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庭偉
摘要:新時代背景下,社會的競爭壓力、科技進步的信息壓力以及多元文化的更迭壓力、風險頻出的危機壓力等互相交織,一同形成了大學生甚至全社會都必須直觀面對和承受的客觀壓力。因此,教師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外在壓力,引導協助大學生轉化外在壓力為內在動力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從大學生的外在壓力以及內在動力出發,概述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外在壓力向內在動力轉化的制約因素,并對新時代大學生外在壓力向內在動力轉化的創新提出一些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外在壓力;內在動力;轉化
中圖分類號:G444;G6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30-0013-04
基金項目:2021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外在壓力與內在動力的轉化機制研究”(2021LSZ025)階段性研究成果;2021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新時代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理論與實踐研究”(2021SZ103)階段性研究成果
20世紀30年代的加拿大學者漢斯·塞里曾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機體總會面臨許多壓力或緊張刺激,這些緊張刺激既可以是生物的、物理的或化學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學生承受的壓力逐漸增加,會給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一定的困擾。壓力對學生產生的影響,主要與學生持有的應對態度相關,也和壓力的大小相關。因此,如何正確認知壓力,并根據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現實需求,幫助其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創新相關轉化對策,是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內容,也是德育價值的體現。
1.外在壓力概念
大學生外在壓力是指大學生在校期間表現出的自我需求與所處環境的不適應、不契合,并且這種不適應造成了大學生學業、就業、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困擾。大學生的外在壓力是客觀環境和主觀自我這兩者間的刺激和反應的混合交織。在目前的大學中,外在壓力是普遍存在的。大學面向的教育對象大部分是成年學生,他們在完成大學學業后就要步入社會就業,這也使大學教育階段變得十分特殊。而大學生作為個性化的特殊群體,其在大學這一環境下面對的外在壓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外在壓力源分析
大學生的外在壓力源并非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各個領域的壓力源一同形成了大學生的外在壓力。其一,學習壓力。大學采取的是學分制,且傾向于學生自學,自己拓展相關領域的知識,如果稍有懈怠,就可能與其他同學拉開差距。同時英語等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以及考研升學等問題紛至沓來,學生需要做好相應規劃,把握好點滴時間來達成目標,期間承擔的壓力無疑是巨大的。其二,就業壓力。除了學習壓力外,大學生面對的另一大壓力源就是就業壓力。如果學生不選擇繼續考研的話,他們就會開始擔心自己未來的就業工作。當下,我國的就業形勢較為嚴峻,從2000年94.98萬應屆畢業生到2020年的874萬應屆畢業生,大學應屆畢業生人數增長了9倍以上,再加上企業對人才要求的提升,使得大學生畢業就業率降低。因此,學生難免會對現實產生擔憂,進而產生就業壓力。其三,人際交往壓力。人際交往壓力是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和他人交往不順暢而產生的壓力。大學寢室、班級是大學階段學生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學生和室友、同學之間如果缺乏良好的交流和溝通,經常出現糾紛摩擦,便可能增加精神上的負擔,形成人際交往方面的外在壓力。以上三方面是新時代大學生面對的主要外在壓力,而這些外在壓力綜合反映了大學生安全感缺失(不安焦躁、空虛無聊)和精神缺失(精神怠惰、動力缺乏)的現狀。
1.內在動力概念
大學生的內在動力是指大學生在精神、情緒等方面受到積極暗示后出現的自我鼓勵的心態。內在動力是對應外在壓力存在的,內在動力主要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有促進作用的心理狀態。在內在動力的推動下,大學生能保持一種積極向上、努力拼搏的心態投入到學習、生活、工作中,進而激發出自己最大的能力和潛力,獲得好的效果。
2.內在動力源分析
