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蕊,王 彤,閆艾萍,段澤龍,陳 玉,崔紅霞,王宇崎
隨著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等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線上”溝通成為一種既快捷又方便的交流方式。而在教育領域則形成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即“混合式教學”模式,這對于教育行業來說無異于一場革命。
一般認為“混合式教學”模式是指,將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1]。通過兩種教學組織形式的有機結合,可以把學習者的學習由淺到深地引向深度學習。同時,還需要滿足:①線上有資源(主要指學習平臺上有可以供學生學習的與相關的理論知識與視頻資料);②線下有活動(主要是在現實生活中必須有可以供學生練學習、練習、操作的實踐活動);③線上與線下相輔相成,任務與評估相輔相成,監督與反饋相輔相成。
通過閱讀大量的文獻和實地調查發現。雖然,“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教學資源的建設、學生學習過程的監督、最終學習成績的評價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完善和發展,但是,很多課程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運用上依然存在一些弊端和僵化,似乎進入了短暫的瓶頸期。
本次研究,主要針對目前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以高師體育院校“專業技術課程”建構為依據。在原有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體育課程基礎上進行創新、實踐、分析和總結。旨在提高學生的專項技能和綜合教學能力,為其他學科構建混合式教學課程提供理論依據,從而推動“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深入變革和良性發展。
從現有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體育課程中體現出的創新性不足主要體現:①“線上”理論資源庫內容單一,只有簡單的專項技術理論內容,缺乏戰術理論學習、思政元素的攝入、相關知識的引進、最新規則變化的宣傳等。②“線上”視頻資源庫內容單一,只有技術教學視頻,缺乏相關的戰術講解視頻、思政教育視頻、個人動作視頻、他人標準動作視頻、學生比賽視頻等。③“線下”課程內容過于傳統。在準備活動環節,熱身活動形式單一、重復性強、熱身效果不佳、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強。教學環節,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較差、學生示范較少練習的積極性不高等。
思政教育是任何學科、任何課程必備的教學內容之一。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于能夠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能夠通過教師的反饋,客觀的認識自己的不足、能夠突破自己的認知觀念,獲得進步、能夠經過精神的洗禮,吃苦耐勞,發奮圖強。
在現有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體育課程中思政元素則很少,甚至是空白。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很多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難以正確的規范動作、端正學習態度、正視成功和失敗。因此,在體育課程中非常需要思政教育來對學生進行循循善誘,糾其錯、立其志、正其觀。
無論是在練習還是比賽過程中,學生只有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別人的長處,才能從中吸取經驗,彌補不足。但是在現有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體育課程中無論是在“線上”還是在“線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無論是在練習中還是比賽中都不會主動去評價他人,更不能全面、科學、合理、客觀地評價他人。如果將來參與體育教育工作,成為一名教師而不能夠客觀的評價學生優缺點,則會嚴重影響自己的教學效果。
體育課程與其他學科的授課方式和學習方式有很大差別。理論課程若要得到強化和熟練,需要去大量的記憶和演算。而體育技能的形成不僅需要基本的身體素質,更需要大腦擁有控制肢體的能力和較高的“動商”。一般來說,一項體育技能的形成需要經歷泛化、分化、鞏固、自動化這四個階段[2]。理論性的記憶主要靠的是“復述”而不是想象,也就是說要不斷在腦海中進行復述,使某些知識點在大腦中形成“知識痕跡”。而體育技能的形成則要通過不斷的練習在大腦中產生“痕跡效應”形成“動作痕跡”。
“創、教、思、練、評”五位一體育人方式主要是建立在“混合式教學”模式體育課程基礎之上的。因為,其中的一些課程元素還需要在“線上”來完成。其教學方式是將創新、教學、思政、評價相互融合,涉及學生和老師兩個主客體,融入和貫穿到每一節、每一學期、每一學年的教學任務之中。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教學能力、反思和總結能力、科學全面的評價能力等綜合教學能力的培養目標。
“創、教、思、練、評”五位一體育人方式的設計理念是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和核心,以創新、教學實踐、課堂思政與反思、課堂練習與指導、客觀評價這5個方向為基本點,并將這5個點應用在實際的體育課堂之中。將創新設計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將教學表現與自我反思相結合、將自我反思與課堂練習相結合、將課堂練習與客觀評價相結合、將客觀評價與改進創新相結合。這5個基本點彼此相連、環環相扣,從而形成了一個圍繞學生綜合能力閉環而又不斷良性循環的育人模型。

圖1 “創、教、思、練、評”五位一體育人方式設計模型
“創、教、思、練、評”五位一體育人方式根據體育課程的實際情況分布在不同的教學部分。創新主要應用在體育課程的準備部分和基本部分、教學主要應用在基本部分、思政與反思主要應用在準備部分結束后的總結以及基本部分和課后總結、練習主要應用在準備部分和基本部分、評價又分為學生評價和教師總結性評價主要應用在準備部分結束后的評價活動中。

