過授課人員的安排以及教學掌握課堂上授予的知識來作為完成課后測試和線上作業的支撐。(3)線上測試:課后的任務分成兩個板塊——課后測試和線上作業,以再次鞏固課堂教學內容和消化課堂知識,而授課人員可以通過成績統計分析來制定下一堂課的授課安排。(4)線下課堂回顧:授課人員會在課堂開始前的五分鐘,對上一堂課以及線上測試的知識進行回顧梳理與總結概括,增強學生對重點專業知識的記憶。
“線上”+“線下”交替混合的教學模式,一方面減輕了授課人員的教學負擔,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主性,對于全英文教學這種知識量大,涉及方面廣的教學課程效果格外顯著,綜合來講,無論是授課人員,還是學生,都是一種能夠被普遍接受以及快速適應的教學模式,通過這種交替反復教學模式,可有效加強關鍵知識點記憶。
“軌道交通橋梁工程”課程是土木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為了與逐漸激烈的國際競爭形勢與我國交通事業的高速發展相適應,提高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本研究以“軌道交通橋梁工程”課程為切入點,通過編建軌道交通橋梁工程全英文課程教學資料、創新混合式教學模式及建立全英文課程綜合考核評價體系三個方面,探索與實踐全英文課程建設研究。三項內容相輔相成,互相支撐與促進。在全英文課程教學資料編建的基礎上,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與此同時,這種新型教學模式也可激發學生討論與思考,豐富教學資料,最終實現“軌道交通橋梁工程”全英文課程的建立,將辦學推向國際化,提高學生的全球化視野,培養學生的國際化創新創業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