大學生的內在動力源,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一是目標追求驅動。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一樣,都有其來源。內在動力最主要的來源就是學生自己的目標追求。在大學學習中,一些學生會明確自己的目標是什么,如考取證書、考試合格、考研升學等,這些具體的目標會驅動學生內在動力的形成,促進學生為自己制定的目標而努力拼搏。學生內心深處產生的積極進取、不斷奮斗的心態,便是內在動力的體現。二是周圍人的支持鼓勵。內在動力的來源之一是周圍人的鼓勵,就大學生而言,其人際交往是廣泛的,除了父母朋友外,還有老師、同學等。這些相處良好的家人、朋友、老師、同學能夠為大學生提供內在動力。在大學生遇到煩惱無法排解而感到失落無助的時候,父母、同學和老師會貼心地給予引導和開解。這種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能激發大學生的內在動力,使其重新振作。三是對成功的渴望。對大學生來說,他們對成功的渴望比其他教育階段的學生都要強烈。大學生希望學習成績能出類拔萃,希望周圍人能認同贊賞自己,希望能畢業后找到好的工作,這些綜合起來都是大學生對成功的渴望。正是在這些成功渴望的驅動下,學生才能燃起奮斗激情,進而產生內在動力并驅動自己前行。
1.大學生自身的認識偏差
學生和學生之間具有差異性,不同的大學生對事物的看法和見解是不一樣的,對待同一件事物,有的人表現消極,有的人表現樂觀。通常來說,具有良好個性心理特征的大學生,在面對外部壓力時,能認識到壓力的兩面性,自覺將壓力轉化為動力;而具有不良個性心理特征的大學生,在面對外部壓力時,會表現得脆弱、敏感,無法自主將壓力轉化為動力。當下,高校中的部分大學生受互聯網上的一些負面信息和社會上的一些負面因素的影響,在面對壓力時無法保持積極的心態和清醒的認識,進而讓壓力逐漸積累,成為沉重的心理負擔。這是影響大學生外在壓力向內在動力轉化的制約因素之一。
2.思政教育方法缺乏針對性
當下,高校都在積極開展思政教育,思政教育有助于推動大學生將外在壓力轉化為內在動力。但制約外在壓力轉化為內在動力的因素主要表現在高校沒有專門面向大學生的外在壓力因素來開設對應的思政教育課程,同時其思政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缺乏個別學生壓力問題處理的針對性,這就使學生的壓力得不到有效消減和轉化。思政教育的本質是以學生為本,只有從學生的需求出發,重視學生的外在壓力源,才能幫助學生消減轉化壓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對此,高校需積極采取多樣且有針對性的思政教育方法,以顯性教育化解隱性壓力。
3.師生之間缺乏溝通互動
部分大學生在以往基礎教育經歷中習慣了教師為主導的課堂,在進入大學后失去了教師的主導和監督后一時很難適應,不知道如何與教師進行溝通,對教師存在畏懼心理,不敢主動找教師咨詢及幫助解決問題。同時,一些高校的教師和輔導員并沒有正確認識到大學生的外在壓力源,所以在疏導學生心理時只是流于形式,沒有深入和學生互動交流,這樣不僅無法引導學生將外在壓力轉化為內在動力,而且時間長了還會使學生對教師和輔導員產生抗拒感。所以,師生之間缺乏溝通互動也是制約學生轉化外在壓力為內在動力的因素之一。
4.缺乏完善的校園文化物質環境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好的校園文化和物質環境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的壓力得到有效削減,并促進動力轉化。但是,當下一些高校沒有充分認識到校園文化和物質環境在減壓與轉化壓力方面的重要性,硬件設施建設無法滿足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并且硬件配套設施陳舊,數量較少,這也直接影響了學生壓力的消減和情操的陶冶,給學生形成一種壓抑感。所以說,校園文化物質環境不完善會制約外在壓力轉化為內在動力。
1.深刻認識壓力,發揮主觀能動性促進壓力轉化
人具有社會性的特征,不管是處于哪個年齡段或從事哪類行業,都會遇到來自外界的各種壓力。大學生需要正確認識壓力、感知壓力和明白壓力的兩面性(積極與消極),以奠定內在動力形成的基礎。不同的大學生對壓力的感應存在區別,參考壓力發展的一般規律,在壓力達到臨界點前,個體的內在動力會導致學習、工作效率隨著壓力的增加而提升,但如果超出了該臨界點,則內在動力會削減,導致個體出現各種不良心態情緒,降低效率。所以,大學生在認識到這點后,應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嘗試處理身邊的各種壓力源,以積極向上的心態來促進外在壓力向內在動力轉化,提升學習效率。
首先,大學生在遇到外在壓力時,要沉下心來認清自己所處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同時認真思考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的目標是什么。大學生還要制定相應的目標,如考試考多少分、期望的就業崗位等,進而產生內在動力,為目標的達成提供支持。其次,大學生要明確自己面對壓力抱持的態度,如積極應對、轉化壓力,消極面對、積累壓力,消解自身、逃避壓力。如果是后面兩種態度,大學生就應當積極采取各種方法并配合教師的引導來轉變,避免消極逃避,樹立積極向上的態度。只有明確的目標、積極的態度,才是學生內在動力產生的不竭源泉。
2.創新教育思維,優化教育方法以引導轉化