圖2 “創、教、思、練、評”五位一體育人方式體育課堂應用示意圖
“創、教、思、練、評”五位一體育人方式是經得起考驗的一種育人方法,這種方法以“混合式教學”模式為根基,以“線上”學習通學習平臺為手段,以“線下”體育排球專項教學實踐為陣地。“線上”“線下”相互融合,互相協作,雙向學習。從2013年伊始至2022年已經走過了近10個年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教學能力強、就業能力強的體育人才。
本次實驗以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2018級排球專項班(共計35人)為實驗對象,并通過學習通教學平臺對班內固定的學生在2020—2021學年兩個學期各個方面的表現進行了追蹤和統計。然后對其實質性的變化與標準的要求進行對比和分析,并對2018級排球專項班所有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此來反饋“創、教、思、練、評”五位一體育人方式的實際效果和應用價值。
“創”即為創新的意思,在本次體育課程設計中主要應用在準備部分和基本部分。
準備部分是一節體育課的開始,對上好一節體育課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作用是通過準備部分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神經肌肉,降低學生肌肉的黏滯性,從而降低學生在運動過程中的損傷。

圖3 “創”在體育課程中的應用示意圖
在此次設計中,準備活動由學生輪流執行,進行教案撰寫上傳至學習通教學平臺和上課實踐,原則是每位同學的設計內容不能相同,準備部分時間為20分鐘,細化分為熱身跑、拉伸環節和小游戲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的活動內容不受限制,主要依靠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進行自由組合設計,但要符合教師教育能力中所強調的可操作性、組織的合理性、運動量和運動負荷等要求。
基本部分是一節體育課的主要部分,也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技、戰術的重要過程。因此,教師只有在組織形式、練習方式、指導方式上不斷地進行創新,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表1 學生2020—2021學年準備活動展示
通過學習通學習平臺,搜集了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2018級排球專項班隨機5位同學在2020—2021學年第一、第二兩學期帶準備活動時提交的電子教案和所錄制的視頻,并對這5位同學兩個學期準備活動的三個部分進行了整理和比較。通過對比發現,第二學期的準備活動無論是從熱身部分、拉伸部分、還是小游戲部分與第一學期相比都有很大的進步和創新。
其中,熱身跑部分從開始簡單的跑圈到后來加入了球性練習和多種隊列隊形的變換。拉伸部分,從開始簡單的徒手操到后來加入了動態熱身、靜態熱身、素質練習以及比較流行的有氧和無氧訓練。小游戲部分,從傳統陳舊的游戲中逐漸脫離出來加入了富有趣味性和競賽性的新元素。
“教”即為教學,指導的意思。教學環節主要應用在體育課程的基本部分,在本次教學環節的設計中主要由學生教和教師教兩大部分構成。

圖4 “教”在體育課程中的應用示意圖
其中,學生教一方面在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是合理使用鏡面練習的最好方式。學生一對一的練習,既是練習伙伴也是指導老師。學生在彼此練習過程中積極主動地發現對方的問題并指出來進行糾正,可以進一步提高練習伙伴技能水平。而對于另一名同學則間接地提高了自身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教的目的在于個別指導和集中糾錯。在學生練習過程中,教師通過觀察和巡回指導,發現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的個性問題和共性問題,進行區分指導。不僅減輕了教師的教學壓力,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

圖5 學生一對一練習與指導展示

圖6 教師個別糾錯與指導展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學生進行兩人一組的排球傳球練習過程中,學生通過練習伙伴的動作發現問題。如準備姿勢沒有屈膝、上手不及時、步伐較慢,在傳球時沒有伸膝展寬、手臂手掌發力不正確等問題。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對于個別學生動作僵硬、動作不協調、手型不正確、發力順序不正確等問題進行區別對待和個別糾正。因此,學生在練習過程中不僅提高了發現問題和糾錯指導能力,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技能水平。
“思”在本次設計中主要有兩個層面的意思,其一是思政即思政教育。思政教育是當前體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也是體育教育的基本功能。從目前的體育課程來看,無論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還是混合式教學模式對體育課堂的思政教育建設還比較欠缺。其二是反思即思考的意思。體育課程與其他理論性課程既有區別也有共同點,不同點在于練習方式,相同點在于都需要反思。理論性課程的反思在于不斷地演算和邏輯推理,而體育課的反思在于回顧、評價、總結、練習和改進。