在大學生自己將外在壓力轉化為內在動力的過程中,高校應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引導的作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應積極創新教育思維,突出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著重于尊重大學生價值、滿足大學生需要、喚醒大學生主體意識和豐富大學生心靈世界等。以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固定的,沒有涉及學生外在壓力產生因素的各方面。因此,為幫助學生轉化外在壓力為內在動力,高校應創新開設思想政治和心理學、思想政治和管理學、思想政治和教育學等課程內容,盡可能多地覆蓋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讓他們逐步了解外在壓力產生的原因,并找到轉化壓力的方法。
除此之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結合生活實際、分享身邊的典型案例等方式,為學生講解怎樣將壓力轉化為動力。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思想政治主題活動等,幫助學生掌握壓力轉化為動力的方法。
3.強化思政教育隊伍建設,形成良性師生溝通機制
高校思政教育的對象是大學生,因為該對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要通過強化思政教育隊伍建設建立起一支業務能力良好、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了解學生實際需求的輔導員、班主任以及思政理論課教師隊伍。思政教育相關人員必須和學生建立良性溝通機制,及時發現學生面對的各種外在壓力和困擾,進而幫助學生轉化外在壓力為內在動力,讓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態度。
首先,要建立以輔導員為核心,全員參與其中的學生輔導隊伍。該隊伍要為學生營造積極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并主動融入學生群體中,實時了解學生的難點問題。一旦發現學生存在外在壓力超過臨界點的情況,情緒不穩定,就必須攜手合作,積極整合各類資源來解決學生的壓力困擾,預防出現極端事件。輔導員、班主任與專業課教師都是學生壓力轉化為動力的重要力量,其都需要參與到學生的壓力管理中,密切關注和把握學生壓力導致的心理問題,及時解決疏導。全校范圍內要形成學科聯盟,互相借鑒理論成果與先進經驗,各自發揮優勢,幫助學生進行壓力轉化。其次,重視情感互動,增強學生信賴信任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創新教學理念,貫徹素質教育,充分建立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一方面,教師要關心學生,以師愛服務于教育;另一方面,要構建新型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應當是師生相互尊重、理解的良性關系,并進行良好互動。再次,依靠測量工具,保證工作的科學性。高校教師應當采用定性和定量結合的科學研究方法,通過調研來完成一定量的調研報告和相關論文,指導學生客觀看待外在壓力并將其轉化為內在動力。
4.積極創建校園文化,改善物質環境以達到減壓目的
首先,高校大學生表現自我、服務自我和發展自我的平臺就是學生社團組織,為幫助學生轉外在壓力為內在動力,高校應充分開發利用好社團這一“第二課堂”。高校要從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通過完善健全大學生社團,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例如,高校可創新拓展社團組織的活動內容和范圍,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協會,將其與校團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掛鉤;建立大學生創業協會,給予人、財、物等支持,讓創業協會能真正為大學生提供就業創業方面的幫助。這樣,能充分發揮社團組織的作用,有效轉化大學生學習、就業、人際交往的外在壓力為內在動力。其次,高校應積極改善本校的硬件設置與自然環境。干凈整潔的校園環境,能夠舒緩人的身心,給人以輕松、愉悅的感受,再加上有品位的裝飾裝點,能夠增強學生對學校的自豪感和認可度,并擺脫物質環境帶來的壓抑感。再次,高校可以根據不同年級大學生的身心特點與實際需求,組織豐富多樣、具有積極意義的文體活動與社會實踐,并開辦講座、訪談等,以此來解決大部分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策略。最后,高校要營造互助和諧、良性競爭的學習、生活氛圍,讓學生正確認識外在壓力和內在動力。高校可借助新時代的互聯網資源,以心理沙龍、心理知識競賽、學校公告欄、學校網絡公眾號等方式來普及解壓知識,引導學生自主化解轉化壓力,更好地發展。
5.調查明確外在壓力源,有的放矢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高校可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掌握學生的外在壓力源有哪些,如學習壓力、就業壓力、人際交往壓力等,然后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將外在壓力轉化為內在動力。其一,優化專業教學,增強大學生課程學習能力。就相關調查來看,大學生一般認為公共課程中的英語和數學的學習會帶來較大的壓力,特別是英語。部分學生的英語基礎較差,在課余時間也很少復習相關知識,這就導致英語等級考試成為他們心頭的一塊“大石頭”。為減輕學生的英語等級考試壓力,教師可采取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然后逐步幫助學生總結英語學習經驗,提高英語學習能力,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其二,保證就業指導課質量,強化就業形勢教育。以往高校雖然都會開設就業指導課,但大學生對該類課程的認可度不高,認為教師講的是大家都懂的知識,因此敷衍了事。為改變這一現狀,讓學生認識到就業指導對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性,教師可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聯系就業形勢,給學生剖析該專業就業的優勢,以此激發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熱情,找準學習目標,進而將壓力轉化為動力,更努力地投入到學習中。其三,發揮思政工作優勢,幫助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系。高校可邀請外校人際關系專家來校開展講座,給學生普及建立人與人之間良好關系的方法,并提出建設性意見,使學生能付出行動改善人際關系,將壓力轉化為動力。
總之,外在壓力和內在動力之間是客觀與主觀的關系,有外在壓力,才會有內在動力。所以,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在引導大學生將外在壓力向內在動力轉化的過程中要做到:深刻認識壓力,發揮主觀能動性促進壓力轉化;創新教育思維,優化教育方法以引導轉化;強化思政教育隊伍建設,形成良性師生溝通機制;積極創建校園文化,改善物質環境以達到減壓目的;調查明確外在壓力源,有的放矢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大學生外在壓力向內在動力的有效轉化,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曹群,鄭永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現實問題的理論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3).
[2]鄭永廷,李雪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難題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09).
[3]劉桂宇.大學生外在壓力向內在動力轉化的體系探析[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2(05).
[4]談言玲.自主學習環境下的學習動機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2010(06).
Innovative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xternal Pressure into Internal Power in the New Era
Zhu Tingwei
(Gu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Laibin 546199,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the competitive pressure of the social market mechanism, the information pressur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pressure of multi-cultural change, and the crisis pressure of frequent risks are intertwined, forming an objective pressure that college students and even the whole society must intuitively face and bear. Therefore, it is very necessary for teachers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correctly understand external pressure and guide and assist them to transform external pressure into internal power. Starting from the external pressure and internal power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external pressure to internal power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innov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external pressure to internal power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collegestudents; externalpressure; internalpower;conversion