圖7 “思”在體育課程中的應用示意圖
課堂思政與自我反思教育貫穿于一節課的始末,在體育課的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都有涉及。在準備部分,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如什么樣的準備活動是好的準備活動、準備活動應該分為哪幾個部分、哪個部分是主要部分哪個部分是次要部分,每個部分所占的時間如何分配、準備活動如何創新、創新的原則和突破口在哪里、準備活動應該遵循哪些教學方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隊列隊形是否合理、練習是否整齊、如何評價好壞、從哪些方面評價、不足和標準要求之間還有多少距離、我們應該怎么做等等。在基本部分,什么是體育精神、什么是女排精神、女排精神包括哪些、每個階段女排精神表示什么、我們應該怎樣去學習女排精神、女排精神教會了我們什么、我們在練習過程中如何落實。在兩人一組的練習過程中,為什么要去發現對方的錯誤、為什么要糾正對方的錯誤、提升了自己的哪些能力、出現了錯誤如何去指導、自己有沒有這樣的問題、如何克服自身已經有的問題等。在結束部分,這節課的任務是什么、這節課有學了些什么、有哪些沒有學會、課后如何去做等。
“練”即為練習的意思。練習是體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體育技能和戰術形成的必經之路。本次設計主要從人員安排和技術組合兩個層面實施。

圖8 “練”在體育課程中的應用示意圖
其一,根據練習人數可分為單人練習、雙人練習、三人練習、四人練習和團隊練習。單人練習主要是鍛煉個人的練習能力、雙人練習主要是培養兩個人之間的默契與配合、三人以上的團隊練習主要是鍛煉學生面對復雜情景時的應變能力和彼此之間的團隊合作能力。其二,根據技術組合可分為單人的傳球練習、傳球的高低結合練習、扣球投籃練習,雙人間的對地扣反彈球(練習扣球動作)、顛球練習、傳球互傳練習、打—墊—傳練習、打—墊—傳—扣練習、團隊間的比賽練習。

圖9 傳球練習展示

圖10 扣球練習展示

圖11 打—墊—傳—扣練習展示
在以上的技術練習展示中可以看出,傳球的練習有自傳練習、行進間的自傳過網練習、兩人間的互傳練習等多種練習方法。扣球的練習包括兩人間的對地扣反彈球練習法、柳葉摸高誘導訓練法、四號位拋球扣球練習法等多種練習方法。打—墊—傳—扣技術組合練習主要有四號位扣球練習法,其主要練習方法是三號位扣球至四號位,四號墊球回傳至三號位,三號傳球回傳給四號位,四號位起跳完成扣殺。比賽練習法是一種接近實戰的一種練習方法。

圖12 團隊比賽練習展示
在本次練習展示中多數練習方法來自創新。技術組合的創新目的在于通過提高練習難度,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和技術水平,與傳統的練習方式相比更能較快提高學生的技術水平。
“評”即為評價的意思。評價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價值判斷,評價指標體系的系統性、科學性、客觀性、全面性對于教師教學的改進和學生學習的激勵、導向、診斷和調控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3]。評價的目的在于反思,正確的評價觀可以取長補短。在本次設計中評價環節主要在準備活動上,準備活動的評價主要分為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每節課準備活動結束后,隨機選取2—3名學生對本節課帶準備活動的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學生評價主要根據評價指標的要求從教學準備、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教姿教態、輔助幫助、身心負荷等方面進行客觀評價。教師評價主要對本節課學生所帶的準備活動優點和不足、評價學生的評價表現進行總結和陳述。

圖13 “評”在體育課程中的應用示意圖

圖14 學生評價與教師評價展示
通過評價這個環節,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對自己的不足進行改進。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念,正確認識對與錯、好與壞,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自我。
為了了解學生的想法和“創、教、思、練、評”五位一體育人方式應用效果,本次研究經過一年時間的追蹤與分析,對全班35名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96%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很好地激發自己對學習的興趣,更加喜歡體育課了,也增加了體育課外鍛煉。有92%的同學認為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快速提高自己的教案撰寫能力,對教師資格證考試和應試其他工作有很大幫助。有95%的同學表示準備活動和評價環節能夠很好地鍛煉自己的膽識、語言表達能力和教學組織能力,對提升自己有很大幫助。有93%的學生認為這種任務型的教學方法對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做事態度有非常大的幫助。有97%的學生認為“創、教、思、練、評”五位一體育人方式對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總結能力、正確評價觀念的形成有很大幫助。
“創、教、思、練、評”五位一體育人方式是社會發展和體育教學改革的產物,也是符合體育教學發展規律的。這種育人方式與傳統的體育教學思維相比有其自身的優勢和長處,但是對教師和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執行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除此之外更需要師生之間互相協作、互相配合,這也是“創、教、思、練、評”五位一體育人方式能夠落實的前提條件。要求過低則不能達到培養目標,要求過高則學生能力有限難以完成目標。所以,只有在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積累經驗、總結方法、設置標準,才能歸納出一種既經得起考驗,又可以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的一種教學方式或者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